1月18日,建國門街道,位於內蒙古大廈南側、蘇州胡同西口的兩座嶄新停車樓已投入使用。按照佔地面積,每座停車樓原本只能停放約10輛車,經過改造後能容下30多輛車,大大擴充了停車資源。經過停車區域認證後的居民,可享受每月300元的停車優惠價格。
建國門街道對胡同內靜態交通進行精細化提升,增設交通標誌,規範施劃停車位,移除部分佔道設施。
一輛車只認證一個主停區域,享受認證區域內停車價格優惠,同時在完成認證的區域內推行有位購車
今年起,北京市支路以上道路停車將逐步全面實施電子收費。市人大代表、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等18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以社區為單位,在全市統一建立居住停車區域認證制度,一輛車只在一個主停區域享受停車價格優惠,同時在完成認證的區域推行有位購車。
問題
道路停車電子收費 小區停車矛盾凸顯
郭繼孚領銜提交本次大會的《關於加快建立居住區停車區域認證制度的議案》提出,北京今年全面實施道路路側停車電子收費制度,執法加強之後,原先在路邊亂停亂放的居住停車勢必會溢出到社區,居住區停車的問題將更加凸顯。
根據北京市的道路停車電子收費改革方案,今年1月1日起,東城區、西城區和通州區率先全面實施道路停車改革並實現電子收費。根據計劃,到今年12月1日,各區將全部實施道路停車電子收費。「現在有很多居住區停車供需不平衡,停車位少、停車需求大」,郭繼孚表示,居住區停車資源緊張的同時,也普遍存在著管理、收費不到位的問題,導致周邊停車費較高的小區居民為少交費或不交費,將車輛停放在失管、免費的區域,使原本就車位不足的老舊居住區等區域停車矛盾更加突出。大量車輛擠佔公共空間,嚴重破壞居民的生活安全環境和胡同的文化氛圍。
探因
部分胡同「蹭停」車輛佔7成
郭繼孚等代表認為,從北京市停車管理情況看,雖然部分老舊居住區在表面上停車供需矛盾比較突出,但實際調查發現,在這些居住區停放的車輛很多是周邊小區車輛「蹭停」,從而達到不交或少交停車費的目的。部分老舊小區、胡同的「蹭停」車輛比重達40%-70%。
「蹭停」會引發什麼問題?除了造成早晨部分老舊小區和胡同停車緊張,破壞居民生活安全環境和胡同文化氛圍,議案還提出,由於「蹭停」車主並未對其私人車輛的停放付費,加之執法不嚴,導致停車成本與實際佔用的土地資源價值不匹配,嚴重限制市場調節作用發揮。
市人大代表、東城區朝陽門街道竹杆社區居委會主任鄭紅強也表達了擔憂,「我們小區是最早實行居民自治和物業管理相結合的模式,三天時間把地鎖都去掉了,停車24小時只收3.3元,而周邊區域停車費至少要10元一小時。」鄭紅強告訴記者,新的停車措施實行後,大量外部車輛進入小區,佔用了居民的停車資源,「未來,我們考慮通過智慧停車手段,進行差別收費。」
舉措
東城區多街道試點搖號停車
為解決實施路側停車位電子收費後,無固定車位居民遇到的「停車難」「停車貴」問題,東城區龍潭街道、建國門街道蘇州片區等多街道試點了搖號停車。市級層面上,此前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容軍在市「兩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北京市交通委專門制定了《關於道路停車位使用管理有關工作的意見》,明確了確屬停車資源緊張、矛盾突出的區域,可以申請將居住區周邊個別道路白實線停車位也暫時用於居住車輛臨時停放。
例如,龍潭街道路側停車優惠共開放5條大街,共計320個停車位,涉及8個社區居民。路側居民停車價格優惠認證搖號,對符合「五證合一」(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戶口本、房產證)的490名居民進行搖號,共計320名居民獲得了路側停車的優惠。
建國門街道蘇州片區也對「三證合一」(房產證、戶口本、行駛本)的車主實行了集中公證搖號,並清理胡同停車,同時新建2座立體停車樓,將90餘個停車位向社區開放。據了解,經認證後的居民將享受每月300元的停車優惠價格,而社會車輛臨時停車的收費為1小時15元。
「通過研究世界大城市治理停車的經驗不難發現,相關部門可以採取居住認證方式,緩解居住區停車難題。」郭繼孚在議案中提出,在北京市進行道路停車治理改革的同時,可以按照《北京市機動車停車條例》相關要求,加快推進居住停車區域認證工作,明確哪些資源可以用於居住車輛停放,什麼樣的居住車輛可以停放。
■ 對話
市人大代表郭繼孚:
停車位權屬化可改善亂停車
新京報:道路停車電子收費改革後,如何平衡居住區停車矛盾?
市人大代表、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院長郭繼孚:可在一定區域內實現停車位權屬化,從而實現區域停車治理。居民在一定區域內可享受相對優惠的居住停車價格,通過價格槓桿來調節停車需求。實際上,單純依靠免費低價無法緩解現階段停車位的供需矛盾,企業投資興建停車場賺不到錢,新增的停車位數量也滿足不了新增的停放需求。
居住停車區域認證制度的基本設想是,全市統一部署,一輛車只認證一個主停區域,只享受認證區域內停車價格優惠。認證應以各社區為單位劃片管理,登記把本區域作為主要居住地的車位。
新京報:如何確保居住停車認證制度能起效?
郭繼孚:應建立全市唯一集中可查可驗證的居住停車認證資料庫,一車一證,只在登記區域內有效;建立認證動態更新機制,對設置的居住車位,應根據區域交通運行狀況、泊位周轉使用效率和周邊停車設施的增設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或取消;對已認證或待認證的車輛信息,應當定時進行更新。同時也應加快配套制度建設,從治理體系、公民權益,包括價格、優惠幅度進行規範,既不能全市一刀切,又需要統一制度。
各區應組織交警、片警、協管員與街道及社區聯防,通過嚴格執法,堅決杜絕亂停車現象。在此基礎上發動群眾進行監督,對在居住停車區域內亂停、逃費現象進行勸阻和教育。
新京報:處理好道路停車問題還有哪些事項要解決?
郭繼孚:道路停車只是權宜之計,道路不停車才是最終目標。各區可鼓勵停車位共享,促進路外停車設施建設,逐步清除道路停車。同時在完成停車認證的區域推行有位購車。
實施這些措施,將有「一箭三雕」的效果。其一,有利於協調路側停車和居住停車的關係,避免居民在道路停車改革過程中產生牴觸情緒;其二,有利於使居民逐步建立起權屬意識和繳費意識,對停車綜合治理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其三,有利於挖掘居住區停車位及周邊停車位的互利共享,提高有限資源利用率,從而緩解停車供需矛盾。
新京報記者 沙雪良 裴劍飛 李玉坤 實習生 徐美慧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