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育是件難事
前幾天監考,開考鈴聲響過恰好10分鐘,一考生(高中男孩)就趴下睡了。我的搭檔幾大步邁到該考生邊上,用手指關節處敲了幾下桌子。男孩一驚一抖,抬頭瞥了一下老師,隨即又懶懶地斜撐在桌上,滿眼不屑地玩著手中的筆。
大概過了十幾分鐘,這孩子又睡上了。我輕輕地過去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結果,這孩子還是驚了一下,他的手在發抖。他迷茫地看著我,臉色蒼白之中泛黃。我笑了一下,輕輕地告訴他,先把卷子做好了再睡吧,即使不會,憑感覺寫一點也好。他點了點頭。
我瞥見他卷子上除了選擇題隨便塗了,其他全部空白,心裡估計這孩子等會又會睡去吧。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這孩子竟然清醒地坐到了考試結束(本場考試總共90分鐘)。
耐心
我們不難發現這孩子的行為訴說的一些事實:
1、他有不良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身體確實疲憊,甚至可以說他目前的生命裡缺乏光亮。
2、他不接受這種甚至反感居高臨下的方式,他不接受這種表達善意的方式。
關鍵時候拉一把
我們作為教育者,應當反思如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善意?首先,不是我們個人認為的善意都適合他人,哪怕他(她)是你親手養出的孩子。因為,任何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獨特思想。我們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要學會尊重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否則,那不叫教育,應該叫掠奪。由此,我們表達的善意應當不能是單方面的施捨,還要考慮接受者的意願。如果孩子不接受,哪怕你認為自己的善意對他有天大的好處,也只能作罷,或者換個方法徐徐圖之。只有這樣,才能能教會孩子尊重他人,教會孩子和他人合作共贏。學會了這兩樣,孩子將來的生活才有受益無窮的可能。
反之,我們以愛和正義的名義步步緊逼,孩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接受你所謂的善意。長此以往,他心裡有不能紓解的怨氣和委屈,極容易將孩子逼出敏感又自卑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