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該如何向孩子傳達善意

2020-12-13 海之紀
哺育是件難事

前幾天監考,開考鈴聲響過恰好10分鐘,一考生(高中男孩)就趴下睡了。我的搭檔幾大步邁到該考生邊上,用手指關節處敲了幾下桌子。男孩一驚一抖,抬頭瞥了一下老師,隨即又懶懶地斜撐在桌上,滿眼不屑地玩著手中的筆。

大概過了十幾分鐘,這孩子又睡上了。我輕輕地過去輕輕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結果,這孩子還是驚了一下,他的手在發抖。他迷茫地看著我,臉色蒼白之中泛黃。我笑了一下,輕輕地告訴他,先把卷子做好了再睡吧,即使不會,憑感覺寫一點也好。他點了點頭。

我瞥見他卷子上除了選擇題隨便塗了,其他全部空白,心裡估計這孩子等會又會睡去吧。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這孩子竟然清醒地坐到了考試結束(本場考試總共90分鐘)。

耐心

我們不難發現這孩子的行為訴說的一些事實:

1、他有不良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身體確實疲憊,甚至可以說他目前的生命裡缺乏光亮。

2、他不接受這種甚至反感居高臨下的方式,他不接受這種表達善意的方式。

關鍵時候拉一把

我們作為教育者,應當反思如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善意?首先,不是我們個人認為的善意都適合他人,哪怕他(她)是你親手養出的孩子。因為,任何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獨特思想。我們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要學會尊重個體生命的獨特性。否則,那不叫教育,應該叫掠奪。由此,我們表達的善意應當不能是單方面的施捨,還要考慮接受者的意願。如果孩子不接受,哪怕你認為自己的善意對他有天大的好處,也只能作罷,或者換個方法徐徐圖之。只有這樣,才能能教會孩子尊重他人,教會孩子和他人合作共贏。學會了這兩樣,孩子將來的生活才有受益無窮的可能。

反之,我們以愛和正義的名義步步緊逼,孩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接受你所謂的善意。長此以往,他心裡有不能紓解的怨氣和委屈,極容易將孩子逼出敏感又自卑的個性。

相關焦點

  • 不說一個字就能向他人傳達善意,你知道嗎?
    它不說一個字就能向別人傳達善意。它就是微笑。20世紀偉大的心靈導師戴爾.卡耐基的奇蹟著作人性的弱點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位剛繼承家產的女士參加一次宴會,她非常希望能給大家留下好印象。因為他知道真誠的微笑、溫馨的微笑的力量是如何的強大!曾經有多家公司給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打電話招攬。結果是這個年輕人選擇了一家中規中矩的公司,並在數年後一躍成為行業巨頭。原因無它,僅僅是因為打他電話的那個職員是微笑著與他溝通並且他感受到了,其它公司並沒有。所以,微笑的力量不可思議。
  • 案例分析:面對受教育者控訴,教育者如何開展教育?
    作為教育者,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控訴:「弟弟(妹妹)出生後,我爸爸媽媽只喜歡他(她)不喜歡我。」「老師真偏心,只喜歡好生,不喜歡差生。」面對孩子此類控訴,教育者如何應訴呢?這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問題。(1)撫慰情緒,引導孩子描述具體事件,並用心觀察描述具體細節時流露出的情緒。此過程,以傾聽為主,可以重複(確證)孩子的描述方式引導孩子儘可能傾訴。傾訴本身就是情緒釋放,傾訴本身就是積極思維,盡情傾訴有利於教育者尋找教育契機。(2)在孩子描述具體事件中流露出的非積極性情緒,給予完全理解和認可,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良情緒。
  • 中北大學學生作弊後跳樓,如何做更有溫度的教育者?
    正是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中:中北大學的做法,好像是一股清流,堅持了大學該有的公平和正義。這也正是很多網友理性支持的原因。教育溫度一:公開獎賞,私下懲罰然而,堅持規則的基礎上,教育是否還可以多一點溫度呢?作為教育者,你相信「性善論」還是「性惡論」?你是否相信我們的學生都心懷善意,願意學好?如果我們對人性沒有這種善意的基本假定,那我們就會誇大懲罰,而且認為人人都需要威懾警示。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的教育者往往實施公開的懲戒。
  • 上善設計鄭冬平:設計要傳達善意
    上周六的「設計吧」設計系列沙龍活動中,除了筆者之前在《工業設計師是否該使用他的設計以善為本,以關愛設計和通用設計為理論基礎,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傳達出一種善意的設計理念。這位設計師來自深圳上善設計公司,是公司目前的設計總監,名叫鄭冬平。鄭冬平為我們分享的內容中心點是:三條標準教你如何判斷一款設計是否合適,筆者也轉來為大家分享一下。
  • 教育者如何重建自己
    現在,他又關心「教育者的自我重建」。要我看,凌宗偉必定意識到自己已經成為改變教育的力量,而他改變教育的力量無疑來自長期以來對作為教育者的自己的建構。我由此想到一個更為普遍的問題,即教育者究竟如何重建自己。如果讓我給出一個參考答案,那麼恐怕要提醒和我一樣的教育者,首先養成自我批判的勇氣和自我堅持的信心。
  • 用興趣傳達善意,Soul讓青春被聽見
    工作沒幾年,我就辭掉了工作,一個人背著睡袋,從俄羅斯開始向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流浪,耗了幾個月的時間,旅途的疲憊終於讓我有了想回家的感覺。真正讓我人生有轉折的是——回國的第二天,那天夜晚不知道為什麼特別有傾訴的欲望,在Soul上開啟了第一次聊天匹配,那晚,我和陌生人聊了一整晚心事,也第一次打開了自己的內心。
  • 2018微軟全球教育者大會:面臨新技術的挑戰,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的能力? | 域外傳真
    如何培養孩子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教育正在面臨新的技術、新的體驗和新的挑戰,我們需要怎樣改變現今的教育方式?福山正達外國語小學在項目式學習、學生網絡學習空間構建、創新技術應用、創客教育等不同領域展開了探索與實踐,在2014年成為微軟全球創新學校。
  • 孩子是我的教育者
    有時我聽不進他人的話,但孩子的話我還是在意的,所以孩子是我的教育者。我和愛人性格截然不同,所以孩子對待我們倆也不一樣,在她爸面前,孩子活潑;在我面前,孩子沉穩懂事,儼然像是我的「小老師」。而後孩子對我說:「人類的進步就是靠處理麻煩才會獲得進步,只有通過解決問題、解決困難,我們才能上一個臺階。走上坡路,能輕鬆得了嗎?
  • 論這個時代的中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的家庭教育,與父母,與家庭成員;到學校的學術教育,與同學,與老師;到複雜的社會職場教育,與同事,與上司;再回到家庭關係,與伴侶結婚生子,周而復始;其實每一個階段都面臨著如何虛心接受教育,甚至相互教育的問題。我們需要認真反思,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教育變得如此尷尬。本文將結合我個人的教育與受教育經驗與我對現代中國90後,00後教育問題的做出綜合分析;若有偏頗,敬請包涵。
  • 虛開發票如何界定善意與惡意?
    本次孟老師給大家分享的課題是虛開發票如何界定「善意」與「惡意」的問題對於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的行為已經被列入中國刑法第205條,又叫「虛開專用發票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惡意」虛開發票。「惡意」虛開發票不僅要補稅、補罰款、補滯納金、還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當企業遇到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時,我們能爭取到最好的處理結果就是「善意取得」虛開發票,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相關規定從上述規定中看到,「善意」虛開發票是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也不需要補罰款、補滯納金只需要補稅就可以。那「善意」和「惡意」到底如何界定呢?
  • 教育者須知:孩子需要知識,更需要思維!
    所以,教育者(父母、老師等)在培養孩子的思維力方面應注意一些方法:教孩子,思維比知識更重要!一、要善於對孩子發問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問對於培養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發孩子的潛能及創造力,教育者必須掌握向孩子發問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發問的技巧,也學會聽孩子發問。因為這既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更可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可培養其表達能力。
  • 如何理解夫妻共同債務中的債權人善意之債?
    如何理解債權人善意之債?記者:可否給我們舉個債權人善意之債的例子來說明?王禮仁:好的。比如,劉強與李麗的孩子考上某市重點中學,李麗是位保潔工。孩子開學時,劉強手中只有5000元,學費不夠,遂向弟弟劉明借了5000元。劉強送孩子上學時,繳納學費8000元,又給孩子買了被子等生活用品後,1萬元就所剩無幾。劉強家庭收入不高,勉強供應孩子讀書後,無力償還劉明的錢。劉明家庭也不富裕,便向劉強夫婦索要。李麗稱借錢是劉強經手,是不是用於孩子上學自己不知道,應當由劉強償還。
  • 教育者如何更懂「孩子心」? 重慶運用大數據評估兒童發展
    資料圖片  華龍網4月28日15時訊(記者 周曉雪)孩子在幼兒教育期間的經歷和體驗,對其品德及情感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如何更懂孩子、開展更具質量的教育?日前,在重慶市兒童發展評估數據分析及運用報告會上,發布了對南岸區首批幼兒園開展的兒童發展評估和質量監測數據。該報告以大數據為依託,從整體、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園所性質四個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
  • 是善意取得還是不當得利?
    放下一審判決書,我的眼前又浮現出那些聾啞職工,他們那種急切的神情,急速的手勢,都明白無誤地向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他們接受不了一審的判決,他們希望我在二審中能幫他們翻案。這是一家福利企業的案件,他們將坐落在徐家匯的廠區置換用於房地產開發,由此獲得了一筆巨額的資金以促進企業調整結構資產重組。
  • 教育者的風度
    教育者的風度 文/趙家樁 七年級的教學工作已接近尾聲,教育卻一直在路上。 閒暇之餘,再翻開梭羅的《瓦爾登湖》:寧靜的森林,蔥鬱的農地——逍遙飽滿的豌豆角隨風四向搖甩;苗綠油油的玉米苗隨風肆意搖曳。活潑而清幽的瓦爾登湖畔,每一縷清風,每一陣細雨,無不攪動著每一顆來自繁華都市裡沾滿塵埃的靈魂。 誰說自然的不是最能洗滌靈魂的?
  • 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
    做一名合格的教育者陽信縣河流鎮中心小學呂磊從浙江大學學習歸來,感觸頗多。可以說這是一次思想的碰撞,理論的提升,理念的轉變,教學的反思的過程,在這一周的學習中,聆聽大師的講座,感受名校的風範,現談談自己感觸最深的三點。
  • 如何適用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標準
    [問題探討] 2007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了動產與不動產的善意取得,「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 孩子打架了,身為教育者怎麼辦?
    ,那衝突就是在所難免的,這是孩子交友的基礎,但同時我們要引導孩子的行為,怎樣用更智慧的方式解決問題。在引導孩子上,目前有一派在暗流湧動,逐漸想成氣候,甚至有成為主流觀點的趨勢。這就是體驗派,他們認為孩子發生衝突,對孩子來說就是體驗,不用幹預和引導,孩子慢慢會習得交友的方式。他們認為只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孩子就能成長起足夠的能力。這樣的說法猛聽好像挺有道理的,但是結果是怎樣的呢?
  • 《教育的本質》:不是孩子不爭氣,而是教育者心太急
    也是一個需要教育者不斷付出和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個療愈自己,療愈家庭的過程。第二部分是教學本質的探索,作者分別從教室、課堂、班級、家庭作業、自學等方面入手,向我們展示了真正的愛上學習是什麼樣的。第三部分是很多家長所關心的家庭教育部分,也是在實際地解決大多數家庭所正在面臨的壓力,家庭教育的本質是育人為先,家長應該怎麼引導孩子,怎麼鼓勵孩子,怎麼制定規矩,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要給孩子精神力量。第四部分是對專業成長的思考。
  • 該如何讓孩子明白 生活不會事事如意
    該如何讓孩子明白 生活不會事事如意 2018-01-27 08:27:03 來源:   大家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你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如自己的意嗎?答案是肯定的,現實是殘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