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食之都」揚州究竟有多「硬核」?
「我們揚州人沒有煩惱是一碗揚州炒飯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份大煮乾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流動的運河水,滋養出融通世界、融化人心的揚州美食文化,讓這座古城成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的發源地。
2019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網站發布消息:揚州成功入選「世界美食之都」,是繼成都、順德、澳門之後第四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城市。而就在今年4月18日,揚州「世界美食之都」正式揭牌,並發布形象LOGO!
吃過揚州美食的人都喜歡豎起大拇指,來一句「呱呱叫」或者「乖乖隆滴咚」!但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那一定是:「硬核」!揚州美食究竟怎樣「硬核」?小編為您一一分解。
粉絲遍天下 「吃貨」發源地
之所以敢說揚州美食「硬核」,是因為它源於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譽。
揚州美食自誕生起就是各大宴席的主角,歷代皇帝多次巡遊,各地鹽商與揚州商賈往來,也對淮揚菜的發展、延續起到歷史性的作用。
淮揚宴席可分為紅樓宴、乾隆宴、三頭宴、滿漢宴、鹽商宴等。
清代大文學家曹雪芹生活於「詩禮簪纓之族,鐘鳴鼎食之家」,對淮揚菜耳熟能詳。他創作《紅樓夢》中所出現的菜餚,就是以現實生活中的淮揚菜為素材,信手拈來,而這也是紅樓宴的來歷。
▲乾隆南巡圖(局部)
清朝乾隆皇帝在位60年,6次南巡,遍嘗揚州美食,清宮多冊乾隆江南節次膳底檔都有詳細記錄。清代詩人袁枚堪稱揚州美食的「粉絲」一枚,他在《隨園食單》裡一口氣記載了十多款揚州美食。
開國第一宴 「刀工」打天下
有歷史積澱,又有文人墨客的加持,揚州美食從古代一路「硬核」到現代。1949年新中國開國第一宴就是淮揚菜,此後國宴也通常以淮揚菜為基礎。
只要有淮揚菜出現的地方,必能讓食客獲得視覺味覺的雙重享受。余光中先生曾評價說:「揚州菜香,舉國口饞。」如果精緻是揚州美食漂亮的臉蛋,那刀工一定是它的內在美之一。
揚州大廚們刀工有多精湛?淮揚名菜「文思豆腐」就能展現得淋漓盡致。一位成熟的大廚可以把一塊吹彈可破的內酯豆腐切成頭髮絲般粗細。更妙的是,放在清水中,筷子略略攪動,豆腐絲盤旋起來如同舞動的蠶絲,輕輕一挑就可挑起單根。
文思豆腐體現揚州美食精妙的刀工,而獅子頭則體現了揚州美食對食材的講究。
三分肥、七分瘦,刀口向下,細切粗剁。斬剁肉品時一定要切成細小的肉丁,而不是肉沫。「丁」和「沫」一字之差,獅子頭的口感差之千裡。這是揚州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執念。
當讓熱氣騰騰的獅子頭上桌,搭配一碗白米飯,不知不覺,就能看到碗底。
在名揚天下的揚州包子中,肉丁則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
在揚州三丁包中,肉丁配上雞丁和筍丁,包裹著鬆軟的麵皮,經過傳統蒸籠的蒸煮,一口咬下去,皮軟汁鮮,肉餡純美,加上筍丁的脆嫩,唇齒之間讓你擁有多層食感。
路邊小吃火 家常滋味足
揚州包子包打天下,揚州炒飯則是炒遍全球。
白米飯上裹滿蛋液,配以火腿、青豆、胡蘿蔔等等自己喜愛的食材,再撒上一把蔥花,即使沒有其他配菜,一碗揚州炒飯就能吃出滿滿的幸福感。
揚州美食可以說是:「上得了廳堂,下得了餐館!擺得起國宴,火得起路邊攤!」
在揚州人心中,鹽水鵝是個特別的存在。它可以出現在早餐、午餐、晚餐各個時段,在街頭隨處可見的三輪車大排檔裡,也可在招待客人的高檔宴席上。大概因為太喜歡了,所以一刻都不想放過。
在揚州,不僅要吃正餐,小吃也不能錯過。
起個大早,排隊吃一碗蝦籽餃面,它是餛飩和湯麵的結合體,湯底主要靠熟豬油、胡椒粉、蒜米、醬油等提味,喝一口下去感覺從喉嚨到胃都被點燃,原本昏昏沉沉的頭腦也瞬間清醒,一天精神都為之一振。
吃著餃面,再來份鍋貼,是絕好的搭配。揚州鍋貼都是現包現煎的,肉餡飽滿,金黃焦脆,帶著一點江南的甜和齒頰的香,早起的酸爽都煙消雲散。
揚州人還有「吃下午」的習慣,也就是在午後三、四點鐘一起吃個下午茶。大油火燒是不錯的選擇,酥油揉進麵團,在案板上反覆摔打,再裹入豬油和蔥花。經過火爐烘烤,外酥裡嫩,豬油有了蔥花的襯託,味道飽滿濃鬱。
而這只是「吃下午」的開始,金剛臍、麻花、藕粉圓子、胡辣湯、豆腐腦、赤豆元宵……甜酸辣脆,各種口感任其選擇,容不得絲毫馬虎和隨意。
可以說,揚州人對待美食的「硬核」,是精緻、是包容、是享受、是端得住、吃得起、放得下;
是慢節奏生活裡的一碗文思豆腐,是趕早上班時的一個火燒,是閒談慢聊時的一份赤豆元宵……
4月18日,世界美食之都揚州正式授牌,為「硬核」的揚州美食擦亮了金字招牌,吃得「硬核」、活得較真的揚州人,應該是最懂得生活的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