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好處有很多,例如
看書的大腦中神經元的連接明顯多於看電視的電腦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教授曾在她的講座裡說到,親子共讀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一個好方法,讓孩子坐在家長腿上,先從短時間共讀開始,逐漸延長時間。孩子就會慢慢適應專注地做一件事。
國外相關研究證明:閱讀,能讓寶寶今後更好地適應上學階段。
越早越好。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就已經能辨別父母的聲音,所以,從孕期就可以開始給寶寶閱讀了。
寶寶出生之後,她可能聽不懂你讀出來的是什麼意思,但你閱讀的聲音會引發寶寶對聲音的興趣並且有助於寶寶的聽力發育。
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在給他的寶寶讀《寫給寶寶的量子力學》
因此,不管寶寶多大,都可以開始閱讀。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建立一個比較有規律的閱讀常規,也就是相對固定的流程以及開始儀式,這樣寶寶就會知道要開始閱讀了,從而讓書自然地成為孩子日常生活中有趣的一部分。
~出生頭幾個月,寶寶對童謠、手指謠感興趣,因為它們有很多重複的、短小的詞句,朗朗上口,有助於寶寶的語言發展。例如Twinkle, Twinkle,Little Star(小星星⭐️),Apple Red,This is the Way (將詞替換為你正在與寶寶一起做的事。
給寶寶念或者唱童謠的時候,建議根據內容使用不同的表情、音調、語氣和節奏,讓它變得好玩。
~寶寶對色彩明亮以及顏色對比明顯的圖案有興趣,例如嬰兒視覺卡片,布書,軟材質的繪本
~對於稍大一點的寶寶(例如7,8個月以後的),隨著手部肌肉的發育,開始喜歡互動類的書,例如翻翻書、洞洞書、觸摸書等。
如果不介意寶寶撕扯,圖案簡單色彩鮮豔的立體書也是很驚豔的。
立體書
當然,每個寶寶的偏好不盡相同,也有的只喜歡單純的圖畫書。
關於閱讀,每次一定要讀完一本書嗎?
不用。看你和寶寶的狀態,如果彼此都很享受,那就可以多讀幾頁。如果寶寶不想看,隨時可以結束。
一定只能讀童書或者童謠嗎?
未必,像雜誌、大人看的書或者小說都可以讀幾句給寶寶聽。
經常我在看書時,寶寶也對我手上的書感興趣,湊過來看或者用手翻弄書頁。我就會停下來,讓她翻一會兒,當她手指著頁面某處,就告訴她那是什麼。
挑哪本書來讀?
由寶寶決定。留意寶寶的表現,如果看到一本書,寶寶顯得比較興奮的話,就很可能表示他喜歡這本。而且在讀過幾本之後,相信你也了解寶寶對哪本最感興趣。
這個問題有點爭議。大部分育兒專家都不建議給2歲以內的嬰幼兒看/使用電子屏幕。但是,在BBC的記錄片《Baby的異想世界》中,專家們發現嬰兒使用觸控螢幕,也不全是壞處。
專家組對3名使用IPAD的嬰兒和從未使用過IPAD的嬰兒進行測試,了解使用科技設備對嬰兒在精細運動控制和大運動發展方面(僅限於這兩個方面)的影響。
結果發現使用技術設備對兩組嬰兒的大運動發展沒有消極影響,而對使用觸控螢幕的嬰兒,他們的手指精細動作控制比不使用觸控螢幕一組嬰兒的要更好。
其實,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腦等的使用已經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嬰兒輕而易舉就能接觸到。如果你並不介意寶寶看屏幕,建議控制好時間,以免影響寶寶的視力。
不過,寶寶與父母一起閱讀的好處是,它不僅帶給寶寶一種溫暖的閱讀體驗,也帶給寶寶相對豐富的觸覺體驗,並且幫助寶寶理解詞彙與周圍世界的聯繫。如情緒類的詞,開心、難過等。
例如,讀完《橘子橘子》這本書, 我拿著一個真的橘子,指著畫面上的橘子告訴寶寶:
「這就是畫面上的橘子。它是橙色的。
這個是真的橘子。你來摸摸看,果皮薄薄的,很光滑呢。
要不要聞一聞呀?唔......有點香香的味道。」
然後,把橘子遞給寶寶。
這些基於真實生活的體驗、互動和概念連接,是電子產品所無法帶給寶寶的。
閱讀講究的是一種愉快體驗。當給寶寶閱讀時,我們應聚焦於愉悅,而非一定要教給寶寶什麼。太過於關注教寶寶一些知識如字母,發音等,會抹殺掉很多閱讀的樂趣。
這些知識其實不需要在嬰兒階段硬性地教,隨著你與寶寶一起閱讀、交談得越多,寶貝會自然而然地記住。並且,當發展到一定階段,寶寶就會將發音與單詞聯繫起來。
1.你帶寶寶一起讀的書,圖案要簡單、清晰,而且是短句,符合嬰兒階段的認知和理解水平。(如果是給寶寶當玩具,隨便玩隨便翻的書就無所謂啦。)
2.注意你和寶寶的狀態,在雙方都心情愉快的情況下閱讀,不用為了讀而讀。
3.以寶寶的興趣為主,寶寶自己翻書,翻到哪裡就讀哪裡,因為嬰兒繪本每頁之間連貫性不強,跳過也沒什麼。
4.安全事項:由於寶寶喜歡把東西放嘴裡,所以要確保嬰兒書的衛生,和紙板書沒有尖角和鋒利的邊,以免傷到寶寶。
5.我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不善用不同的語調、誇張的表情什麼的。
-----沒關係,寶寶不會在意你表演得好不好,要知道,寶寶習慣了你的照顧,那對他來說,你的聲音就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了。
下一篇,我將以一嬰兒繪本為例,分享給寶寶讀繪本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