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教的要求,在於得高分,但目的卻不在於此。虎媽關注的,是不妥協的精神和生活的高起點
周溪
2011年1月,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虎媽戰歌》)中英文版本全球同步發售。作者是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蔡美兒。這本自傳體式的回憶錄,介紹了她如何以嚴苛的東方傳統教養方式來撫育兩個女兒。
書中指出中國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質: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虎媽訂立的十大家規,以及許多看似苛刻的教育方式,令許多美國父母甚至中國父母無法接受,譬如:每科考試成績都要拿A、不準看電視、不準參加學校社團活動、琴練不好不許吃飯、達不到要求就罵女兒是「垃圾」。
尖刻的言辭,魔鬼式的教養方式,引發了美國教育界關於中美教育方式的激烈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參戰,討論步入了高潮。美國媒體一方面以比爾·蓋茨等美式教育的成功符號來安撫群情激憤的民眾;另一方面,未雨綢繆地反思,過於寬縱的教養方式,是不是美國中小學教育體制失敗乃至經濟疲軟的根源。
出於對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關注,更出於對自己孩子的關愛,美國人的心成功地被「虎媽」俘獲了。然而,在本該是「母老虎」聚集的中國,她卻沒有找到太多知音。
中國著名海歸洪晃直斥蔡美兒像「地獄老母」,她表示:「我在中國所認識的諸位母親中,沒人會像她那樣對待孩子,身為法學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賞了。」
許多中國母親,一旦有錢有門路就恨不得把幾輩子供養花在子女身上,好將孩子送進美國大學念書,接受在普世觀念上更為先進的教育實際上美國的文憑確實比中國的管用,唐駿已經很好地告訴了我們這一點。心底裡對本國教育叫苦連天的同時,不認可「虎媽」形象,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這是一種相當有趣的現象,中國的母親學美國的自由寬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多些創造力和想像力,多些自由發揮的空間;美國的母親學中國的嚴厲和紀律性,希望自己的孩子基本功能更紮實些,能勇敢地面對生活的種種暗流。「生活在別處」的詩意夢想,「圍城」的現實困境,相互交疊,於是有了對「虎媽」或苛責、或崇拜、或貶斥、或寬容的紛繁複雜的聲音。
在對這本書發表見解或急忙忙實踐之前,也許,我們該通過各種聲音,看看觀點背後寫書者的初衷。不理會作者本意,只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就無法理解輾轉於菲律賓、美國的移民處境中的中國人切身體會到的嚴教優點,也無從領會蔡女士寫這本書時無私無畏的勇氣。
《紅樓夢》第五十六回,三小姐探春在王熙鳳生病時,頂著丫環老婆子說閒話的壓力,毅然決然執掌府中事物,為的是什麼?是容忍不了那一盤散沙的混亂,擔起了「海膽」的責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是出於對生活、對這個世界無限的熱愛,蔡女士才會將自己的經驗寫下來,以饗世人。
蔡美兒出過3本著作:從最初的純學術論著,到對親人所遇事件的法學反思,最後有今天這本耗費了十餘年心血的育兒回憶錄。從書寫內容的軌跡,可以看出,作者如何一步步走出純學術的桎梏,熱心關注現實的生活。因此,用「得A的當學者,得C的當富豪」來反駁虎媽,是毫無道理的。得C的永遠都無法成為學者,而得A的實際上很多都是富豪。嚴教的要求,在於得高分,但目的卻不在於此。虎媽關注的,是不妥協的精神和生活的高起點。誠如書中所說:「決定採取一種混合的方法。孩子在18歲前,按照中國的方法為他們構築自信,並認識走向卓越的價值;18歲後再採用西方的方法,讓每一個個體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路。我想這樣可以兩全其美。」
盧梭在晚年的《懺悔錄》中,曾有過一番大膽的表白。他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果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人……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無獨有偶,虎媽在接受媒體訪談時,也有過同樣的果敢:「我在家裡並不佔優勢,我丈夫傑德就是一個有猶太血統的美國人,要求我不要太嚴。我和他籤協議讓他不要幹預我對孩子進行中國式教育,我問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沒有,請配合我。」
沒有?請配合我!
東方傳統的教育方式也好,移民不屈的精神也罷,方法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在於使用方法的人。虎媽在遠離本土的異域,將許多人行將遺忘的方式再現出來,這其中的執著、勇氣以及點滴積累的經驗,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敬。
來源法制網——法制日報)
(責任編輯: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