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戰歌》:中美教育大戰

2020-12-16 搜狐網

  嚴教的要求,在於得高分,但目的卻不在於此。虎媽關注的,是不妥協的精神和生活的高起點

  

周溪

  2011年1月,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虎媽戰歌》)中英文版本全球同步發售。作者是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蔡美兒。這本自傳體式的回憶錄,介紹了她如何以嚴苛的東方傳統教養方式來撫育兩個女兒。

  書中指出中國父母得以「成功」的三大特質: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懂事,需要父母指引。虎媽訂立的十大家規,以及許多看似苛刻的教育方式,令許多美國父母甚至中國父母無法接受,譬如:每科考試成績都要拿A、不準看電視、不準參加學校社團活動、琴練不好不許吃飯、達不到要求就罵女兒是「垃圾」。

  尖刻的言辭,魔鬼式的教養方式,引發了美國教育界關於中美教育方式的激烈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參戰,討論步入了高潮。美國媒體一方面以比爾·蓋茨等美式教育的成功符號來安撫群情激憤的民眾;另一方面,未雨綢繆地反思,過於寬縱的教養方式,是不是美國中小學教育體制失敗乃至經濟疲軟的根源。

  出於對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關注,更出於對自己孩子的關愛,美國人的心成功地被「虎媽」俘獲了。然而,在本該是「母老虎」聚集的中國,她卻沒有找到太多知音。

  中國著名海歸洪晃直斥蔡美兒像「地獄老母」,她表示:「我在中國所認識的諸位母親中,沒人會像她那樣對待孩子,身為法學教授的蔡女士在自命不凡這方面,可算是孤芳自賞了。」

  許多中國母親,一旦有錢有門路就恨不得把幾輩子供養花在子女身上,好將孩子送進美國大學念書,接受在普世觀念上更為先進的教育實際上美國的文憑確實比中國的管用,唐駿已經很好地告訴了我們這一點。心底裡對本國教育叫苦連天的同時,不認可「虎媽」形象,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這是一種相當有趣的現象,中國的母親學美國的自由寬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多些創造力和想像力,多些自由發揮的空間;美國的母親學中國的嚴厲和紀律性,希望自己的孩子基本功能更紮實些,能勇敢地面對生活的種種暗流。「生活在別處」的詩意夢想,「圍城」的現實困境,相互交疊,於是有了對「虎媽」或苛責、或崇拜、或貶斥、或寬容的紛繁複雜的聲音。

  在對這本書發表見解或急忙忙實踐之前,也許,我們該通過各種聲音,看看觀點背後寫書者的初衷。不理會作者本意,只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就無法理解輾轉於菲律賓、美國的移民處境中的中國人切身體會到的嚴教優點,也無從領會蔡女士寫這本書時無私無畏的勇氣。

  《紅樓夢》第五十六回,三小姐探春在王熙鳳生病時,頂著丫環老婆子說閒話的壓力,毅然決然執掌府中事物,為的是什麼?是容忍不了那一盤散沙的混亂,擔起了「海膽」的責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是出於對生活、對這個世界無限的熱愛,蔡女士才會將自己的經驗寫下來,以饗世人。

  蔡美兒出過3本著作:從最初的純學術論著,到對親人所遇事件的法學反思,最後有今天這本耗費了十餘年心血的育兒回憶錄。從書寫內容的軌跡,可以看出,作者如何一步步走出純學術的桎梏,熱心關注現實的生活。因此,用「得A的當學者,得C的當富豪」來反駁虎媽,是毫無道理的。得C的永遠都無法成為學者,而得A的實際上很多都是富豪。嚴教的要求,在於得高分,但目的卻不在於此。虎媽關注的,是不妥協的精神和生活的高起點。誠如書中所說:「決定採取一種混合的方法。孩子在18歲前,按照中國的方法為他們構築自信,並認識走向卓越的價值;18歲後再採用西方的方法,讓每一個個體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路。我想這樣可以兩全其美。」

  盧梭在晚年的《懺悔錄》中,曾有過一番大膽的表白。他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面前,果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那樣的人……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面,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無獨有偶,虎媽在接受媒體訪談時,也有過同樣的果敢:「我在家裡並不佔優勢,我丈夫傑德就是一個有猶太血統的美國人,要求我不要太嚴。我和他籤協議讓他不要幹預我對孩子進行中國式教育,我問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沒有,請配合我。」

  沒有?請配合我!

  東方傳統的教育方式也好,移民不屈的精神也罷,方法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在於使用方法的人。虎媽在遠離本土的異域,將許多人行將遺忘的方式再現出來,這其中的執著、勇氣以及點滴積累的經驗,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敬。

來源法制網——法制日報)

(責任編輯:Newshoo)

相關焦點

  • 虎媽戰歌
    最近,小書《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2011)在美國走紅。在書店翻了翻,我覺得,它曖昧地借用了胡錦濤訪美的輿論。這本書的作者是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菲律賓華裔出身,自小隨父母移民美國。
  • 「虎媽戰歌」引發中美教育論戰
    這就是引發全美熱議的《虎媽戰歌》的中文版,雖然目前僅限於在北京上架,但網絡銷售已頗為紅火。    蔡美兒以《虎媽戰歌》講述自己對女兒的嚴厲教養方式,引發了一場關於中美教育的論戰。有人評價「她是個怪獸」,教育子女方式駭人。面對這些爭議,蔡美兒在郵件中向記者澄清了外界的一些誤解。
  • 「虎媽戰歌」唬住了誰?
    □青 分  前不久,美國華裔媽媽、大學教授蔡美兒《虎媽戰歌》一書在美國引起強烈反響。她以「中國式」教育將兩個女兒調教成全A生以及鋼琴和小提琴演奏能手的經歷讓人震撼:要求每科成績必須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有時還大罵表現不好的女兒是「垃圾」。
  • 「虎媽」奏響的不僅是「戰歌」
    48歲的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美籍華裔移民蔡美兒,以其新著《虎媽戰歌》一舉成名。書中所述對兩個女兒嚴厲的教育,在美國社會掀起對東西方教育思維差異,對自身基礎教育存在問題的大討論。  「虎媽」的嚴厲教育,在當前的中國社會,也並非鮮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虎媽」也同樣能成為我們反思的起點:如何在教育的寬與嚴之間找到理想邊界?
  • 《虎媽戰歌》與「常春藤競賽」背後的焦慮
    本文摘自《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與美國精英教育》,由澎湃新聞經中信出版集團授權發布。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菲律賓華僑後代蔡美兒幾年前推出養育兩個女兒的回憶錄《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在美國引起很大的轟動和爭議。
  • 堅定而有方法的教育!——讀《虎媽戰歌》
    對於《虎媽戰歌》,不是喜歡。而是感動!感動蔡美兒對兩個女兒的巨大付出。感動蔡美兒對下一代人人生的負責。感動蔡美兒對教育的巨大貢獻。為此我得說一聲:「虎媽,謝謝你!」。 她的小兒女露露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的母親給了我贏得自信心的工具,我想我將來一定也是個虎媽。我想很多人都認為我媽媽是那種如果我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就會生氣不安的人,但她根本不是這樣。她常說的是:「不要後悔。如果你真的努力了並且沒有遺憾,覺得不能做得更多了,那麼你就應該感到高興。」
  • 兩個女兒哈佛畢業,8年後《虎媽戰歌》再版,「虎媽」贏了?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八年前,美籍華裔蔡美兒因為一本《我在美國做媽媽》,引發全世界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討論。其「苛刻」的教育方式,讓「虎媽」一詞成為「2011年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新詞語」,虎媽本人也被《時代》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2015年還以此為名誕生一部電視劇,由此可見「虎媽」所帶來的影響。
  • 【虎媽戰歌】我在美國當媽媽
    原名蔡美兒,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媽戰歌》的書在美國引起轟動。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虎媽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並引起美國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如今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參與幾乎達到了一個高潮。虎媽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時代》周刊封面。
  • 「虎媽戰歌」嘯動美國教育理念
    圖為美國《時代周刊》封面刊登的「虎媽」照片。  美國華裔教授蔡美兒和她的教女「秘笈」《虎媽戰歌》,近來成為美國家長和教育界人士的熱議對象。「虎媽」有三大「成功經驗」:不理會孩子的自尊心;認定孩子必須孝順父母;堅信小孩子不明是非,需要父母指引。「虎媽」頂尖高知的身份以及兩個女兒在「悍母」式教養下的優異表現,對普通美國家長尊重、鼓勵孩子的「民主」、「仁愛」理念形成了「悍然」的挑戰。
  • 中國青年報:美媒為何熱炒《虎媽戰歌》
    一位美國耶魯大學華裔女教授蔡美兒的新書《虎媽戰歌》,最近在美國引起轟動。蔡美兒出生在1962年的虎年,所以自稱為虎媽。這本書介紹了她對女兒的十項要求,如:不準在同學家留宿,不準留在學校玩,不準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每門功課至少得到A,必須學習鋼琴或小提琴等。書中還講述了她不準女兒在練琴時喝水、上廁所等經歷。
  • 《虎媽戰歌》:虎媽做對了什麼?
    本文為《虎媽戰歌》讀後感(上半部分)內容提要:一、當虎媽的時機:
  • 著名暢銷書《虎媽的戰歌》和《好教育點亮人生》比較
    幾年前,美國和中國兩本教育圖書分別引起本國媒體廣泛關注。在美國,大部分主流報章對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的育兒教育圖書《虎媽的戰歌》作了大篇幅的報導和評論;在中國,眾多官方媒體對黃林波老師主編的《好教育點亮人生》一書作了專門的宣傳介紹。
  • 著名暢銷書《虎媽的戰歌》和《好教育點亮人生》比較
    在美國,大部分主流報章對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的育兒教育圖書《虎媽的戰歌》作了大篇幅的報導和評論;在中國,眾多官方媒體對黃林波老師主編的《好教育點亮人生》一書作了專門的宣傳介紹。當然,由於「虎媽」的爭議性,前者更是家喻戶曉。
  • 快樂教育是個坑?再讀《虎媽戰歌》,我們誤解了什麼
    有人說,美國的窮人才搞快樂教育,精英的孩子都在苦讀。這個說法的正確與否不好說,不過,我倒是想起一本書《虎媽戰歌》。相信對於很多父母來說,這本書都不陌生。作者蔡美兒嚴格到近乎嚴苛的育兒觀,曾在美國掀起軒然大波。
  • 你真的看懂《虎媽戰歌》了嗎?
    今天周末薦,我們選出了極具爭議性的一本書,虎媽戰歌,跟著作者一起來討論蔡美兒的虎媽式教育。《虎媽戰歌》    蔡美兒著對這本書我一直提不起興趣,因為媒體把它打造成了一本成功教育勵志書,看了介紹,就似乎了解了大概,感覺這樣的虎媽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
  • 快樂教育是個坑?再讀《虎媽戰歌》,或許我們都有所誤解
    有人說,美國的窮人才搞快樂教育,精英的孩子都在苦讀。這個說法的正確與否不好說,不過,我倒是想起一本書《虎媽戰歌》。相信對於很多父母來說,這本書都不陌生。如今,我因為也掙扎在「嚴苛」和「寬容」的夾縫中,再度拿起了《虎媽戰歌》這本書。和孩子們小的時候相比,此時讀這本書,心境和體會又大不相同。
  • 「虎媽戰歌」:中國媽媽們的哀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歲末年初,沒想到又爆出一條轟動世界的「虎消息」:美籍華人教授蔡美兒的作品《虎媽媽的戰歌》,高調讚譽被稱為
  • 練琴不能上廁所,虎媽母愛太可怕
    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  虎媽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並引起美國關於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討論,如今討論隨著《時代》周刊的參與幾乎達到了一個高潮。虎媽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時代》周刊封面。    蔡美兒在文章中解釋道,「虎」被認為是力量和權力的象徵,可以激起敬畏和尊重。
  • 虎媽戰歌——睿智的虎媽培養出卓越的孩子
    貓爸虎媽是當今社會很多家庭的代名詞,反觀之光有愛是培養不出卓越的孩子,這句話引發了我的思考。直到我讀到蔡美兒的虎媽戰歌,我才明白我們的愛應該有限度和邊界,我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應該鼓勵多一點,嚴格多一點。蔡梅爾是誰呢?
  • 《孩奴》收官 胡可成功塑造新一代「虎媽戰歌」
    該劇以敏銳的視角捕捉到家長們面臨的子女教育問題。電視劇雖已結束,但由「孩奴」引發的各種討論還在繼續:「孩奴」究竟是不是一種符合當下社會發展規律的現象,為了孩子是否應該義無反顧當孩奴,不同的人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