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人柳西川四十多歲才生了一個兒子,十分溺愛,有求必應。可有一天兒子忽然生了重病,說想吃家裡養的騾子肉。
柳西川一聽犯了難,原來他養了一頭上好的騾子,平時十分珍惜。於是想用另一頭騾子代替。
兒子知道後,破口大罵,病情更加重了。
柳西川沒辦法,只好殺了騾子,可兒子只吃了一口就不吃了。
沒多久兒子一命嗚呼,柳西川痛不欲生,買了副好棺材安葬了。
後來村裡人結伴去泰山拜佛上香,遠遠看見一個人騎著騾子從對面過來,看起來很像是柳西川的兒子。
等來人近了,跟眾人一一打招呼問好。
眾人心中驚詫莫名,但誰也不敢問他怎麼還活著的事情。
那人和他們聊了一會兒,又相約次日去他們住的客棧拜訪。
眾人想著他可能也不會來。可誰想第二天,他竟然真的如約而至。
談話間眾人都問他怎麼不回家看看父親。那人顯得十分驚訝,問他們說的是什麼人?眾人回答說是你爹柳西川呀。
那人的臉色變了變,過了很久才說道,既然他那麼想我,就請你們回去給他帶個話,就說4月7日我在這裡等他。
眾人果然把話帶到。柳西川聽後痛哭流涕。到了日子前去赴約。到了客棧跟店主人說了原委。
店主人卻跟他說,我見你家公子神情冷漠,看起來不像有好心,依我之見,不如不見!
柳溪川平生只有這一個兒子。根本不信他會有什麼歹心。
店主人說不是我阻止你,鬼神無常,不可以常人之情揣摩。如果你真的想見他,不如就先藏在箱子裡,等他來了你看看他的情況再說。
柳西川依言而行。沒多久他兒子來了,問主人說柳西川來了嗎?主人說沒有。
那人罵道,我就知道那個老傢伙不敢來。
主人十分驚訝,問他為什麼要罵親爹。
那人說他哪裡是我什麼父親,我之前跟他一起做生意,他不安好心把我的血汗錢都吞了。我真想把他千刀萬剮。說完就出門走了,臨走還大罵,真是便宜他了。
柳西川藏在箱子裡,把這番話聽得清清楚楚,不由得汗流浹背。等他走後,方才狼狽而歸。
這篇故事出自聊齋志異,名叫柳氏子。這篇故事可以和前文四十千一同觀看。都是講欠債討債的事情。所不同的是四十千討完債之後兒子就死了。可這篇故事討完債之後。兒子還想著手刃仇人,得之而後快。
這中間的差別。只因為前者是無心之欠債。後者則是有意而為之。性質不同所導致的結果也因此不同。這兩篇小說都反映了在明末清初商品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民間借貸,以及社會欺詐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是普遍存在的。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法律往往缺乏有效的公正性。和約束力。從而導致私下尋仇的盛行。為了對這種行為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當時的人便根據佛家理論提出了因果報應的說法。在科學精神尚不發達的古代。鬼神之說還是具有很大的威懾力的。而這種樸素的信仰也保證了當時民間的世道人心,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這篇故事的描寫非常傳神形象,老父親對兒子的百般溺愛,兒子對父親的切齒痛恨,通過他們的對話全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幾百年,科學發達,物質豐富。可與當初相比,文中的這種事情有減少嗎?
清朝的馮鎮巒曾經評論這篇文章的道:酆都天子殿柱聯云:恩仇成父子,緣怨結夫妻。也可以窺見當時人的普遍心理。
我是@平生曉夢,喜歡看故事,說聊齋。歡迎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