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濟南光陰裡,有炮火中永遠失落了的《大明湖》

2020-12-20 上觀

在我的固有印象裡,北方缺水。可同樣是北方的濟南,竟然有「七十二泉」之眾。一座城,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名,可見泉城之譽,絕非虛名。正如劉鶚在《老殘遊記》裡描述的:「到了濟南府,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比那江南風景,覺得更為有趣。」

如此,在距離七十二泉之冠的趵突泉不遠處,一座門牌號為南新街58號的院落裡,挖出一眼井,淌出的自然也是泉水了。

舒濟85歲那年,重回濟南這座小院,她一進院子,首先去看的,是院中的那口老井。當看到老井裡的井水依然清澈時,舒濟興奮地讓工作人員打上來一些,要與所有人一起分享,並告訴他們:「我出生的時候就有這口井,當年我們每天喝的都是這眼井裡的水。」

舒濟是老舍在濟南齊魯大學教書時,與夫人胡絜青生下的第一個孩子。老舍為女兒取名濟,足見先生對濟南的感情,非同一般。

南新街是一條狹窄的胡同,只有大約一輛小汽車剛剛能駛過的寬度,如果有雙向的兩輛車子需要交會,就顯得十分困難,必須得有一輛車等在較寬處。送我去濟南老舍紀念館的車子在58號院門前停下,我前後一望,對司機說,這裡不好停車。司機說,你慢慢看,不用急,我會找一個地方停車等你。

院子是北方常見的合院,不大,均是平房,每個房間的面積不足十個平方米。但院子很乾淨。一株石榴樹,一眼水井,一口水缸,都是舊物,只有老舍的半身雕像是新的。這口水缸裡養過荷花。半缸水,露出一根荷葉的莖。荷是大明湖最顯眼的花。當年,老舍養在這缸裡的荷,想必也是大明湖的種子。這眼水井依然湧出濟南城下遍布的泉水,而這株石榴正是開花時節,枝頭開出火紅的花,在陽光下分外耀眼,一到結果季節,就是滿枝的石榴。

老舍紀念館有三個展室,正房為第一展室,一進屋,便是老舍故居會客廳,說是客廳,也是狹小的很,中間靠牆一張八仙桌,左右各置一把太師椅。老舍當年就是在這裡招待訪友。西屋為書房,南窗下是書桌,放著檯燈、毛筆、扇子、眼鏡等物品,牆上則懸掛著風景畫和老舍照片。西屋北側是書櫃,裡面放置了《浮士德》《神曲》《哈姆雷特》等書籍。東屋是臥室,北側放著臥床,上面鋪著藍色的被子,床頭掛著老舍跟夫人胡絜青的結婚照。


濟南老舍紀念館

西廂房是第二展室,在「老舍在濟南的足跡」單元裡,介紹了老舍在濟南的工作、生活和文學創作,其中老舍結婚時的結婚證以及朋友贈送的訂婚禮物,在今天看來實屬稀罕。第三展室設在東廂房,主題為「老舍筆下的濟南」,在「古城印象」板塊裡,《趵突泉的欣賞》《濟南的冬天》《濟南的秋天》等文章承載了老舍對濟南的印象。而在「善意調侃」板塊中,老舍用幽默的話語對濟南民風民俗進行了描寫,文字間透露出對這座城市的喜愛。「情系泉城」板塊則毫不吝嗇地透露出老舍對濟南的不舍和懷念之情。

老舍客居濟南的時間為四年,其中,有三年時光是在南新街58號度過。在濟南工作生活的四年是老舍創作的高峰期。

無論是書房,還是臥室,面積都非常侷促。書房南窗前一張書桌一擺,書房左右幾乎就沒有多餘的空間。可就是在這間小小的書房裡,老舍創作了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以及優秀短篇小說《月牙兒》《黑白李》和《斷魂槍》等。同時還寫出了一批諸如《濟南的秋天》《濟南的冬天》《非正式的公園》以及《趵突泉的欣賞》《濟南藥集》等詠贊濟南風情的散文佳作。這些名篇佳構,已經融入濟南,成為獨一無二的人文風景。老舍曾以濟南「五三」慘案為背景寫成了長篇小說《大明湖》,可惜的是原稿在寄往上海後被毀於松滬戰爭之兵焚。

我去濟南是初夏,大明湖的荷,剛剛抽出新葉。而老舍,似乎特別偏愛濟南的秋天和冬天,在《濟南的秋天》裡,老舍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他又寫了《濟南的冬天》:「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濟南老舍故居內的駱駝祥子塑像

老舍是喜愛大明湖的。在濟南住過的人,有誰會不愛大明湖呢。只是在《大明湖之春》一文裡,老舍先生卻念念不忘大明湖的秋天:濟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無風,處處明朗。在這篇散文裡,老舍倒是清楚地寫到了他的小說《大明湖》:我寫過一本小說——《大明湖》——在一二八與商務印書館一同被火燒掉了。記得我描寫過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詞句全想不起來了,只記得是什麼什麼秋。

那麼,濟南的秋天總是很美的。我在大明湖賞新荷,再過一季,就是秋天了。那時,湖上的荷葉,也該緩緩枯萎。南新街58號院落裡的石榴,也該成熟、開裂,裸露粉紅的籽,等待人來摘。而現在,我只能在老舍的文字裡,通過老舍描寫的一幅朋友桑子中相送的油畫,來感受濟南的秋天:湖邊只有幾株秋柳,湖中只有一隻遊艇,水作灰藍色,柳葉兒半黃。湖外,他畫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聯成一幅秋圖,明朗,素淨,柳梢上似乎吹著點不大能覺出來的微風。

從紀念館出來,打電話給司機,忽然發現司機就將車子停在館外的一個角落,那個角落的空間不大不小,恰好容下一輛車子。從這條窄窄的胡同,被稱作南新街的地方出去,遇見很多小學生,想來這裡有一所小學。正是放學時間,學生們在回家的路上,偷閒在街邊玩耍。我猜想那個年代,也有一些孩子,在老舍先生的住所外放學經過。而這所小小的院落,也恰好容下老舍先生和他的家人,在此安寧地度過三個春秋。

車子在南新街開得很慢。街兩邊的房子,都有一些年頭,緩緩地向後倒去,仿佛時間在回流。我想起下車時,司機對我說,你慢慢看,不用急。我這慢慢一看,就是老舍在濟南的全部光陰。

本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相關焦點

  • 「重讀語文課本」之:老舍的《濟南的冬天》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 濟南「百花洲·街角劇場」老舍經典劇目《駱駝祥子》精彩上演!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關於濟南,老舍曾留下諸多的文章,其中在《吊濟南》中寫道:從民國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在那裡,我有了第一個小孩,即起名「濟」。在那裡,我交了不少的朋友:無論什麼時候我從那裡過,總有人笑臉的招呼我;無論我到何處去,那裡總有人惦念著我。在那裡,我寫成了《大明湖》,《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和收在《趕集》裡的那十幾個短片。
  • 夜讀|老舍:濟南的冬天
    大家好,我是武城縣融媒體中心主播 孫金熠,今晚由我和大家分享老舍的文章《濟南的冬天》。濟南的冬天文/老舍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
  • 濟南有什麼著名景點?趵突泉在哪裡?大明湖在哪裡?
    杜甫詩云「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給濟南燦爛的歷史文化打下深刻烙印。戰國時代的名醫扁鵲、漢代經學大師伏生、唐代名相房玄齡、名將秦瓊,最著名的當屬宋代詞壇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和辛棄疾號稱「濟南二安」,近代劉鶚、老舍都曾用大量筆墨描寫過濟南,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作。
  • 一個人在秋天寫了一首詩,因這詩有了一處風景,就在濟南大明湖
    一個人寫了一首詩,因這首詩有了一處風景名勝,又有了一條老街,這故事本身是不是很有韻味啊!大明湖風景秋天的大明湖大明湖新區2009年,大明湖新區擴建,重建秋柳園,並對周邊風景修復,形成了白楊擎天,水波粼粼,垂柳拂水,荷紅芙綠的旅遊勝地。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語文課本中的濟南有多美
    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不妨就從孩子平日裡熟悉的課本中精挑細選。當課本上陌生的文字躍然成為眼前流動的風景,孩子的記憶深處一定會留下一抹斑斕的色彩。不一樣的親子旅行,就在這個暑假,跟著課本遊泉城。周邊景點推薦:泉城廣場、護城河、解放閣《濟南的冬天》——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這樣描繪道:「古老的濟南,城裡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暑假雖然領略不到濟南冬天的美,同樣可以跟著老舍先生的文字,前往南部山區,感受一下城外的寬敞,和山坡上臥著的小村莊。
  • 大明湖蜚聲海內外絕非是一部電視劇《還珠格格》裡的夏雨荷炒紅的
    湖名見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年間,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濟水注》中便有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則湖。」文中所指大明湖位置在今五龍潭一帶,而現今大明湖一帶水域則名「歷水陂」。另有史料記載,那時的大明湖稱歷下波或歷水波,南至濯纓湖,北至鵲山和華不注山,也就是說現在的大明湖、五龍潭和北園是相連的一個大湖,湖闊數十裡,平吞濟濼。
  • 散文|濟南的初冬:有了暖呵呵的泉水,濟南的初冬還像膩在秋天裡
    大碧玉的四周,除了萬千絲絛的岸邊垂柳,又圍攏著森然繁茂的樹木和一棟棟古色古香的古建築,像是給大明湖鑲嵌了形色繁複的不規則花邊。湖中兩個小島,極像大碧玉中又嵌上了兩塊堆繡。那兩塊堆繡,春夏青翠,深冬蒼黃,此刻,卻同大明湖四周的景色一樣,是色彩斑斕的復調。
  • 關於濟南的50個冷知識
    在濟南期間,老舍先後創作了《濟南的秋天》、《濟南的冬天》、《三個月來的濟南》、《趵突泉》、小說《大明湖》等。老舍的「第二故鄉」是古城濟南,如今在濟南大明湖南岸建有老舍紀念館。 # 12 濟南大明湖裡的小蛤蟆不會叫。 傳說是乾隆皇帝欽點的: 「蛇歸洞,蛙不鳴。」
  • 老舍:趵突泉的欣賞
    趵突泉的欣賞作者:老舍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濟南的三大名勝。現在單講趵突泉。在西門外的橋上,便看見一溪活水,清淺,鮮潔,由南向北地流著。設若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了一半的美。但是泉的所在地並不是我們理想中的一個美景。這又是個中國人的徵服自然的辦法,那就是說,凡是自然的恩賜交到中國人手裡就會把它弄得醜陋不堪。這塊地方已經成了個市場。南門外是一片喊聲,幾陣臭氣,從賣大碗麵條與肉包子的棚子裡出來。進了門有個小院,差不多是四方的。這裡,「一毛錢四塊」和「兩毛錢一雙」的喊聲,與外面的「吃來」聯成一片。
  • 濃縮濟南2600年建城史 明府城再現老舍筆下濟南城
    (原標題:濃縮濟南2600年建城史 明府城再現老舍筆下濟南城)
  • 你對濟南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我相信很多人,像小編一樣,對濟南有記憶。首先,一定是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小編一樣,這是因為老舍作品中冬日如畫的景色來到濟南,然後愛上了濟南。請閉上眼睛想一想:一座古老的城市,有山有水,都在陽光下陽光,溫暖舒適地入睡,就等著春風把他們喚醒,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嗎?圍繞著小山和濟南的整個圓圈,但在北部有一個缺口。這個圓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他們安靜低聲說老舍先生在他的文章《吊濟南》中寫道,從民國到秋初,我在濟南住了四年。
  • 山東濟南最好玩的3個地方,第1個趵突泉,最後1個芙蓉街,想去?
    今天最愛廣元帶你走進濟南,它是山東省省會,濟南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濟南八景聞名於世,是擁有「山、泉、湖、河、城」獨特風貌的旅遊城市。說到濟南,最愛廣元就想到了老舍,老舍寫過《濟南的冬天》,我卻喜歡濟南的春天。
  • 濟南園林六十家:大明湖上有雅居——朱崇道與湖上草堂
    濟南作為自古以來的園林城市,美如罨畫,然而,在歷史的過程中卻有不少園林湮滅無存,且府縣誌中亦無記載
  • 老舍先生的趵突泉之旅,佳作欣賞——趵突泉
    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1966年8月24日,中國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紅衛兵的暴力批鬥,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1978年初,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 鄭濟高鐵正線接入濟南西站,連接濟南站與大明湖站
    23日,記者在山東鐵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官方網站看到,《新建鄭州至濟南鐵路山東段環境影響評價第一次公眾參與信息公示》已於19日發布。根據公示內容,鄭濟高鐵山東段新建莘縣站、聊城西站、茌平南站和長清站,正線接入濟南西站,連接濟南站與大明湖站,設計速度350公裡/小時。同時,濟南站將改造,增建1臺1線及咽喉區改造;濟南站至大明湖站增建三線;新建濟南西第二動車運用所。
  • 深秋的濟南趵突泉,門票40元/人,比免費的大明湖人氣還高
    我是旅行隨手記,一個志在發現旅途中美好小細節的職業旅行家。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不錯過各種旅遊資訊。濟南,作為山東省的省會,但從旅遊這一方面來看,人氣視乎並沒有省內的青島、威海等地高。不過號稱「泉城」的濟南也有著自己的旅遊特色和文化底蘊,同樣值得來轉一轉。既然被稱為「泉城」,那麼這裡泉眼的數量和質量都是毋庸置疑的,據說光市區就有泉眼108處。
  • 山東濟南主要旅遊景點(趵突泉、大明湖、芙蓉街、珍珠泉…)遊記
    李清照紀念堂原址是丁寶楨祠,分為東西兩院,東宮是李清照蠟像館,西宮恢復了李清照故居的舊貌,紀念堂的大廳裡有一尊李清照的雕像。漱玉泉位於李清照紀念堂前,是一個長方形的石池,馬跑泉位於李清照紀念堂東側,是濟南72個泉源中的第27位。趵突泉三洞並存,聽上去像一道隱蔽的霹靂春天升起,水像輪子一樣洶湧,泉水全年都保持在18攝氏度左右。在嚴寒的冬天,水汽像薄薄的一層煙霧一樣捲曲。
  • 老舍先生的散文《濟南的冬天》很美,可是冬天卻很冷
    濟南是山東省的省會,是一個文化豐富的老城,老舍先生原名舒慶春,他曾經有一篇散文叫做《濟南的冬天》。在舒老的描寫中,濟南不僅風光秀麗,而且冬天也很溫暖。其實這倒也是對的,但是濟南真的不溫暖。濟南處於北方地區,冬天的溫度自然比南部的一些城市的溫度低。從濟南市的供暖這一點可以看出,許多人在閱讀了舒老的文章後來到濟南過冬,但這個溫度確實有點發抖。儘管濟南不像東北地區那麼寒冷,但零下八十度時候卻很常見,在暖氣的房間裡自認是暖和的,但在外面沒有暖氣,就真的很冷了。
  • 濟南旅遊|必打卡景點
    濟南的冬天,是一座詩意響晴的老城,不如跟著老舍先生走進「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的冬日裡溫暖的濟南1.趵突泉|¥40歷下區趵突泉南路一號|乘坐1,3路公交車均可初冬的趵突泉花展一定要去打卡,泉水汩汩流動,菊韻悠悠,芳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