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已成過去式,必讀時代,學生如何讀?

2020-12-11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提到「閱讀」,往往是被當成一種「興趣」或者是「建議」,但是自從新語文時代的到來,或者說得再直白點就是新語文考試時代的到來,「閱讀」成為了所有學生的「必修課」。

如今的語文考試對很多人來說感覺到越來越難,很多人發現了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無論課本學得如何認真,都不足以保證自己的語文成績能夠考得很好。

事實上這是因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學習更多得是側重「語言學習」,即老師上課的內容按照課本、大綱的要求更加側重於漢語言本身的學習,例如從字詞到句子再到語法、修辭等等。但是我們的語文考試尤其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會明顯加大了「文學素養」的考察。

在題目上我們把前者稱之為「客觀題」,而對後者通常稱之為「主觀題」。

而學生之間語文成績相差較大、較明顯的基本上都是在主觀題上,例如閱讀理解、作文等題目上。

這就使得所有學生在教(學)與考之間如果想獲得更好的成績,就不得去額外補充大量的閱讀。

而提到閱讀,我們就一定繞不過「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中最寶貴的經典作品。其中《紅樓夢》以愛情為主題,被譽為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水滸傳》是英雄傳奇的代表作;《三國演義》是長篇歷史演義的代表作;《西遊記》是神魔小說的代表作。

一般認為這四本書閱讀的順序應該是《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

《西遊記》應該是孩子們接觸最早的作品了,這裡並不是指原著,而是指動畫片或者是電視劇。

很多人知道今天都會對83版西遊記津津樂道,但殊不知這個經典版本的西遊記對比原著來說也應該是屬於「青少版」的範疇。這是因為《西遊記》本身並不是一本表面上看來這麼簡單的書籍,表面上看來是師徒四人取經的故事,而實際上則是「佛道之爭」的問題。

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說,完全不需要考慮這方面的因素,小編建議孩子四年級之前可以通過動畫片、電視劇、音頻故事等來了解《西遊記》,這個過程的本身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等到了四年級之後就可以開始看原版《西遊記》了,但是看的時候需要注意——尤其是自己並未看過原版西遊記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如果發現孩子開始看的時候明顯不如還沒看的時候興趣高,甚至是有點看不下去的情況,那麼這個時候就不要去逼著孩子趕緊看、快點幹之類的了。

這是因為看原著的確會讓有一些學生感到晦澀、枯燥。

我提一個解決辦法:先從孩子感興趣的故事看起。

沒錯,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不用非要從頭開始看了,完全是可以先去挑孩子比較熟悉的故事情節去看。

關於《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很長一段時間裡「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都是很多人經常會提及到的問題,但是顯然,在當下的教育背景下,這種問題已經不再成為問題了。

以小編孩子所在地區教育局提供的「必讀書目」為例,這兩本書分別出現在了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階段。而我也有注意過,在某些城市,還會提前到四年級作為必讀書。

小編認為《三國演義》如《西遊記》一樣,裡面的故事情節很多孩子早早就能夠通過各種影視劇、評書、故事、圖畫書等等提前獲得了解,且該書故事性很強,閱讀難度並不大,對於一般的四五年級學生來說是可以讀的,尤其是男同學,大都還是會比較喜歡看的。

但是《水滸傳》原著要求在小學階段讀,小編我是持有不同意見的。

我可否認《水滸傳》裡面的很多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經典,而且影視劇拍攝的也很不錯,但是這本書原著中的很多價值導向是不適合孩子們看的,在我看來,別說是小學生了,就算是初中生看都有點早了。

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我認為最合適的閱讀階段,應該是高中以及高中以後。

而《紅樓夢》 小編認為在原著閱讀的要求上,還應該放在《水滸傳》之後才行。

但是跟《水滸傳》一樣,原著通讀可以往後一些,但是一些比較經典、精彩的篇章卻是可以提前閱讀的。比如黛玉進府及葬花、寶釵撲蝶、晴雯撕扇等富有美學意境的段落篇章。

對於四大名著本身來說,讀是肯定要讀的,但是讀哪個版本呢?

小編強烈推薦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彩皮版」。

推薦理由有兩個:

1、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是出版中國古典小說的重鎮,其出版「四大名著」相關出版物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在數十年時間裡,不斷修訂完善,有些還進行了版本更替,但其底本精良、標點準確,注釋詳盡的基本特點從未改變,它們是伴隨幾代讀者領略古典小說藝術魅力的經典讀本。

2、這是目前人文社發行量最大的一套四大名著,學名是「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本四大名著

例如:

《紅樓夢》前八十回以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庚辰本為底本後四十回程甲本為底本,並參校了其他各抄本和程、高刻本。

《水滸傳》以明代容與堂刊刻的百回本《李卓吾先生批評水滸傳》為底本,這個底本故事、文字較為完整、凝練。

《三國演義》是以毛氏父子刪改、潤色的《繡像三國志演義第一才子書》為底本

《西遊記》以明世德堂本為底本,並參考明崇禎本及清代六種刻本校訂整理而成的。

所以,這套書也成為了大多數地方「必讀書目」中的版本首選。

小編家有三套四大名著,其中一套是我當年看的,另一套是早先給孩子提前買的一本「無障礙」的,但是實際讀起來卻發現想要真的「無障礙」,那就真的只能晚點讀了。而這套則是孩子上學之後根據本地教育局推薦的書目又重新購買的。

用咱們當代的眼光來看,顏色確實是有點「土」。

但是這套書的封面顏色和具體設計,其實都可以算得上是一種「文化」了——紅黃藍綠四種色調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使用的樣式了。

最後小編想說的是,按照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只是單純的閱讀,對於學生而言其收穫確實是不太容易把控的,尤其是我們必須承認,絕大多數學生讀書這件事本身背後的「驅動力」之一就是為了能夠提高孩子們在語文考試中的應試能力,而普通的閱讀其實是很難讓大多數學生記住的——讀一遍兩遍是不足以記住太多「知識點」的。

所以,父母還是有必要給孩子們就一些主要知識點進行一些鞏固和學習的。

比如小編這裡分享一套西遊記的閱讀理解練習題目,我可以保證,別說是學生了,就算是我很多看過電視劇、聽過故事、看過原著的成年人,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怕是也有很多都答不上來的。但是,如果說下面這些題目我們能夠解答出絕大多數題目的時候,那卻是能夠證明我們的閱讀深度是足夠的。

所以小編建議,讀是一定要讀的,但是讀完之後我們得有收穫,不說下面的問題都會做大,但是如果能夠都看一下的話,起碼算是一個不錯的總結。所以這種補充學習、拓展學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還是做一下的好。

最後,小編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太過著急逼著孩子去讀原著,如果發現孩子看不懂、沒興趣,那麼我建議即便是犧牲掉考試中的那點分數也不要去逼迫孩子把閱讀經典當成任務完成!

閱讀的本身應該是快樂的,如此才會真的有收穫,被動、強迫閱讀,只會破壞孩子們閱讀興趣和閱讀體驗,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孩子把閱讀當成負擔。

如果真的遇到這種問題,強烈建議參考上面提到的方式——從精彩的章節入手,而不是要求孩子必須去通讀全書。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此文不表其他,專門就這一句話來談一談我的看法,為什麼人們常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呢?這其中到底有何特殊的寓意呢?  人的一生離不開三個重要的階段:少年,中年,老年。放眼當下的廣大民眾,我們的一生在這三個階段做著怎樣的事情呢?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古典名著中的文字描述著怎樣的人性道理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句話是金聖歎的評語,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我們要先分析一下當時的背景。金聖歎是清朝人,為人孤傲,率性而為,個人主義,能文善詩,以才子自居,狂放不羈。因此才會說出「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樣的點評。
  • 為什麼人們常說「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
    三國和水滸都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所以在我國有很多的人喜歡看這兩本書,但是為什麼會有」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這種說法呢?少不看水滸,我覺得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水滸傳主要講的是草莽義氣,而且書中很多都是教人如何謀反,所以會給很多的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很有可能一些孩子學習其中的情節,給社會帶來許多的不穩定因素,不利於國家的發展。
  • 為什麼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原因很簡單
    金聖歎先生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水滸非常真實,他把人性中的醜惡寫到了極致,最為重要的是,這本書裡還給出了如何解決問題的答案,也有人說,如果把水滸看透了,在現實中,也會混的如魚得水,風生水起。
  • 怎麼理解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有道理嗎?稱號不是白來的
    怎麼理解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有道理嗎?稱號不是白來的。   老不看三國,少不讀水滸。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雖不知這句話出自何人之口,光是這句話能流傳這麼久,這麼遠。就知道此話說的肯定要一點道理。
  • 俗語「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話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是什麼意思?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跟我們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無聊的說法,我們的教育總會有這樣一個誤區,或者說是推卸責任,喜歡把對孩子教育的缺失,推卸到外物身上。
  • 民間常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後半句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或許現在很多年都不知道世界閱讀日是什麼時候吧,閱讀過的書籍也都是屈指可數。現在有一個十分嚴重的現象就是「大學生不讀書」,閱讀的重要性在這裡筆者就不過多贅述了,可是還是希望大家在平時可以多閱讀,這樣才能更好地面對我們的生活。不可置否的是,書籍也是會挑人的,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也有著不同的理解能力,所以適用於他們的書籍是不同的。
  • 「少不讀蘇東坡,老不讀辛棄疾」
    被唐詩宋詞和各種古典名著包圍的我們,都知「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卻不知「少不讀蘇軾,老不讀辛棄疾」。少時讀蘇軾,容易陷入虛無。老來讀辛棄疾,人生過半卻意難平。——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公元1082年,蘇軾四十七歲,謫居黃州已兩年餘,憂愁無處說,他來到赤壁磯,看江水奔騰,驚濤拍岸,一時間胸懷大開,吟完一首詞,心中也漸漸釋懷。為什麼少不讀蘇軾?
  • 少不看《水滸》, 老不看《三國》, 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俗語,「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而少不看《水滸》值得就是少年閱歷較少,心智淺,世界觀並不成熟,極易被書中的人物或者細節所吸引,就此產生模仿和跟進效應,這對於青年的成長是不利的,極其容易使得少年誤入歧途。
  • 為何會有「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地說法?是一種心理暗示?
    可是這些人大多數不知道其實在不同的時期,古代的語言是不一樣的,他們適應不了古代的生活。不要說走上人生巔峰了,他們連跟古代人說話都做不到。這也就是為什麼出土的文獻資料不是專家很少人能看懂的原因了,其實對於古代的書籍我們接觸比較多的就是四大名著了。
  • 你會給你讀小學的孩子讀四大名著嗎?給家長列一些不建議讀的書單
    ,都不敢出門了,怕外面有壞人,會被抓走。對《水滸》備為推崇的文學家金聖歎都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是的,儘管四大名著裡對人性世事的刻畫非常生動到位,但是,我們讀過的朋友會發現,裡面反映的大多是人性不好甚至殘暴的一面,並不適合未成年人閱讀。
  • 俗話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是什麼意思?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自古有之,在我上中學的,歷史老師還告訴我們一句話: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做為中國古代小說的最傑出代表,有"四大名著"之稱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為什麼不讓特定年齡的人看呢?
  • 金聖歎所說的「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句文學史上流傳甚廣的話,相信大家都曾經聽過。這句話據傳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所說。話中的「三國」、「水滸」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對於這兩部傳世的名著,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在做點評時也曾高度評價過這兩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成就。
  • 上聯「坐紅樓,讀水滸,說三國,夢西遊」,網友的下聯堪稱經典
    有位網友就別出心裁,他聯繫四大名著,自己寫了一副上聯:「坐紅樓,讀水滸,說三國,夢西遊」。 《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在小說中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有人曾說「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一個人如果沒有讀過紅樓,那麼他讀再多的書也是無用的。這雖然有些絕對,但卻可以反映出這本書的文學地位。
  •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是句流傳已久的俗話,已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傳播範圍的確是廣,幾乎無人不知,對於這句話有人不屑一顧,也有人奉為至理,那麼它究竟有沒有道理呢?其實要讓我說這句話既有道理又沒道理,為何我會這樣說呢?且看我的分析。
  • 我為什麼不讓孩子讀四大名著和中國的兒童文學
    即便有話題談起這個問題,在私下的交流,還是公開場合,論壇、文字、視頻,我都是對四大名著進入我孩子的生活,持一種警惕和反對的態度。我一直反對在孩子未懂事之前過早讓孩子讀這幾本中國的經典名著。我知道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觀點,但這是一個父親的心聲。中國所謂四大經典名著,我也喜歡看,也不止看過一遍。1949年後作為特許出版物,流播之廣,在型塑中國人的性格方面,算是居功至偉。
  • 老人常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那西遊和紅樓有什麼禁忌呢?
    說道我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很多人一定都非常的熟悉,尤其是在改編成為了電視劇之後,很多人更是十分的感興趣,而在明清時期,很多讀書人甚至將其奉為了名著,而著名的書評家金聖歎就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但是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就是老人常說: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那西遊和紅樓有什麼禁忌呢
  • 人們常說少不看紅樓老不讀三國?意思指的是什麼?有什麼含義
    我們從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讀紅樓夢,讀三國演義等四大名著。其中發生的一些故事,我們都能娓娓道來。但是老一輩的常說年少不看紅樓年老不讀三國。但是具體意思是什麼呢?有什麼含義嗎?為什麼這麼說?但是我問長輩,長輩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知道是老一輩這樣傳的。嘆紅樓,多情少年無情郎。
  • 林語堂:論 讀 書
    (一)所讀非書。學校專讀教科書,而教科書並不是真正的書。今日大學畢業的人所讀的書極其有限。然而讀一部小說概論,到底不如讀《三國》、《水滸》;讀一部歷史教科書,不如讀《史記》。(二)無書可讀。因為圖書館存書不多,可讀的書極有限。(三)不許讀書。
  • 有一句老話:「少不看三國,老不看西遊」,這個說法是否有道理?
    其實,它還有一個針對四大名著的總結說法,那就是:「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具體為什麼?一起來看看這個問題。老不看三國這裡它說的意思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總是免不了時不時的會去回憶自己過往的人生,在心裡不停地對自己的過去種種經歷和行為進行思考和反思。然後他們也喜歡將自己一生的經歷總結出一些道理話語去告誡後代人,讓他們引以為戒,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