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這個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排名

2021-02-15 浩瀚宇宙


在弦論裡,基本粒子們點粒子雖然變成了一維的弦,弦的長度小於普朗克長度(10的負35次方米)。但即使是這些一維的弦,它也是分布在全空間的場,物理上稱為「非定域」。體積的概念仍然不適用。

至於那些處於束縛態的複合粒子(質子,中子,甚至原子核和原子分子都可以認為是基本粒子組成的束縛態),嚴格地說它們的波函數也是分布在全空間的,只是絕大部分的機率(99.999……%)分布於一個很小的體積之內。如原子一般為10的負10次方米,原子核一般為10的負15次方米。體積的概念到這個層次才變得有點意義。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暗含的光滑的空間幾何在該尺度下是會被量子漲落所破壞的;Planck Lengh,普朗克長度,10^-35m,比它更小的程度沒有物理意義。同時,這也是弦理論的維度。

普朗克粒子是一種假設的粒子,定義為約化康普頓波長等於半個史瓦西半徑的微黑洞。其大小約等於是十的負三十五次方米。

與質子這類的粒子比較,普朗克粒子是極小極重的粒子,比現在未知的夸克,希格斯粒子,中微子,引力子等等還要小很多。

許多物理學家認為普朗克粒子會因為霍金輻射而消失不見。依照理論估計,普朗克粒子的壽命只有 10E-43秒,或 普朗克時間。這麼極短的一霎那時間,目前尚無法成功地測量。在另一方面,霍金輻射這理論仍舊存在著許多爭議,仍舊等待更多的研究與論證。

中微子又譯作微中子,是輕子的一種,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常用符號ν表示。中微子不帶電,自旋為1/2,質量非常輕(有的小於電子的百萬分之一),以接近光速運動。

中微子個頭小,不帶電,可自由穿過地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號稱宇宙間的「隱身人」。科學界從預言它的存在到發現它,用了20多年的時間。

2013年11月23日,科學家首次捕捉高能中微子,被稱為宇宙"隱身人"。他們利用埋在南極冰下的粒子探測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陽系外的高能中微子

前子(Preon),目前為科學家推測出的組成物質的一種假想粒子,是組成夸克的一種更小的粒子。提出這一假設的瑞典科學家指出:前子可能存在於宇宙大爆炸後的超密塊狀物中,而這些物體可以被現有的天文觀測技術探測到。那就是在宇宙中可能探測到比中子星、夸克星更加緻密的前子星,如果前子星確實存在,它們或許會佔宇宙暗物質質量的很大一部分。

粒子間的各種弱相互作用都會產生高能中微子,而弱相互作用速度緩慢正是造就了恆星體內「質子-質子」反應的主要障礙,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微子能輕易的穿過普通物質而不發生反應。太陽體內有弱相互作用參與的核反應每秒會產生10的38次方個中微子,暢通無阻的從太陽流向太空。每秒鐘會有1000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甚至在夜晚,太陽位於地球另一邊時也一樣。

夸克(英語:quark,又譯「層子」)是一種基本粒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夸克互相結合,形成一種複合粒子,叫強子,強子中最穩定的是質子和中子,它們是構成原子核的單元。由於一種叫「夸克禁閉」的現象,夸克不能夠直接被觀測到,或是被分離出來;只能夠在強子裡面找到夸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對夸克的所知大都是來自對強子的觀測。

所有的中子都是由三個夸克組成的,反中子則是由三個相應的反夸克組成的,比如質子,中子。質子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組成,中子是由兩個下夸克和一個上夸克組成。

我們知道夸克有六種,夸克的種類被稱為「味」,它們是上、下、粲、奇、底及頂。上及下夸克的質量是所有夸克中最低的。較重的夸克會通過一個叫粒子衰變的過程,來迅速地變成上或下夸克。粒子衰變是一個從高質量態變成低質量態的過程。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上及下夸克一般來說很穩定,所以它們在宇宙中很常見,而奇、粲、頂及底則只能經由高能粒子的碰撞產生(例如宇宙射線及粒子加速器)。

夸克有著多種不同的內在特性,包括電荷、色荷、自旋及質量等。在標準模型中,夸克是唯一一種能經受全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基本相互作用有時會被稱為「基本力」(電磁、引力、強相互作用及弱相互作用)。夸克同時是現時已知唯一一種基本電荷非整數的粒子。夸克每一種味都有一種對應的反粒子,叫反夸克,它跟夸克的不同之處,只在於它的一些特性跟夸克大小一樣但正負不同。

物理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被公認為質子的發現人。1918年他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時,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注意到在使用α粒子轟擊氮氣時他的閃光探測器紀錄到氫核的跡象。質子命名為proton,這個單詞是由希臘文中的「第一」演化而來的。盧瑟福認識到這些氫核唯一可能的來源是氮原子,因此氮原子必須含有氫核。他因此建議原子序數為1的氫原子核是一個基本粒子。在此之前尤金·戈爾德斯坦(Eugene Goldstein)就已經注意到陽極射線是由正離子組成的。但他沒有能夠分析這些離子的成分。盧瑟福發現質子以後,又預言了不帶電的中子存在。

今時今日,以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理論為基礎而論,因為質子是複合粒子,所以不再被編入基本粒子的家族中

γ射線,又稱γ粒子流,是原子核能級躍遷蛻變時釋放出的射線,是波長短於0.01埃的電磁波。γ射線有很強的穿透力,工業中可用來探傷或流水線的自動控制。γ射線對細胞有殺傷力,醫療上用來治療腫瘤。γ射線首先由法國科學家P.V.維拉德發現,是繼α、β射線後發現的第三種原子核射線。

在太空中產生的伽馬射線是由恆星核心的核聚變產生的,因為無法穿透地球大氣層,因此無法到達地球的低層大氣層,只能在太空中被探測到。太空中的伽瑪射線是在1967年由一顆名為「維拉斯」的人造衛星首次觀測到。從20世紀70年代初由不同人造衛星所探測到的伽瑪射線圖片,提供了關於幾百顆此前並未發現到的恆星及可能的黑洞。於90年代發射的人造衛星(包括康普頓伽瑪射線觀測臺),提供了關於超新星、年輕星團、類星體等不同的天文信息。

氖(neon)(舊譯作氝,訛作氞),是一種化學元素,它的化學符號是Ne,它的原子序數是10,是一種無色的稀有氣體,把它放電時呈橙紅色。氖最常用在霓紅燈之中。空氣中含有少量氖。屬零族元素,為稀有氣體的成員之一。氖元素至今未製得穩定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全部以單原子分子(氖氣)形式存在。

英國化學家威廉·拉姆塞在發現氬和氦後發現它們的性質與已發現的其他元素都不相似,所以他提議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列入一族新的化學元素。他還根據門捷列夫提出的關於元素周期分類的假說,推測出該族還應該有一個原子量為20的元素。

在1896~1897年間,拉姆塞在特拉威斯的協助下,試圖用找到氦的同樣方法,加熱稀有金屬礦物來獲得他預言的元素。他們試驗了大量礦石,但都沒有找到。最後他們想到了,從空氣中分離出這種氣體。但要將空氣中的氬除去是很困難的,化學方法基本無法使用。只有把空氣先變成液體狀態,然後利用組成它成分的沸點不同,讓它們先後變成氣體,一個一個地分離出來。1898年5月24日拉姆塞獲得英國人漢普森送來的少量液態空氣。拉姆塞和特拉威斯從液態空氣中首先分離出了氪。接著他們又對分離出來的氬氣進行了反覆液化、揮發,收集其中易揮發的組分。1898年6月12日他們終於找到了氖,元素符號Ne,來自希臘文Neos

碳原子一般是四價的,這就需要4個單電子,但是其基態只有2個單電子,所以成鍵時總是要進行雜化。最常見的雜化方式是sp3雜化,4個價電子被充分利用,平均分布在4個軌道裡,屬於等性雜化。這種結構完全對稱,成鍵以後是穩定的σ鍵,而且沒有孤電子對的排斥,非常穩定。金剛石中所有碳原子都是這種以此種雜化方式成鍵。烷烴的碳原子也屬於此類。

釹在維也納於1885年由Karl Auer發現。它的故事開始於鈰的發現,Carl Gustav Mosander於1839年從鈰中提取出了didymium(鐠釹混合物)。後來發現這是鑭系元素的混合物,於1879年,釤從didymium中被提取出來,接下來的一年釓被提取。在1885年,Auer從didymium中獲取了釹和鐠,原子光譜學揭露了它們的存在。Didymium被Bohuslav Brauner研究,在布拉格於1882年,它根據它的來源展現出了多變性。在當時他完成了他的發現,Auer曾是偉大的德國化學家Robert Bunsen的研究生,他是didymium的世界專家,但他立即承認了Auer的發現,然而其它化學家在好多年內仍留有懷疑。

這種純淨的金屬樣本於1925年被第一次生產。

是一種化學元素,屬於鹼金屬,帶銀金色。銫色白質軟,熔點低,28.44℃時即會熔化,它是在室溫或者接近室溫的條件下為液體的五種金屬元素之一。銫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與同為鹼金屬的銣和鉀相似。銫通常從銫榴石中提取出來,而其放射性同位素,尤其是銫-137,是更重元素的衰變產物,可從核反應堆產生的廢料中提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用於鑽井液的甲酸銫成為銫元素的最大應用,該元素在化工業以及電子產業等有重要用途,其放射性同位素銫-137的半衰期大約為30年,可以用於醫學、工業測量儀器以及水文學。雖然銫僅有輕微的毒性,但其金屬卻是一種有害的材料,若其放射性同位素釋放到了環境中,將對健康造成較大的威脅。

碳納米管作為一維納米材料,重量輕,六邊形結構連接完美,具有許多異常的力學、電學和化學性能。近些年隨著碳納米管及納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其廣闊的應用前景也不斷地展現出來。

碳納米管,又名巴基管,是一種具有特殊結構(徑向尺寸為納米量級,軸向尺寸為微米量級,管子兩端基本上都封口)的一維量子材料。碳納米管主要由呈六邊形排列的碳原子構成數層到數十層的同軸圓管。層與層之間保持固定的距離,約0.34nm,直徑一般為2~20 nm。並且根據碳六邊形沿軸向的不同取向可以將其分成鋸齒形、扶手椅型和螺旋型三種。其中螺旋型的碳納米管具有手性,而鋸齒形和扶手椅型碳納米管沒有手性。

相關焦點

  • 掌握宇宙生死的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比原子小卻能毀掉一切
    引言:在現實的宏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由微觀世界的粒子組成。而在很多人看來,微觀世界裡最微小的粒子應該就是原子了。其實不然,還有一種粒子比原子還小。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它是一種能夠主宰宇宙命運的粒子,因此被稱為「上帝粒子」。
  • 你以為的質量其實並不存在,宇宙最小粒子空無一物
    隨後英國化學家代爾頓在得知普魯斯特的定比定律後,意識到這說明各種物質存在一些可數的最小單位,不會出現半個單位。當然認為這些最小單位就是原子,而不同質量的原子代表不同的元素。當然道爾頓還不知道區分分子和原子,道爾頓的原子論從邏輯上可以解釋物質的構成以及各種化學反應的原因,但是它無法通過實驗證明這種例子的真實存在。
  • 宇宙的「超對稱粒子」在哪裡?
    然而,仍然有一個概念可以解釋標準模型沒有涵蓋的宇宙神秘部分:長壽的超對稱粒子,有時簡稱sparticles。但令人沮喪的是,最近對這些奇怪粒子的研究卻一無所獲。到目前為止,最流行的一組理論突破了當前標準模型的界限,它們被歸為一類被稱為超對稱的思想。
  • 隱匿的宇宙:用基本粒子揭開宇宙之謎
    從1027到10-35的世界讀完上述內容,想必大家頭腦中可能還會浮現出另外一個疑問。為什麼渺小的基本粒子會與浩瀚的宇宙存在聯繫呢?確實,在直觀感覺上,「宇宙」與「基本粒子」似乎完全不相關,畢竟兩者大小迥異,如有天壤之別。宇宙是世界之極大,而基本粒子是世界之極小。「宇宙研究所」的研究者為什麼會提到基本粒子呢?大家產生這樣的疑問也是理所當然的。
  • 事實證明:宇宙中的粒子是對稱的!但是真相呢?
    自然界的對稱性為我們對宇宙的基本認識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從萬有引力的普適性到自然力量在高能量下的統一。在20世紀70年代,物理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潛在的對稱性,它將宇宙中所有的粒子,從電子到光子,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所有粒子,都聯繫在了一起。
  • 宇宙中最小的可能距離是多少?空間本身是否連續?
    黑洞可能是我們探索量子引力效應的最佳選擇,因為離中心奇點非常近的空間是預計那些效應最重要的地方。然而,在一定的距離尺度下,我們無法準確地描述宇宙,即使在理論上也是如此。物理學定律在最小距離尺度下是否有意義,對於物理學家來說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 原來糾纏的磁場為宇宙粒子加速器提供能量?
    博科園-科學科普:物理學類盤繞在碗裡像義大利麵條一樣的磁場線可能是宇宙中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模擬了遙遠活動星系的粒子輻射。在這些活躍星系的核心,超大質量黑洞發射高速等離子噴射(一種熾熱的電離氣體)將數百萬光年射入太空。這個過程可能是宇宙射線的來源,其能量是最強大人造粒子加速器釋放能量的幾千萬倍。研究的首席研究員SLAC的科學家弗雷德裡科·菲烏扎(Frederico Fiuza)說:產生這些極端粒子能量的機制還不清楚。
  • 什麼是粒子?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仍未有標準答案
    他意識到,一個物體若要很好地進行這10個龐加萊變換,必須有一組最小的屬性,而粒子具備這些屬性。一是能量,深層地講,能量是當物體隨時間變化時保持不變的屬性。二是動量,它是是物體在空間中運動時保持不變的特性。要想描述粒子在空間旋轉和加速組合(即時空中的旋轉)下的變化,需要第三個性質:「自旋」。
  • 幻覺宇宙:驚人的全息宇宙理論|粒子|全息圖|心靈感應_網易訂閱
    從那個「超級宇宙」裡觀看我們的宇宙,一切事物都是相互關聯的,所有的基本粒子都不是分離的「獨立部分」,而是更大整體的一個小片段。與之相類似,我們宇宙中的基本粒子群並不是分散移動於虛空間,而是所有的粒子都屬於一個「超級宇宙」,每個粒子都按照「超級宇宙」給定的各種程序不斷運作。  愛因斯坦在他的相對論中提出空間與時間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他稱為「空間—時間連續體」,這個理論震驚了全世界。現在,玻姆將這個理論又提高了一層,他說宇宙萬物皆為連續體。外表看起來每一件東西都是分離的,然而每一件東西都是另一件東西的延伸。
  • 無邊無際的宇宙和肉眼不可見的粒子一般大?並且可以相互轉化?
    宇宙,就是無邊無際的的意思,也是我們生活這個空間所能意識到最大的時空存在。宇宙有多大我們沒有人知道,最客觀的分析說法是不小於900億光年。以前認為夸克是最小的粒子,後來又發現更小的費米子和玻色子等,因此還沒有最終的共識是什麼。基本粒子雖然極小,但總有一個尺寸吧,根據弦理論,最小的基本粒子應該是一維的弦,其長度為普朗克尺寸(10^-35米)。插個題外話,小於普朗克的尺寸或者小於普朗克時間的參數,被認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這個怎麼理解呢?
  • 宇宙輻射盾牌!星系團揭示地球宇宙粒子加速器的內部工作原理!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利用歐洲航天局星系團任務中前所未有的現場數據,科學家們揭示了地球抵禦宇宙輻射的盾牌(弓形激波)不斷變化的本質,揭示了這種粒子加速器如何在整個空間中傳輸和重新分配能量博科園-科學科譜:眾所周知,衝擊波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粒子加速器,它有可能創造出宇宙中最具能量的粒子。環繞地球的激波,被稱為弓形激波,是地球抵禦來自宇宙的粒子湧入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我們研究等離子體激波動力學最近的試驗臺。它的存在是由於太陽風粒子的高速超音速,這就產生了一種類似於飛機衝破聲速屏障時所形成的衝擊波現象。
  • 基本粒子有多小?
    (© NASA & Wikimedia Commons)當你取任何數量的物質時,不管它多大或多小,構成它的只有兩個選項:要麼它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物質,要麼它是真正基本且不可分割的。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我們都認為原子是基本的,最小的實體,原子的希臘語是「ἄτομος」,譯為「不可切分的」。
  • 宇宙中光速最快,最接近光速的物質是什麼?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為什麼光速最快呢?真的沒有物質可以超越光速嗎?若是如此,宇宙中最接近光速的物質又是什麼呢?   每秒299792458米,這就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這個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任何物質都無法超越的速度。請注意,光速的最快並不是說至今還沒有發現比光更快的物質,而是從理論上就不可能有任何物質的速度超越光。這是因為光是宇宙中一種特殊的存在。其特殊性就在於光是沒有質量的。而除了光以外,宇宙間的一切物質都是具有質量的,而質量就是限制速度的關鍵。
  • 什麼是「上帝粒子」,為何揭開它,就能解開宇宙終極奧秘
    什麼是強力與弱力強力與弱力不是外星人隔空取物,一個「響指」毀滅世界,它是我們時常所見的萬有引力以及電磁力之外,宇宙當中普遍存在的另外兩種力。當物理科學來到20世紀,自從科學家們發現了原子的存在之後,就發現原子原來也不是世界的最小單元,原子還包括原子核和它周圍的電子。
  • 宇宙法則只不過是更深層次之下簡單粒子行為得到的一個自然結果
    狄拉克方程這位物理學家為了了解量子力學中高速運動的電子,對一些方程式進行了研究,在狄拉克之前,在量子力學這個領域,物理學家已經整理出了低速運動的電子方程,在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革命性成就就已經讓人腦洞大開了,人們由此重新思考物質在最小尺度上的自然屬性,量子力學,迫使物理學家放棄了他們一直以來最簡單最根深蒂固的假設,這個假設有兩條
  • 平行宇宙中的「9層宇宙」到底是什麼?
    第一:圓轉運動的母體宇宙    這個模型也許是我們母體宇宙,這個圓轉運動的宇宙有理由達到10的後面160個零光年的大小既10160光年,數量級別達到百萬億億億光年以上。    當然你想像的真正宇宙也許更大比如是101600億光年,或者更小,或者無窮。    九層宇宙中的母體宇宙
  • 除了光,宇宙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速度最快?
    要想知道宇宙中除了光以外,速度最快的物體,也就是說是否有超光速的速度!我們就要把目光頭像微觀粒子了,因為它們質量夠小,在同等能量下,容易獲得最大的加速度。這一點跟我們的宏觀世界一樣。人類在加速粒子方面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可以看到基本是接近光速了,但是我們人類在宇宙面前還是小巫見大巫了,宇宙中的黑洞,中子星,合併的恆星系統,超新星和其他天體物理學事件都可以可以使標準粒子(例如質子和電子)加速到比我們在地球上加速粒子還要快的速度。
  • 奇異粒子的「夸克譜」可能潛伏在宇宙中,那為什麼我們找不到它們呢?
    它的能量如此之大,以至於能夠將宇宙中一些最微小的粒子長時間地聚集在一起,甚至是永遠地聚集在一起。被強力束縛的粒子構成了我們日常世界的基本元素:質子和中子。但如果你切開一個質子或中子,你不會發現亞原子粒子的一個漂亮、簡單的排列。相反,你會看到宇宙中最複雜的力量之一的錯亂結構。
  • 宇宙中最小的物質是什麼?它有怎樣的特點?它還能繼續分下去嗎?
    物理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後者——物質是由基礎的粒子組成,這些粒子是宇宙裡最微小的東西。這些粒子在被稱為「標準模型的理論下互相作用。標準模型是對不可分割的、無限小的粒子的量子世界的提煉。它也包含了力如何指導粒子運動,相互作用,以及結合在一起形成世間萬物。那麼它是怎麼工作的呢?放大杯子上的碎片,我們看到原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分子。一個分子是任何化合物中的最小組成單元。
  • 構成我們宇宙的基本粒子是什麼?看完你肯定會明白
    基本粒子是什麼基本粒子是指人們認知的構成物質的最小或/及最基本的單位,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也就是說在不改變物質屬性的前提下的最小體積物質。它是組成各種各樣物體的基礎,且並不會因為小而斷定它不是某種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