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專家蕭秋水說:繪畫其實是人類的本能,沒有不喜歡塗鴉的孩子,只是,有人因為被鼓勵而可以很好地發展,有人因為被呵斥而壓制了喜好。未來社會,美育是第一生產力,審美水平的差異,會比階層差異還要嚴重,所以,最好是從娃娃抓起。
《藝術遊戲力:法國創意教育的秘密》(以下簡稱《藝術遊戲力》)也一再強調,應該從小讓孩子自由畫畫,並不是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藝術家,而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感受力和表達力、有創意思維、自信的人。無論是否有意讓孩子以後從事藝術工作,都應該讓畫畫、做創意手工成為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這本書以法國孩子的藝術啟蒙和創意教育為主線,探討了藝術遊戲對於刺激孩子感官、促進表達、開啟自信自律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書的作者之一辛有美曾是韓國時尚品牌從業者,女兒出生後,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她早早帶孩子去參加早教班。
可來回奔波、疲累不堪的過程中,所學的一切只停留在教室裡,孩子的日常作息也被打攪,她越來越覺得,這樣的早教只不過是父母出於「要為孩子付出點什麼」的心理而已。
後來接觸了本書的另一個作者西多妮·本茨創立的法國優質藝術品牌ZUT,辛有美看到了兒童啟蒙早教的另一種可能性,於是兩度親赴法國,深入學習了法國幼兒園和家庭對孩子的啟蒙教育,感受到了他們對創意遊戲的重視。
再反觀韓國,5、6歲的女孩只要畫畫幾乎必畫公主,而且畫裡的公主也都長得極其相似。因為韓國熱衷於流行文化,一種棉衣會因為前總統的孫女穿過而「全民大流行」,孩子們通過玩具動畫片等從小接觸這種「大眾文化」,被相似的成長環境局限了思維。
在造訪一個法國家庭時,來自韓國的媽媽自認「在美術方面沒有什麼天賦」,陪孩子的美術活動全交給法國爸爸,辛有美再次感慨:韓國一向是用成績來評判作品,人們的思維被禁錮,很容易自我否定,而法國孩子從小被鼓勵藝術創作,這讓他們一生都更加自信,敢於表達獨特的自己,自我肯定。
在我國,人們也喜歡從眾、隨大流,孩子的教育崇尚功利主義,成績至上。提起美術,普遍覺得對提高成績又沒什麼幫助,不是浪費時間嗎?這其實是嚴重低估了藝術創意教育的作用。
法國教育是以美術啟蒙開始的,幼兒園和家庭都提供了很好的美術創意氛圍。在美術啟蒙的過程中,孩子會受到很好的「五感」刺激,通過聽、看、觸摸等親身體驗來感受世界,積累信息,自然地受到語言和思維的訓練,接觸到數學和科學等知識。通過美術方式接觸到的所有知識,都會成為孩子直接或間接的體驗,會記得更長久。父母和孩子進行創意遊戲的過程中,也能建立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
其次,在語言功能還未開化之前,繪畫和手工的遊戲就是孩子探索自我、學會表達自己情緒的最好方式。
同時,藝術遊戲也是孩子樹立自信、自律的最好途徑。
能自己創作出作品,作品受到肯定,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其寶貴難得的人生體驗,這種體驗的不斷內化能讓孩子學會自我肯定,敢於迎接挑,這比父母多少句空洞的語言鼓勵要有用得多。
在藝術遊戲創作過程中感受到的快樂,讓孩子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中都更加自律,因為能夠認真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人,才能真正學會自律。
作者辛有美肯定地告訴我們,培養孩子的藝術創造力和父母的美術基礎毫無關聯,只要引導得到,普通父母也可以培養出非常有創意的孩子,書中介紹了很多方法,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有3點。
01.追隨孩子的天性,不要將藝術創作當做任務做硬性要求。
一般來說,6個月的孩子可能會對蠟筆、顏料等產生興趣。18至36個月的孩子喜歡隨意塗鴉,感受鉛筆、蠟筆等隨著手臂揮舞留下軌跡的這種神奇而愉悅的樂趣。
3—6歲時,孩子慢慢喜歡畫大頭人的形象,直到細節逐漸豐富,人物走向寫實,開始通過繪畫來展示他們對世界的觀察和理解,表達內心情感,5—6歲是孩子繪畫的黃金期。
父母只需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空間,讓他追隨自己的本能自由繪畫,不要壓制孩子的天性,他就能感受到無限的快樂,藝術思維和表達思路都會得到鍛鍊和發展,為創意力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否則,如果受到打擊和壓制,孩子這一生的繪畫水平可能都會一直停留在6歲的階段。
02.不評價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對孩子的作品評頭論足,是扼殺孩子的藝術興趣和創意的最大殺手,美術作品根本沒有好與不好一說。
作者的建議是:只給孩子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自在塗抹繪畫、不用擔心任何評論的環境。讓孩子遵從天性,只為了能夠表達自我的樂趣而創作,從這種自由的表達中收穫快樂,這是孩子創意的最大來源。
我們要鼓勵孩子,但是不要去評判孩子的作品,更不要對繪畫天賦做任何評價。
繪畫對孩子來說是一項自由的遊戲,也是一種語言和表達方式, 僅此而已。
03.父母持續關注,讓孩子保持繪畫的熱情。
不做任何評判,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作品視而不見。恰恰相反,我們要對孩子的創作表示出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就像《藝術遊戲力》的法國作者西多妮·本茨會把孩子們的所有作品保存起來,寫上當時創作的情境和孩子的解讀、感受等,這就是最好的鼓勵。
每次創作完成後,認真地和孩子聊聊畫作,也能極大地保持孩子的創作熱情。孩子選擇的顏色和材料、創作背景、想要通過這幅作品表達什麼等,都可以進行詢問。還有一個必須要問的問題是「作品有沒有表達出你全部的想法?」
作者認為,在畫畫,做手工等美術活動中,孩子真正期待的不是「畫得真好,真像」之類的誇讚,而是想要講述他們內心的故事。如果父母能夠帶著好奇心和孩子聊一聊畫作背後的創意、動手能力、毅力以及作品的精緻度,要比千篇一律的誇獎更讓孩子充滿動力。
現在,我已經將之前藏起來,只在大寶有手工作業時才使用的彩筆、卡紙等美術用品拿出來,雖然我依然手殘,但孩子們的表現令人驚喜。
如果你也為自己是沒有藝術細胞的父母而煩惱,不妨從《藝術遊戲力》第三章中介紹的13個美術遊戲開始,和孩子開始藝術遊戲的嘗試。書中介紹了詳細的材料和製作步驟,一開始,你和孩子可以照貓畫虎,不要擔心做得不好,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們通過藝術創作來表達自己,因為真如辛有美所說,真正成功的教育最後指向的是「可以很充分的自我表達,有自己的見解。」
【更多精彩】早教不是學習知識,而是開發潛能,0—6歲父母這樣做,孩子更聰明
你支持孩子畫畫和做手工嗎?寫在評論區,和我一起討論吧!
我是@糖果媽媽愛孩子 ,一名中學教師,兩個孩子的媽媽,親子閱讀踐行者,喜歡讀書,喜歡分享兒童教育知識,歡迎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