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如能放下是非之心,定然自在雲水之間!

2020-12-19 我心無礙即菩提

《法寶壇經》第58講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上一講我們分享了六祖慧能大師《無相頌》的第十節四句偈,即: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這篇偈頌的第十一小節四句偈,即: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最不缺乏的就是是非。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有雞鴨的地方糞多,有女人的地方話多。其實搬弄是非的有又何止女人?時下對於無事生非和無理取鬧以及閒話是非這些碎事兒來說,已經有太多的鬚眉不讓巾幗了!

可是我們一定要明白,他人的是非我們管不了,我們捂不住他們的嘴。雖然他們嘴裡吐不出象牙,但的確露出了犬齒。齜著牙,咋咋呼呼狂吠而來……迎上去?你有失體統。離開去?你助長張狂!扔塊肉給它們,它吃完還罵!或許只能舉起打狗棒兒了……

我們還要明白,他人的是非心我們幹預不了。如果有一種可以控制人心轉變的法,那佛就可以渡盡無量眾生了。可惜沒有……

但有一點是必須牢記於心的,那就是不論世道人心如何,不論你遭遇多少是非指責,自己心中不能退失學佛的信心!因為幾句謾罵和質疑就不學佛的人,壓根也不是真佛弟子。至於網上的謾罵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這個網上造口業成本太低。無下限的娛樂和發洩會讓某些發言的人語無倫次,胡言亂語。所以統統這一切都當不得真!你把那些網上大放厥詞的人扔大街上,它定然不敢囂張!

其實就如同網上學佛也是不合適的。雖然我非常感恩關注我的同道。但還是希望大家就近找真修實證的大善知識求教比較好一點。

因為佛法不是技術,更不是辯論。佛法是心靈的修煉。所以還是依止一位上師修學要如法一點!

記住!他人撥弄是非,如果我們也參與其中,那我們也是是非人了。

他人是非,我不是非。我若也是非,那就是我的過錯了!修行永遠是自己的事!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我們如何就能打破煩惱呢?六祖慧能大師一句話解決問題,那就是「但自卻非心」。我們如果能夠捨棄自己的是非心,所謂的煩惱也就破除掉了。

有的時候,我都覺得我是在做一件很多餘的事情,你看我們偉大的六祖慧能大師,說話如此簡潔,但又交代的特別清楚。我們不論怎麼說,卻感覺越說越沒有意味!

有一次一位海外的法師請我喝茶,他當時也在給他的弟子宣講《壇經》,他幾乎就是照本宣科的為門下弟子念了一遍。我當時雖然笑而不語,但感覺他還是說的少了一些。現在想來,法師確是智慧。試想誰又能有六祖慧能大師的智慧和辯才呢?只不過鸚鵡學舌,囉嗦一通罷了!

偶爾遇到幾個骨頭裡面挑雞蛋的善信,反被譏誚一番。或許也是咎由自取吧!

我們先把自己的是非心放下些,先學會閉起自己的嘴巴。讓那些有閒工夫的人去翻弄是非去吧。我們則一頭扎進佛法的海洋自在翱遊去吧。記得水性不好時,要帶遊泳圈哦!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我們的是非心淡了,及至我們把是非心放下了,那麼於世間一切的憎愛之心也會淡下來,慢慢的也會放下來。三祖僧璨大師教導我們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沒有了是非心,沒有了憎愛心。我們的心就會漸漸清淨起來,逐漸對我們所修學的佛法也就洞然明白了!

當然我們比不了成就的祖師大德,人家可能是開了個無量大洞,明白的透徹無餘了 。我們開的洞小一點,但總比不開強一些。所謂米粒之珠也放光華。縱然不可與日月同輝,但夜深黑暗之時,勉強照亮自己也還是好的。

真正放下了世事萬緣,才可以做到隨緣處世。到那時就如同玄覺大師所言,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我們抱個枕頭,長伸兩腳,悠然雲水之間……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佛教:看破放下,隨緣自在,這些教言不可不知,悟透受益終身!
    雲淡得悠閒,水淡育萬物。世間之事,紛紛擾擾,對錯得失,難求完美。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總要走,在的時候珍惜,走的時候祝福。放下執念,是如此優雅。斷離苦惱執念,無窮妄欲心自在,語默動靜以自然,真正的智者,吹卻迷妄,內外明徹。你執著於一人一事,初嘗無果,再嘗無得,終嘗必有失。可偏偏,你無視其義,仍苦心追求,換來的必是庸人自擾。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放下執著」。
  • 觀心自在——傳所
    如《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就在對經典的了解、深信,以及在禪修的體會之中,一步一步放下妄想與執著,也慢慢學習在眼所見、耳所聽、鼻所嗅、舌所嘗等六根作用之中,去察覺內心的變化,不要讓心又落在分別、批判兩邊。漸漸地,這些觀行真正在工作與生活上起了作用,妄想減少了,心變得較清淨;執著減輕了,判斷也變得更客觀。此時才了解,過去都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
  • 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
    專欄56期: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編輯:滅空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世間無上者師父常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沒有得失之心,心裡沒有太多負擔、沒有憂慮或害怕。人之所以會有得失心,就是對外在事物財、色、名、利的執著與貪念,貪著心愈重,得失心就愈重。而要能放得下,唯有靠自己在因地上不斷努力用功與發心,了悟一切萬法都是因緣和合所生,緣盡還無,不再患得患失,心自然就能得自在。
  • 放下自在,到底是要放下什麼,怎麼放。自在是在哪裡,幹什麼
    表面看,這是一個佛教話題。其實,是一套做事情的邏輯步驟,是方法的一部分。在佛教文化裡,好多的師傅說空是終點。說要把放下也放下,這個是空。佛教追求究竟波若,這個沒有錯。但是這個理解有偏頗。善知識能發起故,這個故是過程,不是空。
  • 放下得失心,便是自在人
    人生在世,常常被得失心所困擾,有些人或許能想開,有些人則會計較,因為計較才會悶悶不樂。煙火歲月中,得失乃是人生常事,該如何應對,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如果一個人得失心太重,心情就不會愉悅,整天憂慮重重。得失心,就像一團亂麻,一旦纏繞著你,心裡就會亂糟糟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完善的人,只有內心真正有了從容淡定,才不會被人生起伏而左右。有得有失,有失才有得。你羨慕別人的人生,但是你所看到的都是他們的收穫你所心動的都是他們的名利,他們在背後的付出,你想像不到!
  • 放下一切 方能觀心自在
    放下一切,便能觀心自在(圖片來源:資料圖)在寒冷的清晨裡,我總愛煮著一壺香氣濃鬱的奶茶,每當從那壺嘴中噴出淡淡甜甜的氤氳時,總會引起我許多寫作靈感和遐思。某一天,坐在梳妝檯的鏡子前,我猛然地發現,歲月如織般的痕跡,不斷地跨足了我的臉龐,我不再是清純的美少女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熟和老練的模樣。其實,我是多麼想留住青春呢。讓那青春永駐,不再是神話,隨著時間的磋跎,再也不能留下它的原來的餘溫。於是,我想盡了方法,把保養品,夜以繼日地努力塗抹於臉上,甚至還想利用醫療美容的科技,努力地留下青春,然後再穿上時尚的服裳。
  • 《浮生自在》放下的禪意
    唐代詩人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生似夢境,人生不過幾十載,有的人一生追名逐利功名利追求生命的高度,有的人追求生命的溫度,選擇過簡單自在的生活。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是自我選擇的結果,若選擇過自在人生,就要擁有豁達的心胸。
  • 佛教:學習佛法的關鍵在於這兩個字,做好了,才能早放下、早解脫
    佛教:學習佛法的關鍵在於這兩個字,做好了,才能早放下、早解脫!所以古德說:「放下即是」,「當下即是」,「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恆沙也無極」。以上的原理雖然很簡單,若真做起來,還須費一番功夫。而且若不得安祥,摩訶般若不發露,本心未出現,還真無下手處,欲入無門呢!自在的時候雖是無念,但卻有「無念之念,念而無念」。此時之觀為「觀而無觀,無觀而觀」,此時綻放光明,心中唯有清淨、幸福、喜悅、安祥和溫暖,亦即回歸生命的母體。
  • 佛說:修行先修心,心自在常自在
    佛教文化認為,人世間都是痛苦,即使有所謂的短暫的歡樂,究其根本,那也是虛幻;苦是常態、樂是非常態,不管是常態,還是非常態,都不符合佛教修行的目的。早期佛教追求目標,即是非苦非樂的「涅槃寂靜」狀態,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得道成佛。
  • 生命就是一場修行,雲水禪心,清靜如蓮
    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間照,有沒有那樣一個人,在峰迴路轉的雲水深處,僧廬茅舍裡,把一壺茶閒煮?一切靜水流深,一切塵埃落定,一切月白風清。靜靜坐著,聽一曲老歌,品一壺清茗,悠然恬靜,尋一條心路,通往淨土,禪音如清泉緩緩流淌。清空內心,清靜如蓮。或許生命就是一場修行,活著就是活著,就這麼簡單。合上眼,關上耳,摒棄紅塵所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 佛教:遊戲觀音,以自在神力遊走娑婆世界,救苦救難,普渡眾生
    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之中,世人皆知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卻很少人知道觀音菩薩三十三化身像的佛學歷史知識,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其中的遊戲觀音,不過在此之前先看個故事:神通遊戲觀世音,自在幻化徧知海;千手千眼救倒懸,三十二應普現身
  • 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感情如是,人生如此,是一個不斷捨棄的過程,又是一個不斷得到的過程,心有割捨,才會真正收穫快樂,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一份感情,從愛到不愛,內心是痛苦的,是煎熬的,捨不得,不甘心,不服氣,越是想拼命的抓住,越是容易失去;一份留不住的感情,就如緊緊握在手中的沙,終究是留不住的。
  • 佛教:我們的心不自在,原因是什麼?
    心自在,就是《金剛經》上說的三心不可得。心裡沒有妄念,沒有牽掛,沒有執著,這才能自在。我們的心不自在,原因是什麼?就是心裡妄念不斷,牽掛很多,執著放不下!心不自在,妄想太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雲︰彼妄想者,施設眾名,顯示諸相,如此不異,象馬車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乘義章》卷三雲︰『言妄想者,所謂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辨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故經說言︰虛妄分別名字及相,名妄想也。
  • 佛教智慧:得到解脫,得到自在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大家好,本期分享的是,佛教智慧:得到解脫,得到自在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很多學友,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有一些困惑,學佛以後,用什麼方法,真正的自在,其實,這也是在修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佛經中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 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無量用一個「壽」字作代表,不僅僅是無量壽命,還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樣樣都是無量,世出世間哪一個人能相比呢?「莊嚴」則是指美好到了極處。那麼這個果報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是理想的?還是誇張的?給諸位說皆不是,性德本來如是。自性裡面的德能嘛!本來就是這樣。
  • 後半生,放寬心,自在生活
    往後餘生,學會放寬心,看淡得失,看淡過往,自在生活。02生命中的愁苦,都會成為過去生命中的愁苦,都會成為過去。04學會看淡,學會放下,才能自在生活行走於世間,學會看淡,學會放下,才能活在當下,才能讓心靈尋找到一份自由。
  • 佛說:活得自在的人,皆是想通了這三點,一念放下,方得自在
    這世間沒有不幸福的人,只有得不到滿足的心。知足的人,能常樂。所以佛說:若想活得自在,便要想通這三點,一念放下,方得自在。01人生之苦,苦在執著世間事,人間情,最怕的就是人的執念。所以佛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 如孝法師:佛教常說的空性,原來是這個意思
    如孝法師答:在現實當中,願就是心力。如果沒有心力,沒有科學的安排,學佛都是自相矛盾、一片混亂的。學佛最怕混亂。佛教當中全是寶貝,你在佛法大海中淘寶,到底是這個重要,還是那個重要?一混亂,你就迷失了。結果,沒在輪迴中迷失,最後卻在佛法中迷失了,這很容易。
  • 放下執念,才能輕鬆自在
    明明能輕輕鬆鬆向前走,你又為何要給自己增負擔。放下那些不重要的人或物,放下你心中的執念,才能活得輕鬆自在。人活一世,為的就是自在,為的就是幸福,你連這點都沒法給予自己,這輩子也就白活了一場。人生在世,活得輕鬆自在最重要,放下心中的執念,做一個坦蕩而又淡然的人,人生才會更加圓滿。始終被執念包圍著,你連原本擁有的東西都守不住。學會放下執念,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人的執念,就好比孫悟空頭上的箍,戴起來是好看,卻時不時要讓你頭疼一下。
  • 禪修丨廣東中山2021年2月《身健康心自在》 21天 正念減壓公益課程
    3、培養正念,身心自在。,提升心的覺知力。課程方法調整身體到頂天立地的姿態,培養心的遼闊,愉悅,激發心的活力;提升心力,調整身體姿勢到頂天立地姿態,激發身體的能量。課程效果1、初級效果:身好,心自在轉化負面情緒;改善體質。2、進階效果:心好,心自在獲得慈心;擁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