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科技館感受中國手工造紙技藝-中新網

2021-01-21 中國新聞網

1月17日,市民觀看紙制藝術品。近日,「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主題展覽在北京中國科技館開幕。據悉,此次展覽以紙及造紙技藝為中心,通過互動展品、實物陳列、紙藝術品、多媒體等多種展覽形式,讓公眾徜徉在紙的海洋。展覽共分為5個展區,觀眾不僅可以親自觸摸不同時代的紙張,觀看藝術大師對紙張的再創造,還能親手體驗造紙重要流程。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發布時間:2021-01-17 17:40:57 【編輯:李駿】

北京市民科技館感受中國手工造紙技藝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中國科技館「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展覽順利開幕
    這些問題,您也許能在中國科技館展出的「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主題展覽中一一尋找到答案。2021年1月1日,新歲伊始,「中國手工造紙的技藝」主題展覽在中國科技館如期與觀眾見面。本次展覽由中國科學技術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聯合主辦。
  • 中國科技館舉辦紙主題展
    中國科技館展廳休息區,長椅上的「小小航天員」造型別致醒目。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從「洛陽紙貴」到「無紙化辦公」、從造紙到智造、從技藝到紙藝……紙從何來將往何處?未來會不會消失?如果消失了會怎樣?
  • 迎接2021年 中國科技館推出元旦系列科普教育活動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科技館)31日發布消息說,為迎接新一年到來,中國科技館2021年元旦系列科普教育活動已準備就緒,本次元旦系列科普活動分別從現代科學、古代科學、天文學等出發,為觀眾精心準備了豐富多彩的科技展覽和科普教育活動。
  • 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中新網貴州丹寨1月14日電 題:中國千年古法造紙「進城記」:延續技藝的生命  作者周燕玲  在貴州省丹寨縣城的一家古法造紙體驗館,來自北京的遊客李玫站在一個裝滿紙漿的四方形木槽前,雙手緊握紙篩向木槽內舀紙漿,待紙篩水稍幹後從身旁拿起幾片花瓣和樹葉放在紙漿上,再經壓榨脫水、烘乾,不到40分鐘一張花草紙就成型了。
  • 「做一天馬可·波羅」在北京中國科技館展出,帶觀眾重走絲綢之路
    2020年1月3日,北京,「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展覽在中國科技館正式亮相。展覽以第一人稱視角代入的方式,使觀眾「化身」古代絲路旅行家和商人,感受沿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的古代科技與物質文化。
  • 【手工紙】寧化玉扣紙造紙絕技 傳承古老手工造紙技藝
    「砍料、浸塘、剝青、踏竹麻、撈紙漿、焙紙、拔紙、裁紙……玉扣紙手工製作屬古法造紙工藝,製作工序多達28道。」玉扣紙手工作坊主胡蘭山介紹說。老胡今年68歲,世代以造紙為生,他16歲就開始學習造紙技藝,有著半個多世紀的造紙經驗。胡蘭山的造紙作坊是一座土坯房,屋內陰暗潮溼。踏竹麻、撈紙漿、焙紙等幾道工序在這裡進行。
  • 宣紙 手工造紙技藝「活化石」
    宣紙始祖曹大三。羅樂繪圖 宣紙   宣紙是中國書畫藝術的重要載體,其製作技藝被譽為世界手工造紙技藝的「活化石」。而稻草的纖維較短,用青檀皮漿摻和稻草漿造紙,則增加了成紙的綿柔度和書法繪畫的潤墨效果,這既是適應寫意畫逐步成為時代潮流的結果,客觀上也緩解了對青檀皮原料的壓力,實乃一舉兩得之事。  中國製漿造紙研究所的研究顯示:清順治起的「宣紙」生紙和加工紙都含有各種不同配比的青檀和稻草。
  •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九代人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圖) 2015-07-15 16:06:25   中新網重慶7月15日電 (李勝成 蔣青琳)「現在村裡只有我一家造紙專業戶了,不堅持做下去,這種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手藝很快就會消失。」
  • 樂活|劉曉東:讓更多人了解古法造紙技藝
    61歲時,他正式肩負起傳承和保護古法造紙技藝的重任。 蔡侯紙以構樹皮為原料手工製作而成,須是秋末冬初落完葉子的構樹經鍋蒸之後剝下的樹皮。由構樹皮為原料造出的紙白皙透亮,紙張千年不腐朽,紙質堅韌不宜損壞,筆墨顏色易暈染出色。一張蔡侯紙要歷經蒸皮、踏碓、切番、打漿、抄紙等36道主工序、72道小工序才能完成。
  • 市政廳|傳統手工藝的危機與契機:澤雅手工造紙村落考察
    在浙江溫州澤雅鎮南部,以手工造紙為主業的村落中,還能看到這樣的動人情景。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始於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初年,東漢時由蔡倫改良,當它經阿拉伯傳至西方國家時,已是一千多年之後的事。
  •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終南山腳下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技藝(組圖) 來源:人民網-陝西頻道  張偉  2015年06月25日10:31 楮皮紙抄制技藝是傳統手工紙製作技藝之一種。位於終南山腳下的西安市長安區北張村至今仍延續著古老的楮皮造紙技藝。
  • 看「奮鬥者」號、賞紙的藝術 中國科技館推出元旦系列科普活動
    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記者溫競華、董瑞豐)中國科技館2021年元旦系列科普活動31日拉開帷幕,元旦假期期間將用豐富多彩的科普展覽和科普活動滿足不同觀眾的「科學味蕾」。創造了萬米深潛紀錄的「奮鬥者」號讓我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 夾江手工造紙研學 榮膺川渝「一城一品」金榜丨成渝力量 品牌榜樣
    有「中國書畫紙之鄉」之稱的夾江,憑藉著手工造紙研學,榮膺川渝「一城一品」金榜。「中國有宣、夾二紙,堪稱二寶。」夾江書畫紙與安徽宣紙穩坐當今十大名紙之位。夾江竹紙製作技藝,這項傳承千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下新興的研學旅行正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成為了夾江又一張閃亮的名片。據史志記載,夾江手工造紙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康乾時期被欽定為「貢紙」和「文闈捲紙」。
  • 探訪中科大手工紙研究所 傳統手工造紙保護迫在眉睫
    【解說】臺灣樣紙、安徽樣紙、廣東樣紙……近日,記者走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手工紙研究所,探訪中國傳統手工造紙的現狀。【解說】走進研究所,整間屋子的書柜上擺滿了全國各地的手工紙樣本,辦公桌上則是紙張測試的儀器。
  • 手工造紙還能傳多久 訪貴州手工作坊(圖)
    筆者日前探訪了這個小小村落的手工作坊,身臨其境,感受傳統手工造紙。     這個規模不大的古法造紙作坊,沒有現代造紙技術、機械和動力,每天有二三十個當地人作業。造紙流程有五個大的作業區,即:樹皮浸泡區、樹皮捶搗區、樹皮蒸煮區、紙張生產區、紙張烘乾區,涉及幾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由手工操作,設備極其簡單。
  • 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手工技藝
    我國各民族的傳統手工技藝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土陶燒制技藝、織毯技藝、腰刀鍛制技藝等傳統技藝皆是我們整個國家,全民族的藝術瑰寶,那麼對於這些傳統技藝你知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吧。加牙藏族織毯技藝藏毯編織是藏民族創造的優秀手工技藝加牙藏族織毯產品以卡墊、馬褥毯、炕毯、地毯為主,花樣新奇,做工精緻,還蘊涵著豐富的傳統民間文化底蘊。經過三千多年的傳承,青海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藏毯織造行業。由於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原因,安多藏區和康巴藏區在藏毯的編織技藝、圖案設計上存在著差異。
  • 伐竹造紙——青年李秋桂返鄉傳承手工抄紙術
    青山綠水間流傳著一門古老的技藝——手工抄紙術。曾經,灘頭鎮有2000餘家紙作坊,很多家庭都有從事手工造紙的「抄紙匠」。受現代機械造紙技術的衝擊,現在,傳統紙作坊越來越少,抄紙匠人紛紛轉行,抄紙術瀕臨失傳。  今年35歲的李秋桂出生於灘頭鎮的一個手工抄紙世家,他的父親李志軍是國家級非遺——灘頭手工抄紙技藝的傳承人。2015年,李秋桂返回家鄉,決心傳承祖祖輩輩留傳下來的手工抄紙技藝。
  • 廉江青平鎮古法造紙,歲月沉澱下的百年技藝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東漢元興元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用老祖宗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手藝,親手造一張紙,是怎樣一番感受?
  • 市民與非遺技藝零距離 杭州開設傳統手工培訓班
    手工盤扣今天記者從杭州市運河綜保委了解到,工美學堂將開設傳統手工培訓班,讓市民與非遺技藝零距離。  據了解,首期培訓班為手工盤扣製作培訓。別看只是小小的一顆扣子,它有二十多個品種,可為旗袍增色不少。培訓時間定於9月12日(周一),活動地點在拱墅區橋弄街6號(拱宸橋西)工美學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致電88197518報名。
  • 來中國科技館「玩穿越」 做一天「馬可·波羅」!
    ……1月2日上午,「做一天馬可·波羅:發現絲綢之路的智慧」主題展覽在中國科技館精彩亮相,觀眾可「化身」古代絲路旅行家和商人,切身感受沿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的古代科技與物質文化,揭開神秘絲綢之路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