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一位在縣級體制內當部門局長的朋友,最近被調到了政協去任中層幹部,也就是政協的工委主任。他心裏面非常鬱悶,覺得自己還年輕,也沒犯什麼錯,就到了一個養老的崗位,這樣的一個人事調動對自己非常不公平,打擊了自己幹事創業的信心,熟悉的朋友也為他鳴不平。那麼,這樣一個人事調任,是否真的吃虧了呢?小編的這位朋友在仕途上還有發展前途嗎?
關於政協,大家都應該清楚,它是一個地方四家班子之一,在一個地方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但政協在民間也被大家喻譽為養老崗位,意思是到了政協之後,在仕途上就沒有發展前途了。當然,這個觀點主要是指政協的班子成員,指那些主席副主席。而對政協下面的這些中層幹部來說,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我們知道,縣級政協為正縣級設置,它下面的中層幹部也就是工委室主任的級別為正科級,和縣直部門的局長級別是一樣的。單從行政級別來講,這樣的一個人事調任並沒有吃虧。如果很多人覺得吃虧,應該是從仕途發展前景上去看的。從政協的職能來看,主要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大體上我們可以把看作是一個監督政府工作的機構。政協的工作非常規律,一般年初定下計劃,然後按照計劃開展工作就行。工作穩定,按部就班,基本上沒有什麼額外的工作,工作相對輕鬆。
當然,正是這樣的工作狀態,可能在其中也很難幹出成績,很難進入組織和領導的視野。作為政協的中層幹部,在政協機構中是屬於需要親自幹活的類型。不像是部門的局長,基本不用親自幹,主要是發號施令,做出決策。因此,部門的局長和政協的中層幹部雖然級別相同,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從權力的大小來看,很明顯政協的中層幹部要小於部門的局長。
從縣直部門調動到政協,某種意義上說已經遠離了權力中心,基本上會被組織所遺忘,想要獲得繼續提拔晉升是非常困難的。而局長則不一樣,處於權力的中心,時時刻刻都受組織和領導們的關注。作為一個部門的一把手,也更容易幹出工作成績,從獲得提拔使用的機會。
因此,綜合上述的情況來看,從縣直部門局長到政協任中層幹部,確實是一個吃虧的調動。一般來說,在現實中只有能力不足或者年齡即將到點的幹部才會安排到政協任職,否則是不會讓年輕、能力強的幹部到政協去任職的。大家覺得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