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

2020-12-22 環京津網

來源:科技日報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杜江峰院士團隊與合作者合作,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其中,分子作為多個原子組成的系統,原子集團可以轉動和發生振動,由此帶來獨特的屬性。因此分子可以處於能量跨度相當大的不同量子狀態,狀態之間能量差別所對應的頻率可以從接近零一直到達數百THz(每秒百萬億次)的光學頻率,因此分子可以作為媒介,用於匹配和溝通頻率迥異的不同量子系統,實現複合的量子體系和信息處理平臺。另外,極性分子之間可以產生長程的相互作用,有利於實現新型的量子信息處理平臺,這樣的關聯屬性在量子計算和一些量子精密測量中有重要應用。

研究人員通過在離子阱體系束縛帶電的鈣原子和氫化鈣分子,使用雷射調控制備出他們之間的糾纏態。當鈣離子的電子軌道狀態處於基態,分子的轉動也在低轉動能量狀態的一種整體狀態;同時可以「疊加」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整體態——前者處於軌道的激發態,對應分子處於高轉動能量的狀態。相反的激發配對也可以製備。基態和激發態可以存儲量子信息,類似二進位的「0」和「1」,即量子比特。最後,通過觀察不同情況下原子和分子協同的狀態關聯,可以整合所有信息成一個範圍在0到1之間的值,超過0.5的閾值即表示糾纏態的出現。實驗中測得的數值在誤差範圍內遠高出這個閾值,表明糾纏態的產生。

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大發現:分子與量子也可糾纏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記者日前從中國科技大學獲悉,最新的研究表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成員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這項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海涵 王磊)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林毅恆教授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成果對於未來利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像拼搭樂高積木一樣製備量子糾纏態
    撰文 | 董唯元量子計算技術中,經常需要使多個量子比特處於特定的糾纏關係,例如在2個qubit上建立貝爾態、在3個qubit上建立GHZ態 或W態 等等。這些量子比特的糾纏態對量子計算來說,就像普通計算機中的「與或非」門一樣基本而重要。
  • 我國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我國科學家發現單分子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 2019-02-21 科技日報 謝開飛 歐陽桂蓮 Colin Lambert教授、上海電力大學陳文博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在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中電子的量子幹涉效應,在此基礎上製備出基於量子效應的高性能單分子電化學電晶體,為當前計算機晶片突破矽基半導體器件物理極限提供一個全新思路。
  • 我科學家實現大規模量子糾纏對的同步製備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超冷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將實驗中所能操控的量子比特的糾纏數目大大提高,為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 如何實現100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
    本期墨子沙龍邀請陸朝陽教授為客串編輯,構思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提問:「如何實現一百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並邀請了正在三個不同物理體系(光子、超冷原子、超導線路)從事研究的幾位青年研究人員一起討論和回答。 目前,科學家們基於各種不同的物理體系和不同的途徑開展了量子計算的研究。
  • 科學家為單原子電晶體創造新配方
    現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員及其馬裡蘭大學的同事們已經逐步開發出配方,以生產原子級裝置。使用這些說明,由NIST領導的團隊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構建單原子電晶體的團隊,並且是第一個製造對器件的幾何尺寸進行原子級控制的單電子電晶體的團隊。
  • 已實現聲子介導量子態轉移和遠程量子比特糾纏!
    科學家們讓聲子從一個超導量子位元(人造原子)轉移到另一個量子位元,並在研究期間觀察了兩個量子位元在聲道中的量子糾纏(每個粒子的量子態不能獨立於另一個粒子的量子態來描述)。科學家們以67%的效率觀察了兩個超導量子位元之間的量子態轉移,利用聲子的部分轉移,產生了一個保真度為84%的糾纏鍾對。在分布式量子信息處理中,電磁波作為遠距離量子節點間量子信息的載體發揮著獨特作用。分子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致力於超導量子技術。
  • 中國科大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具有強大的並行計算和模擬能力,不僅為經典計算機無法解決的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有效解決方案,也可有效揭示複雜物理系統的規律,為新能源開發、新材料設計等提供指導。量子計算研究的終極目標是構建通用型量子計算機,但這一目標需要製備大規模的量子糾纏並進行容錯計算,實現這一目標仍然需要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
  • 陸朝陽——量子領域升起的一輪旭日
    在碩士研究期間陸朝陽就表現出了不凡的科研創新能力,在國際上首次製備了六光子糾纏「薛丁格貓態」和「簇態」,刷新了光量子糾纏的世界記錄。這項工作隨後入選了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科技十大進展新聞。同年,陸朝陽等在國際上首次用光子比特實現了Shor大數分解算法,成果被美國物理學會以「量子計算的突破」專題報導,併入選了教育部評選的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 已實現聲子介導量子態轉移和遠程量子比特糾纏!
    在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分子工程、物理和材料科學跨學科部門的b·比恩費特(B. Bienfait)及其同事描述了通過聲學通信通道對旅行(流動)聲子的確定性發射和捕獲,從而實現基於聲子的量子態相干轉移。
  • 我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超低溫下原子分子間的碰撞共振
    來源:人民日報近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教授和趙博教授帶領的團隊首次成功觀測到超低溫下原子與分子三體系統之間的碰撞共振,揭示了此前只見於理論探討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本質,解決了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領域10餘年來懸而未決的一個難題,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
  • 武漢物數所「單原子分子量子計算」項目通過驗收(圖)
    「單原子分子量子計算」結題驗收會  12月19日,由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承擔的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單原子分子量子計算」結題驗收會在武漢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專家和領導參加會議。
  • 中科大33歲教授再發《自然》:實現原子與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在雷射控制下,被困在電磁場陷阱中的一個分子離子和一個原子離子出現了神奇的糾纏效應。5月20日,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的一篇論文報告了這種在分子層面上的量子控制能力。如果其中一個光子的自旋方向是「朝上」的話,那與之糾纏的另一個光子的自旋方向一定是「朝下」的。而光子和原子之間會發生相互作用,原子吸收或失去光子後能級會升高或降低,可以利用這種相互作用使得光子和原子糾纏起來,甚至通過一個光子的連續相互作用將多個原子糾纏起來。
  • 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實質性突破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趙博等利用超冷原子分子量子模擬在化學物理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磁場的精確調控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超低溫度下基態分子與原子之間的散射共振,向基於超冷原子分子的超冷量子化學研究邁進了重要一步。
  • 經典電磁場下,量子糾纏態滿足了物理上的電磁方程
    當把一對量子比特再連接起來時,可以形成一種不需糾纏態的量子迴路,從而實現量子通信。這種量子通信形式,被稱為量子糾纏,也叫單點互聯。目前量子通信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第一種是質子密鑰分發(pham),特點是速度快,比特數量多。第二種是距離分配算法(did),採用密鑰向量。
  • 科學網—光子軌道角動量糾纏量子存儲實現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帶領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史保森小組在高維量子中繼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 「冷分子製備與操控」專題講座第五講:基於雷射冷卻原子的超冷分子製備與外場操控
    得益於長的相干時間、外場可操控和強的偶極—偶極相互作用(用於實現量子糾纏),精密測量和量子信息無疑是最有希望取得突破的應用方向。其中,超冷分子的外場操控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核心研究內容。外場操控技術包括外磁場、多光場和微波場等手段,其中外磁場操控,特別是磁場可調諧Feshbach 共振操控,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R. Cote教授與R.
  • 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與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實現了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