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實現聲子介導量子態轉移和遠程量子比特糾纏!

2020-12-13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量子物理學類

量子信息平臺是基於相互通信的量子位元,而光子(光學和微波)是選擇的載體——到目前為止,在量子位元之間傳輸量子態。然而在一些固態系統中,被稱為聲子材料本身聲學振動特性可能是有利的。在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分子工程、物理和材料科學跨學科部門的b·比恩費特(B. Bienfait)及其同事描述了通過聲學通信通道對旅行(流動)聲子的確定性發射和捕獲,從而實現基於聲子的量子態相干轉移。

科學家們聲子從一個超導量子位元(人造原子)轉移到另一個量子位元,並在研究期間觀察了兩個量子位元在聲道中的量子糾纏(每個粒子的量子態不能獨立於另一個粒子的量子態來描述)。Bienfait等人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來耦合混合量子固態系統,該系統使用表面聲波作為量子通信中的「良好振動」,用於未來的聲子應用。聲子,或者更具體地說,表面聲波聲子,被提出作為一種相干耦合遙遠的固態量子系統的方法。例如,共振結構中的單個聲子可以用超導量子位(描述為宏觀、光刻定義的人工原子)來控制和檢測,從而產生和測量複雜、穩定的聲子狀態。

實驗裝置:(A至C)倒裝晶片組裝裝置(A)的縮微圖(A),兩個超導量子位(Q1和Q2,藍色)連接到兩個可調諧耦合器(G1和G2,紫色)上,這兩個可調諧耦合器(B)通過兩個疊加電感(綠色)連接到一個SAW諧振器(C)上,這兩個可調諧耦合器(G1和G2,紫色)連接在藍寶石(B)上。圖片:Science在本研究中,Bienfait等報導了確定發射和捕獲行表面聲波聲子,從而在實驗裝置中允許兩個超導量子位元的量子糾纏。他們在實驗中使用了一個2毫米長的聲學量子通信通道,這使得一條大約500納秒的延遲線能夠演示聲子的發射和重獲。科學家們以67%的效率觀察了兩個超導量子位元之間的量子態轉移,利用聲子的部分轉移,產生了一個保真度為84%的糾纏鍾對。在分布式量子信息處理中,電磁波作為遠距離量子節點間量子信息的載體發揮著獨特作用。

分子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致力於超導量子技術。圖片:Nancy Wong先前量子實驗使用微波光子來證明超導體量子位元之間產生的確定性和概率性遠端糾纏,以達到60%到95%的糾纏信度。對於某些固態量子系統,例如靜電定義的量子點或電子自旋,電子的量子特性(也稱為自旋電子學),與宿主材料的強相互作用使聲振動(或聲子)成為比光子候選體更好的選擇。例如,表面聲波聲子(SAW)被認為是耦合遠程量子系統的通用介質。這些聲子還可以有效地在微波和光學頻率之間轉換,將微波量子位元與光學光子連接起來。因此,許多人在實驗之後提出了用超導量子位元來顯示行鋸聲子的相干發射和探測,而聲音則扮演光的角色。

左圖:簡化電路圖,翻轉鈮酸鋰晶片上的灰框表示元件。右圖:(A-B)詳細描述IDT和布拉格反射鏡的掃描電子顯微圖。(C)在最大耦合下測量的提取的量子位元衰減速率。衰變主要由IDT的聲子發射所控制。藍色圓圈是從指數衰減擬合中提取;紅色虛線為預測電路模型。圖片:Science科學家們已經使用旅行鋸聲子在量子點之間移電子,從而使太空梭運送單個電子,將它們耦合到氮空位中心,甚至驅動碳化矽自旋。在之前的工作中,研究人員還設計了駐波聲鋸聲子相干耦合到超導量子位元,以按需創建、檢測和控制量子聲學狀態。因此,Bienfait等人在本研究中利用行波(巡迴)聲子實驗實現了兩個超導量子位元之間量子態的傳輸。在器件的聲學部分使用具有2毫米有效法布裡 - 珀羅鏡面間距的SAW諧振器,以產生行程時間約為0.5微秒(μs)的單程行進聲子。

通過設計,系統中量子位元與法布裡-珀羅模的耦合使聲子完全注入聲道。Bienfait等人隨後將諧振器耦合到兩個頻率可調的超導「Xmon」量子位,Q1和Q2(其中「Xmon」量子位最先由巴倫茲等人引入),同時使用另外兩個可調耦合器G1和G2電子控制它們的耦合。科學家們可以在幾納秒內將每個耦合器從最大耦合切換到關閉,以隔離量子位元。科學家們在藍寶石襯底上設計了可調諧耦合器、量子位及其各自的控制和讀出線,同時在單獨的鈮酸鋰襯底上構建了聲表面波諧振器。對於聲表面波諧振器,他們使用了兩個聲學反射鏡。

圖示(A)校準控制脈衝(插圖)確保釋放時間對稱聲子及其有效捕獲。(B)掃過發射控制脈衝與捕獲控制脈衝之間的延遲時,測量到Q1的激發態總體,證明總體隨穿越次數呈幾何遞減(灰色線)。(C)最大效率點(B)處的量子過程層析,過程保真度F1=0.83±0.002。(I)表示恆等算子,X、Y、Z表示泡利算子。在(A)到(C)中,虛線表示包含有限傳輸效率和量子位缺陷的主方程模擬結果。圖片:Science在中心聲發射-接收裝置的兩側各有兩個布拉格反射鏡(介電鏡)。對於聲發射體,他們使用一個數字間換能器(IDT)連接到一個公共的電氣埠。科學家們在IDT上施加一個電脈衝,形成兩個對稱的電鋸脈衝,它們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反射到鏡子上,在508納秒內完成一次往返。Bienfait等人控制了量子位元與IDT的耦合,方便了行聲子在諧振腔中的時域形狀發射。為了在實驗中表徵發射特性,首先對量子位元進行激發,並監測其激發態總體,然後將激發態衰減作為聲子發射的產物考慮進去。

接下來,科學家們用量子比特Q1進行了一個單聲子「桌球」實驗,通過實驗展示了移動聲子的發射和捕獲。在實驗中將耦合器G1設置為最大,同時關閉G2耦合器來監測Q1的興奮態種群(Pe)。研究表明,在實驗裝置中,發射持續了大約150納秒,之後Pe在聲子傳輸過程中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約0.5μs後,Bienfait等人能夠重新捕獲返回的聲子,捕獲效率為67%在連續的傳輸過程中,科學家觀察到捕獲效率的幾何下降,他們將其歸因於聲學通道內的損失。

圖示初在|e中準備Q1,G1上控制信號釋放並隨後將半個聲子重新捕獲到諧振器。同時將一個持續變化的20MHz失諧脈衝施加到Q1,使其相位改變Δφ。(A)在時間t之後中斷序列時測量的Q1激發態群體,具有相位差Δφ= 0(正方形)或π(圓形)。插圖顯示了控制序列。(B)作為半光子和半聲子之間的相位差Δφ的函數,tf =0.65μs的Q1最終狀態Pe(t = tf)。圈子是實驗點,虛線是基於輸入 - 輸出理論模型的模擬。圖片:Science

然後通過隨時間重建過程矩陣,對單量子位元釋放捕獲操作進行了量子過程層析。當兩體相互作用不可用時,量子過程層析技術是分析量子系統最合適、最有效的方法。隨後,科學家們證明了單量子位元聲子發射和捕獲過程的幹涉性質。由於量子退相干(粒子的量子衰減或量子行為的丟失)過程中量子糾纏和機械疊加方案的監測具有挑戰性,Bienfait等製備了處於過渡態的Q1發出半聲子,並在一次躍遷後用Q1再次捕獲。科學家們將捕獲定義為發射的時間反轉,並預測在實驗裝置中,這兩個半量子要麼會破壞性地幹擾

導致量子比特重新激發,要麼會對其總發射產生建設性的影響。正如預測的那樣,當反射的半聲子建設性地幹擾存儲在q1中的發射的半聲子時,傳輸到聲表面共振器的總能量,而破壞性幹擾會導致量子位元重新激發。科學家們用一個模擬來包括信道損耗和量子比特去相位,來複製實驗觀察結果,並將模擬的任何不匹配歸因於系統的缺陷。Bienfait等利用實驗聲學通信信道傳輸量子態,在兩個量子位元之間產生遠程糾纏。研究人員還演示了Q1和Q2這兩個量子位元之間的量子交換。這是可能的,因為科學家可以順序地在聲表面波共振器中存儲最多三個移動聲子。

這個過程有很高的保真率,科學家們把任何偏差都歸因於聲音損失。和之前一樣,使用聲道在Q1和Q2之間產生遠程量子糾纏來創建鐘形態。Bienfait等人通過實驗證明,在有限的法布裡-珀羅諧振腔中控制聲子的釋放和捕獲,主要受到聲學損耗的限制,其結果清晰而令人信服。他們證明了發射和捕獲過程不是由諧振器的長度決定,所以同樣的過程也適用於非諧振聲學設備。總的來說,科學家們詳細描述了在兩個量子位元之間產生高保真糾纏的實驗過程,這些結果將為實現聲子的基本量子通信協議奠定基礎。

圖示(A)通過聲道進行量子位狀態交換,控制脈衝顯示在左側。(B)聲學糾纏。| eQ1最初控制信號應用於G1釋放一半的聲子頻道。在(A)和(B),圓形和方形Q1和Q2激發態種群同時測量時間t。(C和D)預期值重建two-qubit保利運營商(C)的貝爾狀態密度矩陣(D)在t = 0.65μs。在(C)和(D),實線表示值的預期理想貝爾狀態|Ψ=(|如+ |通用)/ 2 -√。在(A)到(D)中,虛線是包含有限傳輸效率和量子位缺陷的模擬結果。圖片:Science

博科園-科學科普|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Thamarasee Jeewandara/Phys參考期刊文獻:《科學》,《科學進展》,《物理評論快報》,《自然》DOI: 10.1126/science.aaw8415DOI: 10.1103/PhysRevLett.113.220502DOI: 10.1038/s41586-018-0719-5DOI: 10.1038/s41567-019-0507-7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首次測出小行星表面樣本中所含的水!

原子核「神奇數字」打破了鎳78的「雙重魔力」!

達275000平方公裡!從太空跟蹤巨大的海洋漩渦

相關焦點

  • 已實現聲子介導量子態轉移和遠程量子比特糾纏!
    在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分子工程、物理和材料科學跨學科部門的b·比恩費特(B. Bienfait)及其同事描述了通過聲學通信通道對旅行(流動)聲子的確定性發射和捕獲,從而實現基於聲子的量子態相干轉移。
  • 聲子媒介的量子態傳輸和遠程量子比特糾纏
    實驗人員展示了一個單超導量子比特可以發射一個巡迴聲子進入聲表面波諧振器,前提是在強烈的多模耦合區域附近進行操作,這時量子比特和一個Fabry-Perot模式之間的耦合超過了諧振器的自由光譜區,這使得聲子可以在正在其對應的「發射量子比特」(emitting qubit)有任何重新激發之前完全被注射入聲學信道。使用這個為微波光子傳遞發展的技術,發射量子比特可以在之後以67%的效率重新捕獲聲子。
  • 助力量子發展,從幾米到一公裡!中科大實現遠程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以量子通信為例子,量子通信主要以量子態作為信息單元以實現對信息的有效傳送,具有絕對保密、通信容量大、傳輸速度快等優點,可以完成經典通信所不能完成的特殊任務,如構建無法破譯的密鑰系統等。而量子計算機就更厲害了,作為一類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進行高速數學和邏輯運算、存儲及處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裝置,它與現在的電子管0、1兩個狀態不同,量子計算機使用的是量子比特,其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是兩個殺手鐧。
  • 如何實現100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
    本期墨子沙龍邀請陸朝陽教授為客串編輯,構思了一個腦洞大開的提問:「如何實現一百萬個量子比特的糾纏和量子計算」,並邀請了正在三個不同物理體系(光子、超冷原子、超導線路)從事研究的幾位青年研究人員一起討論和回答。 目前,科學家們基於各種不同的物理體系和不同的途徑開展了量子計算的研究。
  • 量子比特的超高速運算要基於密鑰傳遞技術
    量子計算機是一種新型的信息處理設備,已經被商業化應用於軍事等領域。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創立於美國的clarivateanalytics在試圖研製可以實現意識實時處理的量子計算機,當時cosmos宣布了將容許超過10^-10量子比特的瞬間切換,如果再算上個人意識,這個數量會更多。
  • 中國科大首次利用糾纏測量實現量子定向
    中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定向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復旦大學朱黃俊和北京理工大學尚江偉合作,基於量子糾纏測量技術實驗實現了高效的量子定向。該研究成果於2月13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量子定向任務是指發送者Alice利用量子資源把空間中的某個任意方向發送給接收者Bob,它在定位導航等領域具有重要用途。
  • 經典電磁場下,量子糾纏態滿足了物理上的電磁方程
    量子通信是一種新型通信方式,是利用量子纏結的方式將量子態糾纏起來,使用帶糾纏態通信參數的信道,無需光纖作為傳輸介質。量子糾纏使雙方在一種量子態上達成共識,實現量子通信所要求的量子帶寬。實現量子通信的基本方法是利用量子比特進行糾纏量子對撞,這些量子比特比對可以互相連接。
  • 中科大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的糾纏 量子計算時代更近了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5光量子比特糾纏、6光量子比特糾纏、8光量子比特糾纏、10光量子比特糾纏,18光量子比特糾纏……在位於中國科技大學東區理化大樓中編號為「01003」的實驗室內,密布著錯綜複雜的管線及各類光學和電子設備,中科大教授潘建偉和他的團隊在這裡不斷攻關,刷新著光量子比特糾纏數目的世界紀錄
  • 開發出20量子比特量子晶片並成功實現全局糾纏
    國內,浙江大學物理系的超導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團隊一直致力於超導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的實驗研究。2017年,團隊與中科大潘建偉和朱曉波團隊、中科院物理所鄭東寧團隊、福州大學鄭仕標教授等合作10比特超導量子晶片,實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大數目的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打破了之前由谷歌和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保持的紀錄,使得我國在量子計算機研究領域進入國際第一梯隊。
  • 中國科大潘建偉團隊實現18個量子比特糾纏,再度刷新世界紀錄
    更「可怕」的是,這距離他們上次刷新世界紀錄只過去了 1 年半: 2016 年年底,他們同時實現了 10 個光子量子比特和 10 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就將量子比特數提升了近兩倍,不禁讓我們想到半導體界的「摩爾定律」,這也不禁讓我們繼續期待,那在一年半之後的 2020 年,量子比特數是否又會再次刷新呢?
  • 量子光力學
    / √Hz).30多年來的引力波探測研究表明:引力波天文學是可能的;宏觀物體在量子極限下的測量和操縱也是可能的.後者已越來越吸引了諸如固態物理、量子信息等不同領域的許多研究人員來尋找大型機械物體在實驗上的量子行為.
  • 從糾纏態到Qubit 走近量子糾纏
    和以前介紹過的雙粒子糾纏態類似,從(12.1)中列出的的8種三粒子定態,我們可以組成無數多種糾纏態。其中格林伯格等人感興趣的,是後來被人們稱作GHZ態的那一種量子態。而現在在本文中,我們在『比特』這個詞前面,加上了一個q,本文討論的又是量子(quantum)問題,qubit的意義便顯而易見了,那不就是一個『量子比特』嗎? 然而,重要的是,一個『量子比特』和一個『比特』,本質上有些什麼相同及不同之處呢?
  • 兩個矽量子比特實現四毫米距離通信
    他們成功地在相距4毫米的兩個矽自旋量子比特間實現了信息交換,證明矽量子比特可以在相對較遠距離間進行通信。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25日的《自然》雜誌上。  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遠超傳統計算機,這源於其應用的量子比特可以同時處在多個狀態。要實現大規模量子計算,未來的量子計算機需要有成千上萬個可以相互通信的量子比特。目前谷歌、IBM開發的原型量子計算機已經擁有了數十個、甚至近百個量子比特。
  • 量子聲學新進展:利用聲子晶體,簡化混合聲動力裝置結構
    Bolgar以及俄羅斯與英國的「人工量子系統與物理學」研究團隊詳細描述了一種通過聲子晶體或聲學超材料取代聲學諧振器,從而實現顯著簡化的混合聲動力裝置結構。設計裝置。(a)裝置原理圖。人造原子同時與電磁以及聲學系統相耦合。微波光子激發一個人造原子(量子比特),原子又將聲子轉化為聲子晶體。(b)樣品示意圖。
  • 中科大33歲教授再發《自然》:實現原子與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由於分子比特頻率可以在寬範圍內選擇,論文相信,類似機制可以用作混合量子信息系統中的「轉換器」,正如經典計算機需要兼容處理器、光碟、硬碟驅動器等不同屬性的物理載體,以進行信息處理、存儲或傳輸。在實際操作中,要對原子實現如此精確的操控和測量,關鍵還是把原子固定住,減少它的振動。雖然科學家們夢寐以求的「一動不動」的原子目前不可能實現,但他們想出了很多有效的方法讓原子「冷靜」下來。例如,用電磁場囚禁住失去一個電子後帶正電的原子離子,再用雷射施加阻力。類似的冷原子技術已經在原子鐘和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了很多應用。
  • 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與暨南大學、中山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實現了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 npj: 點缺陷量子比特研究中自旋相關量的第一性原理計算
    ,在利用量子力學的各個重要方面,都已作出了相當大的努力。這些革命性應用方向的理念構件塊,就是量子比特,它有可能是最簡單的、只包含2個量子態的量子系統。在實踐中,實現量子比特態的量子態必需與環境自由度隔離,同時它們還需通過不同的外部措施保持可控。要同時滿足這些標準即為量子比特發揮作用的主要挑戰之一。量子比特已經在各種物理系統中得到了證明。
  • 我科學家實現大規模量子糾纏對的同步製備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從中科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苑震生等,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超冷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將實驗中所能操控的量子比特的糾纏數目大大提高,為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 量子通信實驗重要進展!我國科學家實現相距一公裡的高維量子糾纏分發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通信實驗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黃運鋒研究組與暨南大學李朝暉教授、中山大學餘思遠教授等合作,首次實現公裡級三維軌道角動量的糾纏分發。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杜江峰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