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丨湯姆·沃爾夫及新新聞主義的現實價值

2020-12-14 澎湃新聞

驚聞新新聞主義代表人物湯姆·沃爾夫離世。興起於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新聞主義,表面看只是將文學手法運用於新聞報導的寫作手法,其背後,是一些新聞從業者對於新聞「客觀性法則」的強烈質疑。

湯姆·沃爾夫

「客觀性法則」是美國新聞界長期奉行的報導原則和價值理念,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發端之初的美國報紙是人們獲得家鄉消息的重要渠道,儘可能準確地提供事實也是報紙對付誹謗指控和新聞檢查的最好抗辯。然而1775年獨立戰爭將報紙捲入黨派紛爭,1791年第一修正案確立「新聞出版自由平等權利」卻被不同黨派利用、以報紙相互攻訐,直到1830年代便士報崛起,「觀點紙」回歸「新聞紙」,一方面為避免重蹈「政黨報紙黑暗時期」報導事實這一新聞標準淪喪法人覆轍,另一方面商業化報紙的盈利目的使得每一家報紙的新聞產品都可以在準確性時效性等方面跟另一家進行比較,以事實為基礎的「客觀報導」因此成為新聞採編的指導性原則,其思想基礎在於工業革命帶來的科學經驗主義思潮。經由通訊社進一步確定,並在《紐約時報》「信息模式」的巨大商業成功中得以提升,再到一戰之後新聞業對戰時宣傳的反思、對公共關係行業之於新聞業侵蝕的反思,對「天真的經驗主義」事實觀和「如外科手術般精確」的「客觀報導」的反思,基於「主觀性不可避免」這一認知,「客觀性法則」在20世紀初日益成為美國新聞業的道德約束與職業理想。

在這裡,「客觀」不再被視為一種唾手可得的目標,而是新聞機構的專業新聞從業者努力探尋和呈現新聞本來面目的立場和態度,和一整套為儘可能減少主觀幹擾的採編實踐原則,比如事實與意見分開、多個信源交叉驗證、對等與平衡原則、第三者寫作視角、中性詞的使用、引語使用等等。

然而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民權運動、青年反叛運動的社會批判浪潮風起雲湧,就像馬爾庫塞所說的那樣,在高度一體化的發達工業社會,某些曾體現出拒絕和顛覆態勢的概念和範疇,正在喪失其批判性涵義,變成欺騙性術語。不幸「客觀性法則」便被認為是一個這樣的術語,尤其在經歷了1950年代「麥卡錫事件」之後,人們開始看到新聞業過於依賴所謂的科學步驟和要領,非但無助於反映所謂客觀的社會現實,反而喪失了新聞媒體的道義責任,轉而維護和粉飾現行權力結構中的不公,「一旦社會規範腐敗了,客觀的新聞也就腐敗了」。

1976年的湯姆·沃爾夫

以湯姆·沃爾夫為代表的新新聞主義,以及倡導性新聞學、調查性報導、精確新聞報導,都是在這一社會歷史背景下崛起的。就像湯姆·沃爾夫堅信傳統的新聞報導已無法真實展現錯綜複雜的社會一樣,在這些新聞從業者看來,「客觀性法則」往往因對事實細枝末節的過度關注和所謂科學採編流程的局限而丟掉了真理和正義。傳播學奠基人施拉姆在《大眾傳播的責任》一書中引述學者觀點:「那種平鋪直敘、單一層面的處理手法,使謊言和真相受到同樣重視、並相互拮抗,把傻瓜的影響力提升到與睿智之士同一水平,無知者與飽學者地位相等,罪惡與善良亦無所差別。」

然而,就像在維護人類自由和社會進步的原則之下「客觀」無法成為新聞業的唯一目的一樣,為達成這一原則「主觀」也不能凌駕於報導事實這一新聞業的行業基石之上。在新新聞主義寫作帶來巨大社會影響力的同時,其文本當中的主觀性問題,尤其是對被訪者主觀感受和心理活動的描寫,也一直遭到行業內部的詬病。1981年《華盛頓郵報》記者珍妮特·庫克因虛構新聞人物致使普利茲新聞獎蒙羞,更是使得新新聞主義這一術語陷於尷尬境地。如今,非虛構寫作則成為更具普遍意義的指代。

珍妮特·庫克

事實上,無論新新聞主義還是非虛構寫作,都屬於涵蓋面更廣的文學新聞(literary journalism)。在中國,年輕的特稿/非虛構寫作者們多多少少都受到湯姆·沃爾夫及其新新聞主義的影響。2000年前後《南方周末》文體創新、《中國青年報》冰點推動的一大批優秀特稿寫作,如《野馬的故事》《舉重冠軍之死》《系統》《回家》《無聲的世界盃》等等,或多或少與此相關。不過,新聞文本中的文學傳統由來已久,除了早期英國報業實踐中明顯的英國文學傳統,那些曾做過記者的知名作家如海明威、馬爾克斯等也都為這個行業帶來取之不竭的文學養分。這一點,中國也不例外,從不同歷史時期的報告文學和長篇通訊中,都能找到與文學新聞共享的文本寫作取向,從1930年代的左翼報告文學如《包身工》,到改革開放之初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哥德巴赫猜想》《揚眉劍出鞘》,再到1990年代末期的《大國寡民》,無不如此。

按照國際文學新聞研究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iterary Journalism Studies,簡稱IALJS)的定義,文學新聞是「作為文學的新聞」(journalism as literature/that is literature),這一門類在世界範圍內包括報告文學(literary reportage)、敘事新聞(narrative journalism)、創意非虛構(creative non-fiction)、新新聞主義(the New Journalism)、文學非虛構(literary non-fiction)和敘事非虛構(narrative non-fiction)。IALJS甚至在其官方網站上專門列出了文學新聞的葡萄牙語(Jornalismo Literário)、西班牙語(el periodismo literario),以及報告文學的漢語拼音(Bao Gao Wen Xue)。這一門類指向一種以文學的方式駕馭現實題材的特殊文本,這背後是一系列關於如何呈現有關現實的事實性信息的理念和原則。可以說,在研究者看來「『文學』是一個描述符號、一個強大的形容詞,表達的是作家可以從場景、角色發展、情節、對話、象徵等多方面的使用變化多端的元素,這些元素往往超出了一般新聞的慣例」;「『新聞』則是這個概念同樣重要的第二個術語,這兩個術語共同構成了一個強烈的特殊定義:文學新聞是一種非常規的寫作形式,它遵循常規新聞報導和表達真相的所有慣例,同時採用更常見的與修辭有關的敘事技巧。總之,新聞就像文學一樣。」

與虛構寫作不同,文學新聞首先是其新聞性或曰事實性,是「以記者自身的實際經驗為基礎親身講述的故事」,「記者應當進行一手觀察」、「記者應當在場。」文學新聞是用文學武器來講述真相的「現實的戲劇」,當然其價值不止於此,而「在於公民生活核心的道德和政治追求」,「人文興趣則是其不變的持久吸引力的來源」。

特雷西·基德爾

在實踐層面,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的創意寫作課程被認為對文學新聞影響深遠,著有《越過一山又是一山》《歲月如歌》的普立茲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獲得者特雷西·基德爾是1970年代進入該工作坊的第一位非虛構作家,他「將真實事件塑造成小說敘事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該課程主導性審美取向之一的文學現實主義,一直延續至今。

文學新聞也並非總是與日常持續產出的傳統報業格格不入,其中一個重要例證是《華盛頓郵報》。很多研究者認為《華盛頓郵報》是將新新聞主義的文學手法引入日常報紙新聞生產的先驅。儘管新新聞主義主要是在雜誌寫作上發展起來的,但華盛頓郵報創立於1969年的「風格版」,確立了新聞特稿的獨特形式並首次將文學新聞嵌入到新聞常規和實踐中。可以說,郵報特稿形塑了編輯部文化和新聞生產新的組織化實踐,創造了新聞敘事的新邏輯,為美國報業「敘事新聞(narrative journalism)」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年的一個熱門議題是白俄羅斯作家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維奇,第一位以文學新聞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她的非虛構作品有著明確的文學意圖,是俄羅斯文學傳統的一部分、也是冷戰時期前蘇聯新聞報導傳統的一部分,無論《戰爭的非女性面孔》《鋅皮娃娃兵》還是《車諾比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二手時間》,作品的顛覆性來自豐富的生活細節與制度之間的強烈張力。

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謝維奇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當下,無論是中國年輕寫作者們多種多樣的非虛構寫作表達,還是世界範圍內以信息可視化為軸心推動的新一輪文學新聞浪潮,都可以看到,以湯姆·沃爾夫為代表的新新聞主義寫作,其高度的主體介入性,強調利用感知和採訪技巧獲取新聞事件的內部視點,運用小說技巧「將重點放在寫作風格和描寫方面」,通過「用戲劇性的場景組織敘述」「重視對話、場景和心理描寫」,這些寫作技巧及其背後呈現的強烈的社會關懷,以及將社會邊緣人群、亞文化群體作為報導對象、對傳統新聞報導框架的挑戰,迄今依然影響深遠。那一批優秀的作品文本,從極具衝擊力的故事到完美的寫作技巧,依然是當下新聞寫作者和融媒體新聞產品生產者仰望和力求接近的偉大標杆,熠熠生輝。

(作者系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關焦點

  • 新新聞主義、精確新聞學、公共新聞學、發展新聞學
    1 新新聞主義(起源+理論主張+代表人物+特點+意義+存在問題+新媒體時代評價) ➤ 起源:新新聞主義」(New Journalism)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起源於美國的一種新聞寫作理論。➤ 代表人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這一寫作手法受到越來越多記者和作家的重視,美國湧現出一批擅長於創作新新聞主義作品的高手,如美國新新聞主義的代表人物諾曼·梅勒、湯姆·沃爾夫、杜魯門·卡波特等。
  • 湯姆·沃爾夫:「打破鐐銬之人」OR「新聞真相的叛徒」?
    這位20世紀以來最有影響力的記者兼作家、被譽為「新新聞主義之父」的美國紳士,其裝扮幾乎和他的文字風格一樣出名——沃爾夫所有被曝之於眾的照片上,總是這一套衣服。而他自己也調侃過這身看上去過於「拿腔拿調」的造型:「這是『新自命不凡』(neo-pretentious)的風格。」
  • 新新聞主義旗手蓋伊·特立斯:在非虛構暗湧中表達現實的驚嘆
    蓋伊•特立斯(Gay Talese),美國著名作家、記者,「新新聞主義」代表人物,曾任職《紐約時報》十年,長期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時尚先生》(Esquire)等雜誌撰稿。迄今為止,已經出版多部暢銷書籍。
  • 【睡前一背】新聞發言人制度 新聞建構理論 新新聞主義(新聞學11)
    受眾頭腦中的現實世界是大眾傳媒通過持續不斷的新聞報導建構出來的。這種建構出來的現實世界並不是虛構的,在微觀層面上,每一條新聞可能都是真實的或接近於真實,但新聞報導把某些事實凸顯出來,遮蔽某些事實,從而來完成建構。新聞建構理論是從「擬態環境」的概念中轉化過來。
  • 官能心理學之父--沃爾夫
    克裡斯提安·沃爾夫(ChristianWolff,1679-1754)是近代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唯心論哲學的直接繼承人,官能心理學思想的系統化者,被稱為「官能心理學之父」。   早在16世紀,「心理學」一詞就已經出現,但是真正以「心理學」為名著書立說的還以沃爾夫為第一人。
  • 「半透明」的媒介話語:透視麥可·沃爾夫的攝影藝術美學空間
    這位具有人類學背景的紀實攝影家在2003年SARS疫情反思中進行藝術攝影轉向,以新視角透視香港、東京等高密度城市,採用大量的平視構圖突出了攝影作為一種媒介空間。進而通過截取窗口元素,沃爾夫在鏡頭中重新度量城市,並將觀眾的視線和思考引導回關注媒介本身。本文認為正是由於這種「正面性」的拍攝和對「窗口效應」的營造,使得沃爾夫的攝影藝術脫離直接的、透明的呈現,而成為探索攝影「半透明」媒介特質的突出案例。
  • 略談「薩丕爾-沃爾夫假設」和「普通語義學」
    以上這一關於語言學和心理學的假設,被稱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設」(Sapir-Whorf hypothesis),它最終形成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薩丕爾-沃爾夫假設」的提出,固然是基於薩丕爾、沃爾夫以及其他學者對世界各種語言的研究所積累的語言事實(如沃爾夫對霍比語等印第安語的田野調查),同時,假設的形成,也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具有深刻的理論淵源。
  • 略談「薩丕爾 沃爾夫假設」和「普通語義學」
    以上這一關於語言學和心理學的假設,被稱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設」(Sapir-Whorf hypothesis),它最終形成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薩丕爾-沃爾夫假設」的提出,固然是基於薩丕爾、沃爾夫以及其他學者對世界各種語言的研究所積累的語言事實(如沃爾夫對霍比語等印第安語的田野調查),同時,假設的形成,也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具有深刻的理論淵源。
  • 玻恩和沃爾夫合著的《光學原理》一書寫作過程
    伏格特剖面與伏格特符號也都是為了紀念他而引入的概念。1887 年,伏格特最早給出了靜止參照系與運動參照系之間在x 軸方向上的變換關係(這後來被稱為洛倫茲變換)。玻恩說:伏格特「對我在科學事業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他開設了涵蓋所有理論物理的一系列課程,但是他也有豐富多彩的一些實驗研究課程,用以研究光學、磁學以及晶體物理。我聽了他的光學講座。
  • 講座紀實|葛希芝談沃爾夫:從農民社會到複雜社會
    葛希芝推薦了沃爾夫《通往權力之路:構建現代世界的人類學》的短篇自傳,所有權力方式建築了人類學的現代世界:「導言:一個知識分子的自傳」(Introduction: An Intellectual Autobiography)。沃爾夫總是對新事物保持無限的求知慾,在一次又一次的去往新的高校任教的過程中,他的思想也逐漸成長。
  • 沃爾夫:漢密爾頓的狀態不算理想
    薩基爾大獎賽的周六,梅賽德斯車隊領隊託託-沃爾夫(Toto Wolff)透露了有關於正處於隔離狀態的劉易斯-漢密爾頓(Lewis Hamilton)的相關狀況。
  • 講座紀實|葛希芝談沃爾夫:變化多端的貢賦制
    2019年春我在給本科生開設的《人類學史》課上介紹沃爾夫,宣讀了一篇我撰寫的7000字沃爾夫詞條,該詞條完成於研究生同名課程的教學單元中,貫穿沃爾夫一生的學術思想史的演進。當我頗有得意地拿到本科生課堂時,沒有想到一名學生反饋道:「這節課沒有震撼。」
  • 【書評】人類學的世界史——讀沃爾夫《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民》
    但是,現實的情況是它們往往忽視了人類社會生活的複雜性,複雜就複雜在人類確實活在當下,但它有自己的歷史記憶。過去與現在相互交織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人類生活,因而我們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就不能拋開時間與空間的這種關聯性。所以,人類學近年來逐漸形成一門非常有號召力的新興分支學科:歷史人類學。歷史人類學不能簡單地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說人類學要研究歷史,人類學的歷史轉向更加注重的是將過去與現在勾連起來。
  • 探究《資本論》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探究《資本論》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 ——第四屆當代資本主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2017年06月04日 16: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王廣祿 字號 內容摘要:為更好推進當代資本主義研究的開展,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新歷史條件下的深化和發展
  • 沃爾夫定律:生理學與力學碰撞出的絢爛火花
    ,它最初由德國外科醫生沃爾夫(Julius Wolff)於十九世紀發現。不過,這其中並不包括年輕的沃爾夫。 沃爾夫時年30歲,是普魯士軍隊中的一名外科醫生。在普魯士與丹麥、奧地利的戰爭中,沃爾夫醫治過大量肢體傷殘的士兵,當看了邁爾的論文後,他不禁大呼:「這真是生理學中最不同尋常的發現!」戰爭結束後,沃爾夫打算沿著邁爾的方向繼續研究,於是前往蘇黎世拜訪邁爾。
  • 沃爾夫:市場和國家之間的印第安小商販與墨西哥鄉民社會
    費孝通、沃爾夫、格爾茨、葛希芝等人均從他們各自的田野出發,覆蓋了拉美、東南亞尤其是聚焦中國鄉村的小資本主義者經濟形態,而忠誠於小資本主義與鄉民社會關係探討的,莫過於沃爾夫、格爾茨、葛希芝等三位美國人類學家。
  • 沃爾夫數學獎揭曉:美英數學家因微分幾何和拓撲貢獻獲獎
    沃爾夫獎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獎之一,1978年開始頒發,每年在以色列頒發給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科學家和藝術家,以表彰他們「為人類利益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系所取得的成就」。沃爾夫獎的科學類別包括醫學、農業、數學、化學和物理;藝術類別包括繪畫與雕刻、音樂與建築。
  • MOF材料奠基人Yaghi教授獲得化學殿堂至高榮譽—沃爾夫化學獎
    今年的二月下旬,美國化學會(ACS)旗下的C&EN——化學與工程新知,報導了Yaghi教授與藤田真教授獲得了化學科技殿堂的至高榮譽——沃爾夫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