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我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復工復產以後,我們村有600多人陸續外出打工,可是有100多人到了沿海地區,卻因為找不到工作,又陸續返了回來,把我們急地不得了。」全國人大代表、興仁市城南街道鷓鴣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餘必麗說,受疫情影響,村裡有不少群眾外出打工不成,沒有收入,一來一去路上還花了不少錢,甚至有返貧可能。
就業是第一民生。餘必麗立即向上級有關部門尋求幫助,又聯繫了多家農業公司。沒多久,就先後引入一家蔬菜企業、一家中藥材企業和一家從事鄉村民宿打造經營的企業,為不少受疫情影響外出打工不成的群眾找到了工作,解決了收入問題。 「一戶至少有一個人就業,才能持續發展。」餘必麗認為,只有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才能幹好脫貧攻堅工作。一年多來,大家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持續抓好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 脫貧攻堅是貴州的頭等大事,是一場輸不起的硬仗。近年來,餘必麗帶領群眾苦幹實幹,認真對標對表關於脫貧攻堅的各項決策部署,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等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來解決群眾困難。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鷓鴣園村還有167戶655名貧困群眾。到2019年底,村裡的貧困戶已經全部清零,完成了脫貧任務。 「脫貧只是第一步。」餘必麗說,以後的好日子還長著呢,我們村雖然已經沒有貧困戶了,但我們脫貧不脫政策、脫貧不脫責任,我們會繼續鞏固脫貧成效,一方面防止群眾返貧,另一方面要向著鄉村振興的目標前進,讓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 如何支撐這樣的目標?餘必麗認為,還得著落於農村產業發展上。 幾年前,為了鼓勵群眾調減低效作物,改種經濟作物,她帶頭把自己家曾經種玉米的土地改種蔬菜。試種成功後,開始在全村擴大蔬菜種植面積。 如今,村裡種蔬菜的人越來越多,但「種得出」,怎樣才能「賣得好」?餘必麗又進一步帶領群眾調整種植方向,根據超市需求來種,它們要什麼就種什麼,發展訂單農業,解決了銷售問題。 「如今產業發展起來了,不僅增加了收入,還解決了就業,更促進社會和諧、家庭穩定。」鷓鴣園村的大變化讓餘必麗對未來發展有了更多期待。 今年到北京參加全國兩會,來自農村、心繫家鄉的餘必麗帶來的建議也是圍繞鄉村發展所擬的。 她告訴記者,將提出關於解決農村汙水的建議、關於促成貴陽至興義高鐵路儘快建設的建議、關於加大城鄉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促進我省城鄉融合發展的建議、關於加強農村醫療衛生保障的建議、關於提高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險逐年增長機制的建議、關於加強農村產業革命技術指導和基礎設施配套政策的建議……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文/許邵庭 李薛霏圖/杜朋城編輯 胡銳編審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