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貴州省興仁市城南街道鷓鴣園村,是以布依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全國人大代表、鷓鴣園村黨支部書記餘必麗帶領村民18年實幹把這個「吃糧靠救濟、用錢靠貸款」的貧困落後村發展成為蔬菜專業村、全國民族團結示範村。
記者:往昔靠救濟糧過活的貧困村變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在這個過程中,您遇到哪些困難和挑戰,是如何解決的?
餘必麗:2002年初,我剛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時,鷓鴣園村水電路都不通,既無資源優勢,更無項目支撐。剛開始,村裡有人有意見:「男人都做不好的事情,讓女人來做?」我的家人也極力反對。但我沒有退卻、沒有猶豫,向父老鄉親承諾:「給我一年時間,幹不好我自己走人!」
我決定利用自己掌握的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一上來卻遭到大家反對,「我們是吃飯飽、不是吃菜飽」,都不贊同拿土地來種蔬菜,更何況還要投入資金修建大棚。面對這種情況,我自己先種,讓村民見到收益再發動就容易了。我貸款2萬元建了6個大棚,種植西紅柿、辣椒、茄子等反季節蔬菜,一年創收6萬多元。村民們看到後,也開始用大棚來種植蔬菜。發展到現在,我們村種植早熟蔬菜600畝、花椒2500畝,僅靠蔬菜和花椒一年就能為村民增收500餘萬元。
同時,我們抓住脫貧攻堅大好機遇,積極協調各類資金,打通全村25個組的通組路、串戶路、產業路,修建了機耕道和排洪渠。還依託山清水秀的環境和獨特的民族文化發展起鄉村旅遊業。
記者:鞏固脫貧成果,您有哪些辦法和計劃?
餘必麗:雖然我們村貧困戶清零了,但仍然存在因災、因病等返貧的風險。對此,我們嚴格落實「四不摘」工作要求,保持扶貧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同時,全力抓好產業結構調整,擴大產業規模,通過發展壯大產業來解決群眾就業問題和增收問題,並全面補齊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3+1」保障短板,最後再加上政策兜底救助特殊貧困群體,確保脫貧戶不返貧。
鄉村振興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將繼續鞏固脫貧成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村民文化素質和內生動力,持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同時擴大農業產業種植規模,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盤活土地壯大集體經濟,引進鄉村民宿項目,發展鄉村旅遊產業,把鷓鴣園村打造成一個能吃、能住、能看的布依族特色村寨,通過各種渠道讓更多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創業、增收致富。
記者:今年您帶來什麼建議?
餘必麗:通過前期走訪黔西南州7個縣20多個村,我發現老百姓在農村醫療衛生保障方面還存在困難和問題。希望國家對西部地區農村醫療資源給予支持和傾斜,按照農村人口比例來配置日常藥物、衛生院和醫生隊伍,加快補齊農村公共醫療衛生短板,實現群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城」,讓老百姓享受到國家發展成果。
此外,我還將圍繞「解決農村汙水問題」「幫助促進貴陽至興義高鐵儘快開工建設」「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險逐年增長機制」「加強農村產業發展技術指導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提出意見建議,把基層最真實的聲音帶到全國兩會。(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楊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