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州興仁3月26日電 題:「農民的幸福領跑人」餘必麗:和父老鄉親一起奮進
作者 楊雲 羅興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石頭生根、貧窮難移。世代居住在這裡的民眾,曾經深受石頭的「欺負」。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縣城南街道鷓鴣園村,就曾經長期因石頭而「志短人窮」,成為「吃糧靠救濟、穿衣靠救助、用錢靠貸款」的「三靠村」。
城南街道鷓鴣園村距興仁縣城6公裡,全村共5000餘人,布依族、苗族人口佔71%。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
餘必麗在蔬菜大棚工作。 興軒 攝
16年前,通過種植蔬菜成為致富能手的餘必麗當選為村支書,帶領村民以種植為突破口,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保護生態改善環境。16年,鷓鴣園村成為遠近有名的「小康村」。
鷓鴣園村作為多民族聚居村寨,村民們能歌善舞,編了歌謠,「喝水不用抬,走路不溼鞋,車到家門口,路燈亮起來。」
一心一意為村民服務的餘必麗,越來越受到村民尊敬和愛戴。岑桂春在感到光彩的同時,也明白了許多道理,四年多次申請入黨不成功的岑桂春開始反省。
岑桂春變了,他和餘必麗一起,走組串戶動員村民修路,發動村民調整種植結構,辛苦卻再沒有抱怨過。2006年7月,村黨支部終於確定他為預備黨員。
鷓鴣園村的布依族人家。 楊雲 攝
「黨員伉儷」餘必麗岑桂春,成為鷓鴣園村一段佳話。
餘必麗在自家的蔬菜基地現場教授,培訓村民掌握種植技術,示範種植大獲成功,村民看到了好效益,紛紛加入到蔬菜種植中。
「酒香也怕巷子深」,餘必麗又與縣城的超市、學校對接,請他們實地查看村民用農家肥種植的綠色有機蔬菜,發展起訂單農業。
為幫助貧困戶脫貧,餘必麗把自家的大棚送給他們種植。
村民韋光翠患哮喘多年,家裡窮得叮噹響。2009年,餘必麗拿出自家兩個大棚送給她種植,並指導技術。現在,韋光翠家蔬菜種植已發展到11個大棚,不但自己脫了貧,還帶動周邊村民脫貧。
餘必麗將黨員發展作為大事來抓,本著「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方針,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村委成員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青年培養成黨員」。
她與村裡的致富能手、優秀青年和回鄉大學生座談,聽他們的想法,講組織的需要,說自己想做的事情,讓他們投身到建設家鄉的事業上來。
在餘必麗的影響下,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優秀青年紛紛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從2002年至今已發展培養32名黨員,全村80%的致富帶頭人加入到黨組織中來。
黨建引領,村民幹勁十足;黨建引領,鷓鴣園村走上了產業致富路。目前,全村的大棚蔬菜發展到了147個,集中連片種植蔬菜500多畝,產值達300多萬元。
從2002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貧困發生率超過30%;到2012年人均收入4964元,貧困發生率14.6%;再到2017年,人均收入達到10125元,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53%。餘必麗不忘初心,帶領村黨支部一班人苦幹實幹。
鷓鴣園村先後榮獲優秀基層黨支部、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五好」黨支部等榮譽。餘必麗也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農村科普帶頭人」,貴州省「拔尖鄉土人才」等殊榮並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依靠黨的領導,團結拼搏、不怕困難、艱苦奮鬥,這是鷓鴣園村取得成功的關鍵。」餘必麗認為。
「鷓鴣園的未來,第一繼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第二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第三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為鄉親們奔勞,餘必麗,一直在路上。
鷓鴣園村的葡萄種植園。 楊雲 攝
行走鷓鴣園村,村組路全部硬化,修建了文化健身廣場,農家樂、超市、電商服務站等生活配套設施也越來越完善。
站在村口,餘必麗凝視自己奮鬥16年的山水田園,堅定地告訴記者:我要和父老鄉親一起為感恩奮進、為脫貧奮進、為小康奮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