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陳俎宇
風動一池景,花動一城春。餘必麗一動起來,整個寨子都是歡快的笑聲。
5月底,辣椒要上市、菜地要整飭、田裡要插秧、群眾盼著從北京傳來的好消息。全國人大代表、興仁市城南街道鷓鴣園村黨支部書記餘必麗的全國兩會精神宣講,只好選擇在田間地頭或是夜晚到戶開展。
「壯大特色產業是鄉村發展的關鍵。我們發展蔬菜產業是對的,大家放心大膽地幹。」
「保障外出務工勞動力穩崗就業。咱們村600多人外出務工有保障了。」
……
「太好了!太好了!」群眾越聽越振奮。
過去,鷓鴣園村「吃糧靠救濟、用錢靠貸款」。自2002年擔任村支書以來,餘必麗帶領村民苦幹實幹,把這個貧困落後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那時村裡沒有產業、交通條件差、群眾意識跟不上,我就決定帶頭幹。」餘必麗說,鷓鴣園村離城近,水源好,發展產業有基礎。
她發動群眾種植大棚蔬菜,群眾卻很反對,「我們是吃飯飽,不是吃菜飽。」
「我自己先貸款2萬元,把落差3到5米的坡地剷平,建了6個大棚,種西紅柿、辣椒、茄子,一年下來收入6萬多元。」實打實的收益終於讓群眾放心跟著幹,目前全村25個組的通組路、串戶路、產業路已全覆蓋,新建了機耕道和排洪渠,早熟蔬菜種植達600畝、花椒2500畝,僅兩項產業一年可增收500餘萬元。
2019年底,鷓鴣園村貧困戶清零。「但因災、因病等返貧風險還存在,穩脫貧、穩增收任務還很艱巨。」餘必麗說,鷓鴣園村嚴格落實「四不摘」工作要求,持續深化農村產業革命,全面補齊教育、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3+1」保障短板,持續抓好特殊貧困群體政策兜底救助,確保脫貧戶不返貧。
疫情期間,鷓鴣園村採取措施幫助600多人有序輸出,但部分勞動力找不到崗位又陸續返鄉。面對嚴峻形勢,餘必麗積極尋求幫助,在著力擴大產業規模的同時,先後引入1家蔬菜企業、1家中藥材企業和1家鄉村民宿企業入駐,有效解決了返鄉人員就業。
兩會期間,鄉村振興話題受到熱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扁擔」的故事令餘必麗記憶深刻,「心裡仿佛點亮了明燈」。
「我們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推動產業現代化。」餘必麗說,鷓鴣園村將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產業規模、延長產業鏈、拓寬市場渠道,打造一個「守著綠水青山就有收入的富裕村」。
霞光輝映之下,鷓鴣園村田壩上幾百畝蔬菜大棚蔚為壯觀,收工的人們扛著鋤頭、拎著籃子、摘下遮陽帽,談笑著陸續歸家。餘必麗走在其間,信心滿懷。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