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說「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學生」,身為教師的你可曾想過,當有一天「鐵打」的校園變成「流水」的校園,我們該如何應對?如果有一天我們覺得天經地義的學校生活,因為網際網路,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未來學校的形態發生改變,未來的教學模式發生改變,我們又該何去何從?
陝西省教學能手、楊凌示範區楊陵區教研室教研員李小雨
暑期用心閱讀當代教育名家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未來學校》一書,我的感觸頗多。社會的發展必將促使教育變革,作為教育人唯有主動迎接、主動介入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才能向著我們期待的未來學校發展。在《未來學校》這本書中,我看到未來教育的趨勢,看到未來新的教育世界。世界發展很快,措手不及間未來就成為現實了。
時間在不緊不慢地向前行進,孔夫子曾說過「逝者如斯夫」,曾經人們夢想著像自由飛翔的小鳥一樣飛向藍天,今天飛機、宇宙飛船、載人火箭已經讓無數人飛向太空領略大自然的神奇,探索太空的秘密。曾經的兒時的我們,夏天的夜晚在村頭乘涼時,坐著小板凳仰望著天空的繁星,聽爺爺、奶奶講嫦娥奔月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 隨著閱歷的增加,知識的豐富,我們懂得神話和民間傳說中蘊含的愛和希望。
現在的學校制度規定,學生一定要滿6周歲或者7周歲,以每年9月1日為準入學,每天早上按照作息時間上學、放學。這種學校模式存在不過百年。雖然它曾為我們帶來豐碩的果實,但是現代學校制度積弊甚深,程式化生產的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因此越來越多的聲音,在探討學校與教育的其他可能。
朱永新認為,在未來,傳統的學校將會消失,並被學習中心所取代。信息化時代,學生、成人的學習將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在學習」,傳統的有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學校學習模式將逐步被取代。所謂的學習中心,可以是網絡型,也可以是實體型,實體型的學習中心有的是從現在的學校轉型而來,有的是從現在的各種培訓機構、社會教育機構轉型而來。未來的學生,不像現在只在一所學校學習,而是在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未來的學習內容會更加豐富、更加綜合。學習個體的個人化學習,班級、年級、教室等概念會進一步重構,包括高考在內的考試與評價體系也會發生變化。
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一個「應當如此」的理想,還是一個「肯定如此」的預判,這樣的未來有多遠?讓我們用心思索,重新定義教育,重新審視我們的學識和專業素養,當這一切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現實的時候,身為老師拿什麼給我們的孩子?
未來可期,老師作為一名築夢人,要勤於學習,不斷提升專業素養,跟上時代的發展,樹立遠大教育目標。「打鐵還需自身硬」, 身為教育人的我們要當下作為,堅守教育初心,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和一顆仁愛之心施教、育人,在教育之路上漸行漸遠。
延伸閱讀:
編輯:關中小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