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火了。劇中所揭示的兒童教育問題,令人唏噓不已。
以孩子為中心的育兒方法真的是正確的嗎?著名主持人、製作人楊瀾說,她特別想告訴那些緊張焦慮、用力過猛的父母,「別把所有的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
因為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你硬要灌輸給他們的東西,而是他們從你身上看到了什麼樣的活法。
育兒要先育己。孩子就像父母的影子,如果父母的價值觀混亂,父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嗎?我最近讀到一本書,對我的啟發很大。
這本書的作者首次提出「格局養育」孩子的全新觀念,告訴父母如何樹立格局養育觀,以及這種觀念對孩子的成長會起到怎樣的作用。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本書——黃靜潔的《父母的格局》。
《父母的格局》
作者:黃靜潔
頁數:412頁 開本:16開
適讀年齡:0-18歲兒童的父母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一
真正的好媽媽,一直是一位攀登者
我們先來看看本書作者黃靜潔的育兒成績:大兒子以SSAT滿分的成績考入美國頂尖高中,如今在紐約大學電影學院深造,學習電影製作;小兒子正在一絲不苟備戰全世界最好的音樂附中。
有人問她,工作這麼忙,怎麼能面面俱到,把自己的工作、孩子的學習和一家人的生活都打理到位呢?她講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次,大兒子因為學業過於繁忙,身體狀態和情緒都低落到了極點。回到家的大兒子在她的書桌上看到一本《逆商》,便向媽媽借來讀。《逆商》的作者把人生比喻為攀登山峰,每個人都是登山的人。其中10%~15%的人隨時會放棄攀登,成為習慣性的逃避者;絕大部分的人是紮營者,這個比例高達75%~80%,他們一旦發現舒適的地方就會停下來,失去攀登的動力;而最後的10%就是真正的攀登者,他們會拼盡全力,永不停止地攀登。
幾個星期後,大兒子啟程去實習了。黃靜潔發現,他在「攀登,重新定義成功」這個章節裡,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要重新成為這樣的人!而其實,我已經做到了。」
大兒子的轉變讓她意識到,面對比自己優秀的孩子,做父母的絕不能躲在舒適區裡,做一個無奈而又無趣的紮營者。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走在攀登的路上,不斷為自己賦能,不讓自己落後。這樣,當孩子們需要父母指路時,父母才不會一無所知,一籌莫展。
▲譚盾、黃靜潔夫婦及兩個兒子
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給的,但這個生命應該屬於更大的世界。孩子被世界需要時,他們的人生會更精彩。「格局養育」就是給予孩子榜樣、視野、信念和內在的力量,讓孩子去參與和改變未來的世界。
二
智慧媽媽懂得如何帶孩子「往外走『』
黃靜潔結合自身的養育實踐,提出了「第三種力量」的新概念,她認為在家庭和學校之外,還有著能促進孩子變化和成長的「第三種力量」。
著名育兒專家張思萊也贊同說:「可以成為『第三種力量』的人、事、物,都是我們身邊就可以找到的,就看我們是不是真的對孩子用心。」而如何借力於第三種力量,是為人父母可以學習的大智慧。
黃靜潔的大兒子Ian和閨蜜卡羅爾的兒子奧斯汀是好夥伴。在兩個母親和兩個男孩的互動中,黃靜潔發現,Ian在卡羅爾家裡學到了很多在自己家裡學不到或不願意學的東西。
比如,卡羅爾教導孩子的話雖然她也一直在家裡反覆說,但自家的孩子不太會在意媽媽說了什麼。然而換了一個環境,當Ian看到那些哥哥姐姐在餐桌前坐得有模有樣,吃得安安靜靜,拿菜需要說「Please」(請)時,他也開始注意起舉止禮儀和吃飯習慣。
與卡羅爾一家的互動讓黃靜潔與第三種力量不期而遇。
▲大兒子Ian在卡羅爾家參加奧斯汀的生日會
第三種力量是能幫助把親情和知識有效轉化成孩子內動力的一種推動作用,它就像一個電伏轉換器,可以把110伏電壓有效地轉壓成220伏。
書中,作者用12個生活片段,講述了來自親朋好友、榜樣精神、人生輔導員、一本書、一次犯錯、一次放下、一個故事等的看不見的力量,告訴父母:
媽媽是孩子最早的引路人,媽媽的格局大小、視野寬窄會先於學校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環境、身心發育,乃至孩子的性格養成。所以智慧媽媽要往外走,帶著孩子一起去見識成長帶給我們的各種人、事、物。
三
孩子的心靈蛻變,要靠家長的閒暇教育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今,孩子之間學業上的競爭愈發激烈,很多家長便陷入了這樣的誤區:「玩有什麼用?能提高成績嗎?」黃靜潔用一整章的筆墨,翻新了大家對「玩」的認知。
她提倡:學齡前兒童每天一定要擁有自己可以隨意支配的、純粹的玩的時間,如果能有小夥伴一起玩則更好;到了學齡兒童和青少年階段,玩的另一個功能,就是把學習從課堂教育延伸到現實生活裡去,讓孩子可以真實地觸摸世界,在觸摸中玩出精彩,玩出理想,玩出自己的追求。這就是所謂的「閒暇教育」。
黃靜潔講了自己的小兒子Sean和爸爸玩角色扮演遊戲的故事。二人互相寫信,信裡預設的角色背景是父子倆都生活在納粹時代的德國,為了躲避納粹,小Sean被送到了鄉下,而爸爸卻仍然留在納粹管制區。
這一個小小的角色扮演遊戲,首先讓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陪伴和認同,又讓孩子學到了與他人溝通的方式。利用好這閒暇的遊戲時間,可以教會孩子精彩生活。
▲Sean和爸爸的角色扮演對話
看過黃靜潔對閒暇教育的闡釋,你會明白: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他們就沒有內心的動力去行動,沒有內心的溫度去熱愛。
從孩子6歲入小學至18歲進大學,這些年間的600多個周末、24個寒暑假,我們該如何與孩子共同度過,如何把這些時間當作閒暇教育的寶貴機會,為孩子們帶來精神和心靈上的震撼、感動和蛻變,讓每次蛻變推動孩子向著更高的人生境界攀爬奮進。
四
原生家庭環境,是孩子人格養成的起跑線
《奇葩說》辯手姜思達,在外人看來,他特立獨行,很有才華。他在一次採訪中說出了自己從小打心底的不快樂:父親情緒很容易激動,不知道他下一秒會做出什麼事,他必須小心翼翼地琢磨,大人是高興了還是不高興了。
二三十年後,心裡的傷口結成了性格上的一塊疤,不論是多親近的朋友,他都無法百分之百地信任對方。
家庭影響孩子的命運。原生家庭的中的消極因素,都會沉澱到孩子的生命中,讓他們背負著一個看不見的包袱前行。
要想減少原生家庭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建立一個利於孩子更好成長的家庭環境,黃靜潔建議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重視孩子的精神滿足
很多父母只重視孩子有沒有吃飽穿暖,有沒有好好學習,卻沒有提供更豐富、更多元的環境去刺激他的想像力、創造力和探索力。只有當孩子精神上富足起來時,他們更能保持情緒穩定,有願望和動力去學習。
重視孩子的性格培養
在你不顧一切代價狠逼孩子讀書的日子裡,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問題可能已經悄悄形成。父母要把孩子從易碎的「瓷性」培養成無比堅強的「剛性」。
重視情感教育
多對孩子使用愛的語言,培養孩子情緒的穩定性,為孩子提供有安全感的生活環境。不重視情感教育的父母,很可能會培養出一個對家庭是逆子、對社會是麻煩的人。
作為原生家庭的創造者和掌控者,我們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我們留給孩子的不完全是看得見的財富和地位,我們的美德和醜陋在追求事業、功名、財富的同時,也一併傳遞給了孩子。這就是「原生」兩個字的威力。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領路人。父母的格局,會讓孩子一生受用。
正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孩子》一詩中寫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
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孩子的生命雖然是父母給的,但他們應該屬於更大的世界。孩子能否變得更優秀、更強大,並有能力去參與和改變未來的世界,在於父母的視野和格局。
推薦理由
冰心兒童圖書獎獲獎作品,
真正幫到20萬+中國家長的好書
《父母的格局》這本書,首次提出用格局視野破解養育難題,開創親子關係的新思維。
初版上市3年來,銷量近20萬冊,長居噹噹親子暢銷榜前列,讀者留言近6萬條,好評率99%;豆瓣評分更高達8.7分;榮獲2017年冰心兒童圖書獎。
是一本真正廣受父母信賴的親子家教書!
▲讀者評論
2020年全新修訂升級,
給父母更全、更新的「格局養育」法
黃靜潔將近幾年備受社會關注的高頻育兒問題,如「擇校迷茫」「兩寶難題」「財商教育」等,結合育兒研究、和中國父母面對面探討的總結、自身的經驗,為新版注入了近4萬字的新鮮血液,幫助我們解答新的育兒困惑。
新版VS舊版
增加的不只是厚度,更是新的視野和格局
▲新增兩寶養育相關內容
條理清晰,循序漸進;
案例豐富,實戰技能滿滿
拿「直升機媽媽」這個概念來說,作者先是講清概念,接著逐條說明危害,最後通過切實的例子,毫無保留地祭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告訴你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讓你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書中近百個案例,大部分都來自黃靜潔大兒子lan、小兒子Sean和他們的夥伴的學習、活動、交際等成長經歷,凝聚了一個育兒專家20年來的成長、思考與感悟。
比如如何擇校這一點,作者分成了幼兒園、小學、初高中三個部分,每部分都列出了詳細的選擇要點。可以說是為不同需求的父母指出了一條事半功倍的道路。育兒專家的高分答案,你可以放心借鑑!
▲詳細的擇校指南
隨書附贈一份針對0~3歲寶寶的
育兒秘籍
這份共40頁、1.2萬字的小冊子,包含27個小錦囊,解讀寶寶8大本能,滿滿的都是乾貨,新手父母可以直接「抄作業」:
知道哭的多種內涵,學會和寶寶溝通;
知道怎樣訓練寶寶自己大小便;
知道如何化解分離焦慮;
……
楊瀾、馬伊琍、張思萊、朱丹等
眾多大咖聯袂推薦
靜潔以18 年來在中美兩地養育孩子的親身經歷,以及近10 年來與中國年輕父母探討育兒經驗的獨特體悟,完成了這本《父母的格局》。我為靜潔感到驕傲,也希望有更多父母從她的這本書裡得到啟發,給自己一份篤定,還孩子一片天空。
——楊瀾(著名主持人、製作人)
這是一位眼光「很高」的母親,我不由自主地喜歡上她的「格局」!在我們不知不覺被影響成為明哲保身的利己主義者的時候,為人父母的我們是該好好考慮你是在為自己養育,還是為孩子的未來養育,抑或為世界養育下一代!
——馬伊琍(著名演員、製片人)
我在讀她的書稿時,最被吸引的是她提出來的「教子的第三種力量」。這個理念真是非常新穎,讀來又覺得很熟悉,因為她講的可以成為「第三種力量」的人、事、物,都是我們每個人身邊可以找到的,就看我們是不是真的對孩子用心。
——張思萊(著名育兒專家)
已經習慣了在睡前翻閱,不管讀幾行都能被影響,仿佛眼前窗戶的開啟,給育兒一個更大的天地。孩子的未來在父母的格局,我們看得遠,未來孩子才能飛得高。
——朱丹(著名主持人、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