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未來格局的問題,很多爸爸媽媽都非常的關注。
但不幸的是,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關注的點並不準確,很多時候他們僅僅只是把孩子某方面的表現當做是未來格局的表現,這種以點帶面的教育方式,所能取得的效果,自然是很有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看到很多關於孩子格局培養的文章,諸如《放學後和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決定了他們未來的格局》、《當孩子說媽媽我們是不是很窮的時候,你的回答決定了孩子的格局》等等,包括開心爸爸自己也寫過類似的文章,試圖從生活中的點滴故事中,找到孩子未來格局的影響因素,從而給更多的爸爸媽媽們以接地氣的建議,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有大格局的人。
其實這些建議,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
對,是因為孩子小時候接受的很多教育,以及模仿的各種行為,都會對他們的未來產生一定的影響,當然也包括格局。比如上面說的,孩子問媽媽我們家是不是很窮的時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眾所周知,不管是什麼時候最好都不要和孩子哭窮,原因很簡單,小時候孩子們的願望是很單純的,但爸爸媽媽的哭窮呢,其實就是給孩子灌輸了一個「我們家庭不如別人,你不如別的小朋友」的種子,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從小就留下了貧窮的影子,確實是會影響他們未來格局的。畢竟一個人對待錢財的態度,間接反映了他們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這幾個方面都可以算得上是格局的組成方面。
而說不對呢,則是因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格局包括的方方面面其實很多,遠不是一個如何對待錢,如何對待別人,如何和別人說話等方面就能囊括了的。如果僅僅是把眼光,或者是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孤立的一個個點上面的話,教育孩子取得的效果,只能說是事倍功半了。
這個問題,著名的中西合璧親子教育專家黃靜潔女士,在她的暢銷書《父母的格局》中有這樣一段鞭辟入裡地講述:
「我所理解的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視野,有廣度的胸懷,有厚度的立項,它代表了三個維度,即高度、廣度和深遠度。
視野需要我們攀上高山,然後把肩膀讓給孩子,讓他們看到更遠的地方;
胸懷,即包容,越有廣度的包容,一個人就越少封閉,越少自私。它能帶給孩子正面而積極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理想也就是抱負,讓孩子們不只看到眼前,還可以看到海洋,看到天空,看到山川。」
深以為然。
上面一段話,雖然說的是爸爸媽媽本身應該具有的格局,其實又何嘗不是在說孩子應該具備的格局呢?何嘗不是在給我們指出一個培養孩子的方向呢?
對於爸爸媽媽們來說,該如何培養孩子有高度的格局呢?
開心爸爸的建議是放手,做讓孩子動手的爸爸媽媽,而不是「直升機媽媽」。
「直升機媽媽」是近些年來一個很熱門的詞彙,來源於一本1969年的暢銷書《家長與青少年》。這本書中,有個孩子是這樣形容自己媽媽的:
「我媽媽就像一架直升飛機在我頭頂上不停盤旋……」
其實所謂的「直升機媽媽」,指的也是這些,爸爸媽媽好像是直升機一樣,一直盤旋在孩子頭頂的上方,密切監視著孩子的一切,孩子只要稍微有點不和自己心意,他們就會及時地降落教育指導孩子。在他們眼中,孩子不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不應該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必須被爸爸媽媽掌控。
之前開心幼兒園開公開課,開心爸爸就見過這樣的一個媽媽。
從一進教室,她就開始不停地說話了:「寶貝今天好好吃飯了嗎?」「寶寶知道媽媽要過來嗎?」,整個上課過程中,都是老師在上面說,這位媽媽在下面重複著「這首詩,媽媽和寶貝在家裡面也背過哦!」,「這個問題不難,寶貝可以主動舉手回答哦!」,「老師說的寶貝能聽懂嗎?」......
不知道她的寶貝是什麼想法,反正在一邊的開心爸爸幾乎是要瘋掉了,我是來參加公開課,看孩子們在幼兒園日常生活是什麼樣的,而不是專門請假過來看你們母慈子孝的。而且,人家上課就是孩子聽課學知識的過程,旁邊有個媽媽就像是「蒼蠅」一樣不斷說話,孩子還怎麼才能聽得進去呢?
在幼兒園都是這樣,回到家中就更不用說了。實際上,「直升機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看上去像是為了孩子好,為了教育孩子,實際上呢卻是捲入了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剝奪了孩子自我學習自我進步的機會,而且爸爸媽媽的行為更是會給孩子一個「你不行,沒有我你什麼都做不了」的心理暗示。
不得不說,這種教育對孩子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
真正的格局教育則是要求爸爸媽媽們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
其實,家庭教育中的放手,並不是說從此以後不要管孩子了,讓他們放任自流吧。更多的是為了激發孩子的內驅學習力,讓他們學會自己面對問題,學會承擔責任,並且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這樣,20年後,那個長大的孩子,才能成為我們想像中的那個模樣。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愛,最終的結果都是大家在一起,唯獨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
而格局教育中的廣度,則是要求爸爸媽媽們給孩子「優質教育」。
當然,這裡說的優質教育,和我們普遍意義上理解的優質教育並不一樣。並不是說找一個好的幼兒園,找一個好的老師,找一個好的興趣班就行了的。
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硬實力固然重要,其實軟實力也同樣很關鍵。比如美國兒童的早期教育,更關注他們的個性發展(獨立思考)以及綜合能力(獨立自主)的發展;挪威呢,比較推崇孩子的成長與自然的關係,所以他們更偏向於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長學習,讓孩子在早期就有一個好的審美,好的價值觀,以及好的體能;我們的鄰國日本,在兒童的早期教育則是比較關注禮儀感恩等方面。
其實從這裡我們也能夠看出來,對於孩子來說,早期的教育,知識本身的掌握並不算是太過於重要,很多國家都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了孩子最基本的價值觀,以及人文素養的培養上,這些培養看上去沒什麼太大的用處,也不像學了小學的知識,一下子能夠在小夥伴中脫穎而出,實際上呢,卻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人格的健全。
有厚度的格局,指的就是孩子的理想,或者說是夢想。
一說起孩子的夢想來,很多爸爸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不切實際。
確實是這樣,很多時候,孩子們的夢想因為眼界的不足,以及閱歷的缺乏,看上去顯得有點天馬行空,有些不切合實際。但是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不正是需要這樣的不切合實際嗎?
我們當初溝通只能靠人力傳遞信件的時候,誰又能想到現在不管在哪裡,只要有一個手機就完全可以聯繫了呢?當初大型計算只能靠人力不斷累加的時候,誰又能想到一個指甲蓋大小的晶片,能夠完成多少人都完不成的任務呢?當初交通只能靠馬車的時候,誰又能想到現在交通的便利,飛機一出全世界都仿佛連在了一起一樣。
其實,孩子的夢想也正是這樣,看上去有點不切合實際,實際上呢卻是他們在內心深處,為自己未來定下的宏偉志願。
對於爸爸媽媽們來說,面對孩子的夢想,更應該及時給予他們認可和鼓勵,讓孩子在有信心的同時,能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逐夢想上;應該幫助孩子離夢想更近一些。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孩子有興趣的時候,給他們提供一些翔實的資料,以及基礎的建議,既能夠讓孩子體會到夢想逐漸被實現的興奮感,也能夠讓孩子的未來,有更明確的目標;當然,爸爸媽媽還應該正確面對孩子「善變」的夢想,讓他們明白所有的夢想想要實現,都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學習,以及為之奮鬥,才有可能實現。從小就給孩子灌輸成功的硬性要求。
保護孩子的夢想,其實就是在保護孩子的格局。
其實作為爸爸媽媽,並不是說讓孩子吃得飽穿的暖就夠了,更多的是應該考慮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讓他們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的格局》和孩子的格局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