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隨著孩子不斷地發展,身體也就越來越強壯,自我意識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這也就標誌著孩子能動性越來越強。
你先家長發現誰的還是非常喜歡把積木建好然後摧毀,家長很是不理解,孩子這種辛苦建造的積木,自己再親手毀掉什麼意思?這背後究竟代表著什麼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呢?
瑪麗亞·蒙特梭利:手是心智的"抓握器官"。
孩子不會做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三歲之前孩子做表現出的這種特殊情況,並不是孩子自己出於偶然或者是一時的衝動所做出的,這些都是在孩子內在自我引導下做出的正確並且有意義的練習活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孩子思維發展的奇妙旅程吧。
1,重複的「人類傾向」
我們細心觀察孩子的動作,就會發現孩子會經常的做某個特定的動作,這是孩子自我進行的重複練習,孩子通過這種不斷地重複能夠精煉很多動作,這種是人的本能,也是人能夠發展的前提。
孩子還未出生時在媽媽子宮裡面是緊握著雙手,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不會張開自己的雙手,慢慢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意願慢慢的放開雙手,逐漸的學會了掌握張開手指的技巧,正是讓這種意識操控自己的身體的效果,孩子慢慢的會更加靈活的運用自己的雙手。
2,扔」是孩子的動作圖式
孩子能夠運用自己的雙手,就需要不斷的練習,孩子會嘗試用不同的力氣去拿捏不同的物品,就是這種無數次的嘗試,
讓孩子才能夠正確的運用不同的力氣去運用周圍的事物,但孩子有了自己的經驗之後,就不需要再扔東西才能判斷出運動的軌跡,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以及邏輯思維都是在這種不斷的嘗試中學習到的。
3,孩子在學習因果關係
在孩子五到七個月的時候,家長們就會經常為孩子一些湯或者是別的輔食,孩子就會經常的拿勺子然後把勺子扔掉,如果你再給他一個別的東西,他還是這樣。
來來回回好幾次,不斷的把東西扔在地板上,其實這並不是偶然現象,如果你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以及別人的孩子都是如此,孩子能夠在半個小時內扔掉勺子13次。
英國學家根據孩子這種現象的研究發現,孩子這樣做的目的是學習運動規律,他把勺子扔掉,發生了一連串的的關係,這些也是孩子最初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孩子通過這種方式認為自己能夠影響周圍的事物,並且想要積極與周圍事物產生聯繫的一種正常表現形式。
我們要看到孩子扔玩具背後的一些有利孩子發展的因素,並且在能夠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讓孩子,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讓孩子進行學習。
二,扔東西背後孩子動作和思維發展的三個階段
1:搬弄,重複是對於世界的不斷感知
注意:這是指兩歲以下的孩子
搬弄:孩子通過這種方式認為自己能夠影響周圍的事物,這時期的孩子好像都非常喜歡把一個東西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
並且把東西拋起來觀察軌跡,這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還是在不斷的嘗試摸索,讓器官充分感受與物體接觸時的狀態。
重複:孩子們也非常喜歡把一些東西,由自己的方式重新組合,讓東西連接起來,排列起來就像搭積木一樣。
2:搭建,圍合新成初步意識
搭建:大概在孩子三歲的左右,他就會自己搭建一些簡單的物體,比如說用積木搭建出一個小門,根據自己對於橋的理解,搭建出自己滿意的一座橋 。
圍合:當孩子搭建完一座橋,一扇門的時候,孩子就會搭建起自己的小樂園,把他當做自己另一個世界,首先,他們搭建一個圈,就像一個城堡一樣,再把自己搭建好的物品按順序排列其中。
3:模型,再現標誌著邏輯能力的飛速提升
模型:在孩子根據自己的經驗掌握到了建造時平衡重要性之後,孩子建造的東西就會越來越精細化。
再現:慢慢的,孩子會把自己的創造的東西進行命名,建造的東西也會越來越貼合現實,這也符合了孩子內在的邏輯,同時,這也標誌著孩子的邏輯能力進一步的提升。
三,如何爭取引導孩子扔東西
1,孩子在一歲左右不要訓斥孩子
這一階段的孩子家長不應該進行指責,訓斥,這樣反而在孩子內心種下一個壞的種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孩子真的做錯了嗎?
他只是按照自己內心的衝動辦事,他還並沒有產生自己獨立的意識,沒有自己的思想,我們甚至可以利用孩子這些衝動來幫助孩子進行學習。
我們可以事先準備好材質不一,大小不一的小球,讓孩子感受,但是家長要特別注意把玩具中一些易碎物品和危險品進行排除,為孩子的娛樂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孩子在兩歲時候,可以利用扔東西訓練孩子
兩歲時期的孩子就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所以家長的教導孩子的內容,孩子一般也會聽取,這時候你就要告訴孩子什麼東西能扔,什麼東西不能扔。
如果扔了不該扔的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並且你也可以為孩子扔玩具要劃定界線,比如說玩具只能扔在牆角,孩子如果把自己的碗筷隨意亂扔,就告訴孩子,如果你用這些髒的東西吃飯,就會容易生病。
家長也可以在房間內擺上像夜市套圈的活動,讓孩子扔的過程中保證準確性,不僅滿足了孩子扔東西的欲望,還能夠提升孩子對於事情的專注力,以及培養孩子手眼的協調能力。
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並且讓孩子主動為之奮鬥,如果家長嫌擺套圈太浪費場地,家裡放不開。
那麼也可以讓孩子把東西扔進一個木桶內,設置完一個木頭,讓孩子逐漸遠離木桶 ,把玩具扔進木桶,這樣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3,找到孩子亂扔東西背後的需求
孩子兩歲之後,這個階段並不能夠完全的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他們還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活動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印影響,他們只有會根據自己的心情行動,所以孩子的臉像六月的天氣,說變就變,而他們表達情緒的方法往往是亂扔東西,以及不計後果的發洩。
如果說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總是喜歡亂扔家裡的擺設,那麼家長就要注意了,冷靜的思考一下孩子的生活,家長要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情緒爆發是想得到自己的關注?還是沒有被滿足?
家長要在平時的時候教育孩子該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如何正確發洩自己的情緒,比如說在情緒爆發的時候做一下深呼吸,或者是聽聽歌,跑跑步,等自己冷靜下來,再仔細思考,這樣做到底對不對?要告訴孩子,亂扔東西是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的發洩方式,是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還是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家長就要在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給予孩子一些提示,比如告訴孩子,你是在特別生氣嗎?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這樣更容易理解孩子,幫助孩子冷靜下來。
4,讓孩子參加到家庭活動中
有些家長總是認為孩子特別小什麼也不會,還說讓孩子幫助自己的家庭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是不對的,這樣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沒有歸屬感,不要認為孩子小,什麼事都辦不好。
其實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很多,並且在幫助父母的過程中還能學到很多東西,比如,掃地,收拾衣服,甚至洗衣服,買菜這些小事的孩子都可以完成。
還是在完成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對家有了歸屬感 讓他從小就意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部分,並且還是在完成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也會學到很多的東西。
比如說在買菜過程中會認識蔬菜的種類,在收拾衣服,打掃衛生過程中,就能讓孩子學習獨立生活,培養孩子獨立向上的性格。
孩子在完成這些過程中會經常做到與父母交流這樣就能保證女孩子溝通的機會大大增多,也就更好的能打開孩子心結,爭做孩子的朋友。
當孩子與你分享最近的事情,那麼就證明你與孩子的關係是非常好的,我相信在還是完成家庭中力所能及的事情後,孩子的性格一定會大大改善,變的陽光,積極向上,孩子也就不會再亂扔東西。
真正聰明的家長,家長都要學會從現象看到本質,應該從孩子的行為動作中領悟孩子內心中的需求,我們應該從孩子亂扔玩具豬,找到孩子背後隱藏的需求。
比如說孩子可能想要出去走走,或者是心情不好,家長要根據孩子背後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引導,相信在家長細心呵護之下,孩子肯定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