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蒙特梭利:手是心智的「抓握器官」,扔東西有這些發展階段

2020-12-20 碧蘭聊育兒史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隨著孩子不斷地發展,身體也就越來越強壯,自我意識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這也就標誌著孩子能動性越來越強。

你先家長發現誰的還是非常喜歡把積木建好然後摧毀,家長很是不理解,孩子這種辛苦建造的積木,自己再親手毀掉什麼意思?這背後究竟代表著什麼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呢?

瑪麗亞·蒙特梭利:手是心智的"抓握器官"。

孩子不會做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三歲之前孩子做表現出的這種特殊情況,並不是孩子自己出於偶然或者是一時的衝動所做出的,這些都是在孩子內在自我引導下做出的正確並且有意義的練習活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孩子思維發展的奇妙旅程吧。

1,重複的「人類傾向」

我們細心觀察孩子的動作,就會發現孩子會經常的做某個特定的動作,這是孩子自我進行的重複練習,孩子通過這種不斷地重複能夠精煉很多動作,這種是人的本能,也是人能夠發展的前提。

孩子還未出生時在媽媽子宮裡面是緊握著雙手,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不會張開自己的雙手,慢慢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意願慢慢的放開雙手,逐漸的學會了掌握張開手指的技巧,正是讓這種意識操控自己的身體的效果,孩子慢慢的會更加靈活的運用自己的雙手。

2,扔」是孩子的動作圖式

孩子能夠運用自己的雙手,就需要不斷的練習,孩子會嘗試用不同的力氣去拿捏不同的物品,就是這種無數次的嘗試,

讓孩子才能夠正確的運用不同的力氣去運用周圍的事物,但孩子有了自己的經驗之後,就不需要再扔東西才能判斷出運動的軌跡,孩子的創造性思維以及邏輯思維都是在這種不斷的嘗試中學習到的。

3,孩子在學習因果關係

在孩子五到七個月的時候,家長們就會經常為孩子一些湯或者是別的輔食,孩子就會經常的拿勺子然後把勺子扔掉,如果你再給他一個別的東西,他還是這樣。

來來回回好幾次,不斷的把東西扔在地板上,其實這並不是偶然現象,如果你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以及別人的孩子都是如此,孩子能夠在半個小時內扔掉勺子13次。

英國學家根據孩子這種現象的研究發現,孩子這樣做的目的是學習運動規律,他把勺子扔掉,發生了一連串的的關係,這些也是孩子最初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孩子通過這種方式認為自己能夠影響周圍的事物,並且想要積極與周圍事物產生聯繫的一種正常表現形式。

我們要看到孩子扔玩具背後的一些有利孩子發展的因素,並且在能夠不影響其他人的情況下讓孩子,通過這種方式也可以讓孩子進行學習。

二,扔東西背後孩子動作和思維發展的三個階段

1:搬弄,重複是對於世界的不斷感知

注意:這是指兩歲以下的孩子

搬弄:孩子通過這種方式認為自己能夠影響周圍的事物,這時期的孩子好像都非常喜歡把一個東西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

並且把東西拋起來觀察軌跡,這是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還是在不斷的嘗試摸索,讓器官充分感受與物體接觸時的狀態。

重複:孩子們也非常喜歡把一些東西,由自己的方式重新組合,讓東西連接起來,排列起來就像搭積木一樣。

2:搭建,圍合新成初步意識

搭建:大概在孩子三歲的左右,他就會自己搭建一些簡單的物體,比如說用積木搭建出一個小門,根據自己對於橋的理解,搭建出自己滿意的一座橋 。

圍合:當孩子搭建完一座橋,一扇門的時候,孩子就會搭建起自己的小樂園,把他當做自己另一個世界,首先,他們搭建一個圈,就像一個城堡一樣,再把自己搭建好的物品按順序排列其中。

3:模型,再現標誌著邏輯能力的飛速提升

模型:在孩子根據自己的經驗掌握到了建造時平衡重要性之後,孩子建造的東西就會越來越精細化。

再現:慢慢的,孩子會把自己的創造的東西進行命名,建造的東西也會越來越貼合現實,這也符合了孩子內在的邏輯,同時,這也標誌著孩子的邏輯能力進一步的提升。

三,如何爭取引導孩子扔東西

1,孩子在一歲左右不要訓斥孩子

這一階段的孩子家長不應該進行指責,訓斥,這樣反而在孩子內心種下一個壞的種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孩子真的做錯了嗎?

他只是按照自己內心的衝動辦事,他還並沒有產生自己獨立的意識,沒有自己的思想,我們甚至可以利用孩子這些衝動來幫助孩子進行學習。

我們可以事先準備好材質不一,大小不一的小球,讓孩子感受,但是家長要特別注意把玩具中一些易碎物品和危險品進行排除,為孩子的娛樂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孩子在兩歲時候,可以利用扔東西訓練孩子

兩歲時期的孩子就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所以家長的教導孩子的內容,孩子一般也會聽取,這時候你就要告訴孩子什麼東西能扔,什麼東西不能扔。

如果扔了不該扔的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並且你也可以為孩子扔玩具要劃定界線,比如說玩具只能扔在牆角,孩子如果把自己的碗筷隨意亂扔,就告訴孩子,如果你用這些髒的東西吃飯,就會容易生病。

家長也可以在房間內擺上像夜市套圈的活動,讓孩子扔的過程中保證準確性,不僅滿足了孩子扔東西的欲望,還能夠提升孩子對於事情的專注力,以及培養孩子手眼的協調能力。

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並且讓孩子主動為之奮鬥,如果家長嫌擺套圈太浪費場地,家裡放不開。

那麼也可以讓孩子把東西扔進一個木桶內,設置完一個木頭,讓孩子逐漸遠離木桶 ,把玩具扔進木桶,這樣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3,找到孩子亂扔東西背後的需求

孩子兩歲之後,這個階段並不能夠完全的控制自己的情緒,甚至他們還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活動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印影響,他們只有會根據自己的心情行動,所以孩子的臉像六月的天氣,說變就變,而他們表達情緒的方法往往是亂扔東西,以及不計後果的發洩。

如果說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總是喜歡亂扔家裡的擺設,那麼家長就要注意了,冷靜的思考一下孩子的生活,家長要捫心自問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尊重孩子的意願,孩子情緒爆發是想得到自己的關注?還是沒有被滿足?

家長要在平時的時候教育孩子該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如何正確發洩自己的情緒,比如說在情緒爆發的時候做一下深呼吸,或者是聽聽歌,跑跑步,等自己冷靜下來,再仔細思考,這樣做到底對不對?要告訴孩子,亂扔東西是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的發洩方式,是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還是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家長就要在孩子情緒爆發的時候給予孩子一些提示,比如告訴孩子,你是在特別生氣嗎?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情緒,這樣更容易理解孩子,幫助孩子冷靜下來。

4,讓孩子參加到家庭活動中

有些家長總是認為孩子特別小什麼也不會,還說讓孩子幫助自己的家庭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是不對的,這樣就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沒有歸屬感,不要認為孩子小,什麼事都辦不好。

其實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很多,並且在幫助父母的過程中還能學到很多東西,比如,掃地,收拾衣服,甚至洗衣服,買菜這些小事的孩子都可以完成。

還是在完成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對家有了歸屬感 讓他從小就意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部分,並且還是在完成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也會學到很多的東西。

比如說在買菜過程中會認識蔬菜的種類,在收拾衣服,打掃衛生過程中,就能讓孩子學習獨立生活,培養孩子獨立向上的性格。

孩子在完成這些過程中會經常做到與父母交流這樣就能保證女孩子溝通的機會大大增多,也就更好的能打開孩子心結,爭做孩子的朋友。

當孩子與你分享最近的事情,那麼就證明你與孩子的關係是非常好的,我相信在還是完成家庭中力所能及的事情後,孩子的性格一定會大大改善,變的陽光,積極向上,孩子也就不會再亂扔東西。

真正聰明的家長,家長都要學會從現象看到本質,應該從孩子的行為動作中領悟孩子內心中的需求,我們應該從孩子亂扔玩具豬,找到孩子背後隱藏的需求。

比如說孩子可能想要出去走走,或者是心情不好,家長要根據孩子背後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引導,相信在家長細心呵護之下,孩子肯定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瑪麗亞·蒙特梭利:手是心智的"抓握器官",扔東西有這些發展階段
    ·蒙特梭利:手是心智的&34;。孩子不會做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三歲之前孩子做表現出的這種特殊情況,並不是孩子自己出於偶然或者是一時的衝動所做出的,這些都是在孩子內在自我引導下做出的正確並且有意義的練習活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孩子思維發展的奇妙旅程吧。
  • 孩子扔東西搞破壞?了解動作思維發展三大階段,教他這樣扔和玩
    瑪麗亞·蒙特梭利:手是心智的&34;。(prehensile organ of the mind)隨著孩子雙手和動作的發展,他們的能動性越來越強。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喜歡扔東西,將積木重複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心裡頭百思不得其解。是由著讓孩子「破壞」?
  • 孩子為什麼愛扔東西?扔東西的背後是搗蛋還是智力的發展
    這階段的孩子開始通過某個偶然的機會無意中理解了這個概念。他發現將某個東西在桌面上敲打,或者丟到地板上可以引發身邊觀眾的一連串反應。包括有趣的表情、哀叫呻吟和其他導致物體重新出現或消失的反應。 他們會開始故意扔東西,就是為了讓你把東西撿起來。這其實也是孩子學習因果關係以及表達自身影響周圍環境能力的重要方式。「看,我一扔,東西就掉下去了;我手一推,球就會滾動!我真能幹!」
  • 循著蒙特梭利指引的方向,築新「兒童之家」
    邁入幼兒園的第一天,迎接孩子們的是親切的老師,可愛的同伴,有愛的環境。然而,百年之前,幼兒教育環境是相當壓抑的。教師粗聲粗氣地說話,幾乎沒有笑容,校舍、校風死氣沉沉,令人沮喪。而今天,幼兒園裡充滿了歡聲笑語,這裡是瑪麗亞·蒙特梭利心中真正的「兒童之家」。
  • 孩子喜歡扔東西就是搞破壞?精細動作發展的好處,爸媽別忽視
    其實,扔東西用的是手,屬於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跟爬行、走路、跑跳一樣,都是孩子發育過程的必須經歷,好處不比這些大動作少。一般來說,孩子的手越靈活,他們的心理發展越好,獨立性和社會交往能力越好,探索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本領越大。剛開始,孩子喜歡觀察手、吃拳頭、吃手指,大一些,開始抓握東西。
  • 專家釋疑:關於蒙特梭利吸收性心智的那些事兒
    ——瑪利亞 蒙特梭利 《有吸收力的心靈》吸收性心智是蒙特梭利教育理論中0-6歲兒童階段最重要的概念,即該階段兒童能夠吸收環境中的一切,也被稱為「照相機「或者」海綿「特質。A:這個階段的確是一個過渡時期,但吸收性心智一般仍然是佔據最主要位置的,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孩子具有一些推理性心智的特徵。所以推理性心智不是一夜之間就出現了,不是在六歲生日那一天就出現了。一般從吸收性心智到推理性心智是有一定的過渡時期的,因人、因環境而異,沒有人知道這個過渡期有多長。
  • 蒙特梭利教育|自立性發展的大事小情
    因為她各方面的發展都達到了一個裡程碑,所以我讓她進到3-6班。這也是蒙特梭利的分齡科學化的地方,我們按照發展裡程碑的階段分齡,並不會機械地按照生理年齡分班。你們可以看到圖片中的小女孩正非常專注地一個人工作。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她靠自己的力量有所成就,這就是我講的「自立」的第一個意思。
  • 蒙特梭利教學法
    蒙特梭利教師是以觀察與幫助者的身份出現,觀察兒童生命成長的需要及其敏感期的表現,然後提供相關的材料和活動,使兒童儘量按照其自然發展的內在規律成長。同時教師也是作為兒童環境的一部分存在,即精神、情感部分的存在。因此,作為蒙氏教師必須具備愛心,始終要能以參加活動的兒童為中心,給他們活動的自由、機會、幫助和指導。蒙特梭利教學法的核心是感覺訓練。
  • 寶寶為啥喜歡反覆扔東西?當娃出現這一行為時,父母做法很重要
    其實,扔東西用的是手,屬於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跟爬行、走路、跑跳一樣,都是孩子發育過程的必須經歷,好處不比這些大動作少。一般來說,孩子的手越靈活,他們的心理發展越好,獨立性和社會交往能力越好,探索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本領越大。剛開始,孩子喜歡觀察手、吃拳頭、吃手指,大一些,開始抓握東西。
  • 寶寶喜歡重複扔東西,扔完了還對你笑,家長是制止還是繼續撿呢
    1、寶寶扔東西,是自我感知能力和自我意識的萌生,寶寶自發遊戲,符合寶寶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大人眼裡,扔東西是很簡單的一個動作,但是對於幾個月大的寶寶卻是很複雜的一個過程,因為扔東西需要寶寶的手眼協調,可以鍛鍊手部肌肉,還有大腦的控制,寶寶的抓握能力,投擲能力,視覺和聽覺能力都得到了鍛鍊。
  • 園長們有福了,義大利蒙特梭利教育幼教遊學活動開始啦!
    作為幼兒園園長們除了管理幼兒園的一切事務之外,也應該「走出去」參觀一下國外的幼兒教育機構是一種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將好的教育理念移植到自己所在的幼兒園來,更加利於孩子的教育成長蒙特梭利教育簡稱蒙氏教育,由義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瑪麗亞·蒙特梭利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 蒙特梭利教具大百科
    ,是由20世紀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瑪麗亞·蒙特梭利依據其教育思想所發明設計。在我國,因為翻譯的不同,導致蒙特梭利教具還有其它名稱,如:蒙臺梭利教具、蒙特梭瑞教具;也有人簡稱它為蒙氏教具。
  • 國際體系選擇:蒙特梭利、IB、A-Level比較之蒙特梭利篇
    什麼是蒙特梭利(Montessori)教育?蒙特梭利體系的特質蒙特梭利(Montessori,也有翻譯為「蒙臺梭利」)教育是由義大利心理學家兼教育學家瑪麗亞·蒙特梭利發展起來的教育方法。據統計,全球有2萬多所的蒙特梭利學校實行該教育方法,服務於從出生至18歲的孩子。蒙氏教育法的特色在於強調獨立、有限度的自由,和對孩子天然的心理、生理及社會性發展的尊重。
  • 1歲的寶寶喜歡胡亂扔東西,真相原來是這樣
    有人說:「手的動作代表著孩子的智慧。」的確是這樣,因為大腦中有很多專門處理手指、手背、手心、腕關節的感覺和運動信息的細胞,大腦中用來處理來自手的感覺信息和指揮手的動作的細胞佔的比例最大。手的動作越精巧、越複雜,就越能在大腦皮層建立更多的精神聯繫,從而使大腦變得更靈活、更聰明。
  • 蒙特梭利是什麼|要不要給孩子選一個蒙特梭利幼兒園?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知道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果能給孩子選擇一個好的幼兒園環境,無疑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是有莫大的好處的。那麼給孩子選一個怎麼樣的幼兒園才是最適合孩子的呢?筆者的孩子是從2歲半開始上的蒙特梭利幼兒園,現在馬上3歲半了。因此身邊有很多朋友問我,蒙特梭利是什麼,蒙特梭利理念的幼兒園怎麼樣,值得上嗎?
  • 往事並不如煙——1870年8月31日,義大利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誕生
    一起來關注歷史上的今天有哪些精選大事 。1870年8月31日,義大利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誕生1870 年 8 月31日瑪利亞·蒙臺梭利出生在義大利安科納地區的基亞拉瓦萊小鎮。瑪麗亞·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先進國家的教育水平和社會發展。
  • 「自然樹兒童之家託育園」蒙特梭利教育方法育兒有什麼特點?
    講到蒙特梭利,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那有沒有知道蒙特梭利方法育兒有什麼特點嗎?0到6歲,也是孩子心智發展的重要時期,蒙特梭利通過對孩子自發行為的觀察,他發現0到6歲的孩子有吸收性心智,他們的心智像海綿吸水一樣,可以毫不費力的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大量的信息,他的心是純的,眼睛是亮的,對周圍的人事物的驚奇,好奇,欣賞和喜愛。
  • 寶寶的手指藏有「發育密碼」,抓握越早越聰明,值得重視
    其實寶寶每個大動作的完成都預示著大腦發育的新階段。與其被各種早教手段迷惑雙眼,不如先幫助寶寶更好地完成大動作與精細動作的發育。今天要給家長們揭秘的是寶寶手指上的「發育密碼」,越早抓握越聰明。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手部的功能也不是完全的相同,父母要將這些規律牢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