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士論文繁瑣冗長創新不足遭詬病

2020-12-13 東方網

  高校裡流傳著這樣一則笑話:對於「怎麼做紅燒肉」這個問題,本科生的回答是「把豬肉放進鍋裡炒熟即可」;碩士生會把這道菜的主料、配料及製作流程都詳細地列出來;而博士生的答案則是厚厚的一本書,書的第一章赫然寫著:如何養豬。

  這一黑色幽默間接諷刺了當前我國某些博士學位論文的繁瑣冗長和言之無物。

  博士論文是體現博士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標誌。翻閱近年來一些博士生的學位論文,大部分都是厚厚的一兩百頁甚至更多,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文科院系,在理工科也十分普遍。

  國防科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高伯龍在一封「致全國高等學校及教授、博士研究生的公開信」中,對此提出質疑:「閱讀一些博士學位論文,感到頁數越來越多,從10年前的一般不超過100頁向200頁邁進。這是不是向國際一流進軍的標誌之一呢?我感到迷惑。」

  越碼越厚的「磚」

  是否有創新是能力問題,寫的夠不夠是態度問題

  周魏華對去年完成的博士畢業論文的厚度依然記憶清晰。

  自論文開題之日起,這個中山大學高分子化學系的學生就每天泡在實驗室裡做實驗、整理數據,花費時間精力無數,最後交稿時,沉甸甸的200多頁甚至超過了很多學術專著的字數。

  導師雖然沒有強行規定,但周魏華和周圍的大部分同學都覺得學位論文「應該越厚越好」,他下意識地認為,論文的厚度代表著自己準備充分與否,甚至關係到個人「治學的態度」。

  多年擔任博士論文的評審,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別敦榮教授也明顯感覺到,博士畢業論文的厚度有增加的趨勢,「現在一般的都在十六七萬字,個別的甚至在25萬字以上。一篇博士學位論文就是一本厚厚的專著。」

  記者選擇了相對靜態的文藝美學專業進行統計,2001~2010年,國家圖書館收藏的該專業博士學位論文,共計44本,論文字數已由最初的平均每篇13萬餘字增加到22.8萬字,其中2010年度最厚的一本達到44.9萬字。

  根據專業性質的不同,各高校、院系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不盡相同。對於論文字數的一般標準是,文科專業不少於10萬字,理科專業3萬字左右,工科專業則不能少於5萬字。

  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教授嚴正指導過8屆博士學位論文。他認為,博士學位論文不應該對頁數和字數限制得太死,但是每年一到博士畢業生交學位論文初稿的時間,對於「特別薄的論文」他都會「提高警惕」,看看是不是存在「花的工夫不多,無內容可寫」等問題,「論文太薄總讓人感覺水平不夠、準備不足」。

  學校對論文字數有所要求,導師對較薄的論文心存疑慮,學生對其厚度自不敢怠慢。

  北京科技大學畢業的吳庸(化名)博士說,為了達到學位論文的字數標準,不少人夜以繼日地查閱資料,不間斷地做實驗,再大量引用參考文獻,千方百計地使他們的論文「看起來內容豐富,言之有物」。

  吳博士當年接受過的「真理」就是,「是否有創新是能力問題,寫的夠不夠是態度問題。」

  清華大學金融系博士生胡曉寧剛剛參加完近日舉行的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會,雖然導師規定其論文中引用的中英文參考文獻有30篇即可,但據她估計,最後出現在論文中的肯定會遠遠超過這個數目,這也就意味著「寫出來的論文肯定薄不了」。

  厚度決定質量?

  頭重腳輕的博士畢業論文最讓人反感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堅在科學網博客中介紹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許多學生喜歡把論文的緒論(第一章)寫得很長,洋洋灑灑三四十頁。讀者看了半天,還不知道作者想要幹什麼。

  而讓他感到遺憾的是,「恰恰到了最關鍵的地方『本工作的目的與研究內容』這一部分寫得很不靠譜兒,或者是寫不到點子上。」

  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在讀博士生馮登參加過多次師兄師姐的博士論文答辯,對一些「核心內容不多,很多文字沒有意義,堆砌製作的論文」深為反感,「很多人的博士學位論文『頭重腳輕』,前面引用了很多國內外文獻,可後面自己所做的工作卻不多。」

  「論文的厚度並不能決定其質量。」中山大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導師明確表示,純屬為了達到要求而湊字數,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大量引用參考文獻,論文離自己的中心論題反而會越來越遠。

  高伯龍院士翻閱一些大師的名著,更是驚訝地發現:文章一般不長,參考文獻很少,比如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質能關係式的德文文章共3頁,1篇參考文獻;沃森·克裡克提出DNA雙螺旋結構的英文文章約1頁,「這兩篇文章,被公認為是劃時代的著作。」

  「全國高等學校都要向國際一流進軍。是否應該向他們學習呢?我們的博士學位論文能否壓縮到50頁左右呢?」高伯龍提出疑問。

  別敦榮教授則不贊同簡單地用期刊論文或學術界一些經典論文的篇幅來要求博士學位論文。

  「博士學位論文要有一定的厚度,這是博士學位論文的性質所決定的。」 別敦榮教授認為,博士學位論文不應當只是學術觀點的闡述,還有其他要求,比如,關於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的論證、關於相關科學文獻的綜述、對研究過程的介紹等,「這都是學位論文所特有的,要完成這些工作任務,就需要有一定的篇幅。」

  但他同樣認為,針對不同學科特點,博士畢業論文的厚度依然需要一個大致的量化標準。

  在博士學位論文的篇幅越來越長的同時,博士生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正廣受詬病。

  多個部委聯合組織的一份針對中國博士生質量的大規模調查顯示,博士生導師認為博士生創新能力「較高」、「一般」和「較低」的比例分別為29.7%、62.7%和7.6%。有專家指出,原始創新不足是我國博士論文與世界一流大學博士論文的最大差距。

  高校開始發出積極信號

  論文要求逐漸由「字數」向「創新點」傾斜

  畢業於武漢大學信息安全專業的王后珍博士還記得當年交學位論文初稿時的情景,與周圍的同學相比,自己的論文顯得有些「寒磣」:很多同學的博士畢業論文大多厚如磚頭,自己只有70餘頁的論文在裝訂時卻連側面上的標題都印不上去。

  與同學交流後才知道,很多同學認為「只有寫厚了,才會覺得踏實」,班裡最厚的一本論文甚至達到200多頁。

  出人意料的是,論文答辯結束時,王后珍薄薄的論文因為思路清晰、有創新點在眾「磚塊」中脫穎而出,「意外地」獲得了為數不多的「優秀」。

  高校裡已經開始發出積極的信號。

  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博士生馮登雖然離畢業還有兩年,但導師已經要求他開始考慮自己的博士學位論文了,「從論文大綱到最終定稿都要有明確的規劃」。

  面對學位論文的要求,馮登壓力很大,但這份壓力並非來自字數,而是論文核心內容的創新點——導師明確提出:「論文一定要有創新點,有自己的想法,在科研上有所突破才是最重要的。」

  吳庸博士還記得一個當年在校時同學間私下總結的「潛規則」:畢業論文首先就是要把字數湊夠了,評審專家們肯定都得互相給面子,但表面看上去還要說得過去,「再說,一些飛來飛去的『老闆』也不一定有時間認真去讀內容。」

  而現在,他留心觀察發現對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要求正不斷提高,高校對論文的字數要求有所寬鬆,漸漸把重心落實到博士生在讀期間具體的研究內容和其所做的實際工作上來了。

  吳庸說,盲評(學位論文評審的一種制度)的比例加大了,突襲式的抽查更是讓人心驚肉跳,各方對畢業論文創新的追求自然也多起來。

  華中科技大學的馬洪教授說,自己在評閱博士學位論文時,判斷的主要標準一般是「看其研究工作有沒有價值,論文本身所研究的核心內容是不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博士生本身做了多少工作」,而非依據論文的厚薄下定論。

  每年博士生交學位論文初稿時,他常常對還在讀的博士們明確態度:「希望論文能夠精簡一些以減輕博導們的審閱壓力。」

  武大數學系黃崇超教授介紹,在國外,本專業的論文經常要請其他專業的人士來做評價,看看非本專業人士對論文內容能不能做到有大致的了解,以驗證論文的可讀性,「所以說,論文頁數的多少不應該成為博士學位論文的評價標準,論文的厚薄也說明不了什麼。」

  他表示,自己欣賞的還是那種「自己做的東西,論文中有足夠創新點」的論文。

相關焦點

  • 21所985高校大幅削減在職博士錄取人數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近十年來,已有十多所高校先後開始限制在職博士招錄數量。而幾乎所有鼓勵培養在職博士的官方政策,也都止步於20世紀。  究竟從什麼時候起,在職博士與兼職博導變成了遭人詬病的角色?而簡單地將博士教育改革的板子打在「在職博士」與「兼職博導」的頭上,真的就合適?
  • 博士畢業必發「C刊」論文遭質疑 發不出來怎麼辦?
    博士畢業必發「C刊」論文遭質疑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滋生潛規則  今日關注  「現在不僅是拼爹拼媽,還要拼導師、拼學校。發兩篇C刊論文(的要求)都快把博士生和導師逼瘋了。」  在很多大學,博士生特別是文科博士生拿到學位的前提條件,是發表至少兩篇C刊論文。  「所謂的C刊總共只有750種左右,加上所謂的擴展版與集刊,也不過1000種。」鄒建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果每種刊物都是雙月刊,每期刊發25篇文章,一年下來也只能發表15萬篇論文。除了博士研究生,各高校對於副高以上職稱也都有論文發表要求。
  • 文科博士論文的基本要素
    一、一定的學術創新 創新是博士論文的靈魂,一般來說創新點也是博士論文的主旨和核心,只有創新才能體現出論文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所在。一篇好的博士論文,首先體現在一定的學術創新上。所以博士生要思維活躍,善於獨立思考,敢於提出質疑,才能迸發出新的思想火花和智慧之光,在學術上有所創新。
  • 博士畢業必發「C刊」論文遭質疑
    發兩篇C刊論文(的要求)都快把博士生和導師逼瘋了。」前段時間,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範軍在公開場合建議,取消博士生畢業必須發表兩篇C刊論文的硬性要求。這番話惹得爭議四起。有人覺得說到心坎上,也有人直言,如果發不出論文,還讀什麼博士?實際上,對很多文科博士來說,C刊確實成了畢業的一道檻。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容量實在有限。
  • 誰在吞噬我們的學位論文 碩博士論文遭侵權調查
    本報記者 何春中攝1名……劉美麗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大學老師。2006年6月,劉美麗在中國農業大學完成了她的博士學位論文。論文共12.5萬字,列印後,再裝訂起來,就是厚厚的一本。她「嘔心瀝血」的博士論文竟出現在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萬方公司)開發的《中國學文論文全文資料庫》裡,而在國家圖書館和許多學校的內部區域網上,該資料庫都能方便地在線瀏覽或下載。劉美麗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她的博士論文承擔了國家「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一些項目,國家對課題組也投入了很多錢。
  • 暨南大學博士熊科偉抄襲北語教師粟花論文被查
    現任院長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社長範以錦,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有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專任教師60多人,為海內外培養6000多名優秀畢業生,不少都是各級黨政部門重要負責人、新聞媒體負責人、著名企業家。熊科偉本科、碩士、博士都在暨南大學就讀,網絡有其國家獎學金痕跡,多次去外地高校學術交流,提交論文【慄花指控好多是涉嫌抄襲的論文】在頂尖高校同齡學子中競爭力大。
  • 博士學位論文創新的十個切入點
    撰寫博士學位論文是培養博士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博士學位論文的創新水平則是評價其質量的主要標準。「創新」,就是對某一領域的「知識發展作出了原創性的貢獻」,「可以是發現了重要的新信息,也可以是完成了一種新的綜合,發展了新理論或新方法,或者把已有方法用於新的研究材料之中」。
  • 臺日結婚手續繁瑣冗長 歐陽靖:愉悅情緒已經疲乏
    昨(17日)她透露在日本辦結婚手續其實繁瑣又冗長,很多文件還無法跨區申辦,等到備齊資料,兩人到澀谷區役所時「愉悅心情已經疲乏」。
  • 如何書寫一篇獨具創新性的博士論文?
    因為,毫不誇張的說,寫作博士論文可謂是整個攻讀博士期間最重要、壓力最大、最困難的一件事情,要想寫好一篇博士論文,不了解其包含的專業性其中又以創新性最為重要,可以說是博士論文的靈魂所在。那何為創新性?創新就是指前人沒有做過的、沒有研究過,或者有研究過但沒有深入研究需要豐富和發展的東西。論文寫作的創新性主要表現在:1、從觀點、題目到材料直至論證方法全是新的。2、以新的材料論證舊的課題,從而提出新的或部分新的觀點、新的看法。
  • 博士群像:論文難寫、工作難找與廉價勞動力
    「我其實是個『報銷學』博士」 在北京一所985高校攻讀公共管理學博士學位的戚清源對《青年參考》報表示。戚清源是他家鄉的高考「榜眼」,本科期間就已經在C刊(即人文社科期刊中的南大核心期刊)獨立發表論文,一路順利地保碩、保博,導師也是國內該領域的執牛耳者,在旁人眼中,他可謂「學霸無雙」。
  • 涉嫌侵權學位論文萬方數據再遭五博士起訴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侵權最新資訊 > 正文 涉嫌侵權學位論文萬方數據再遭五博士起訴
  • 中國博士生數量膨脹質量遭詬病 讀博被指是賭博
    (CFP/圖)  1999年以來,中國博士生規模迅速膨脹3倍,僅2008一年就頒發了43759個博士學位,數量與美國相當,而質量卻遭到了越來越多詬病。  一位博導招了足足50個博士,有學生從沒和導師見過面,「教授們開了公司瘋狂賺錢,車一個比一個好,房子一個比一個多」。
  • 這所大學對博士論文「動真格」,抽查率50%,教育部點名肯定!
    可能多數大學生,都會不約而同地認為,寫論文是最困難的一件事兒。甚至,有很多大學生會認為,寫畢業論文的難度,超過了各種期末考試的難度。實際上,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卡在畢業論文上,論文沒有過關,甚至無法按時畢業。類似的案例,對於大學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來說,情形就更多了。與此同時,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不高的問題,又經常被社會所詬病。
  • 博士論文該寫多少頁
    前些日子,有位「90 後」博士生碰到我問:「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初稿寫得差不多了,按單位要求的固定格式排完版,有 100 多頁,是不是太少了?」我回應道:「把文獻綜述與參考文獻部分擴展一下,可以增加幾十頁;如果採用較大號字體、較大的行間距,還可以再增加頁碼。
  • 記者調查:千餘碩博士學位論文遭侵權事件揭秘
    核心調查  誰在吞噬我們嘔心瀝血的學位論文  ——千餘碩博士學位論文遭侵權事件調查  1名……  劉美麗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大學老師。  2008年10月,另一批482名碩博士與萬方公司論文侵權糾紛,一審在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落槌。364名碩博士獲判法院支持,他們獲得的賠償金額為2300~5100元不等。另118名碩博士因將論文的相關權利授權給畢業院校而被判駁回。  記者注意到,在這批獲賠的364名碩博士中,獲賠最高金額5100元的為44歲的黃某,他目前是北京一所高校的教師。
  • 山大因博士論文問題被教育部約談,網友為該不該廢除論文吵成一團
    近日,山東大學接到教育部對2018年博士學位論文抽檢結果的反饋,發現山大2016年9月1日-2017年6月30日被授予博士學位的人員論文82篇中,有4篇被認定為「問題論文」。這是山東大學連續兩年在教育部的抽檢中被查出問題,而且篇數有所增加。
  • 21高校大幅削減在職博士錄取人數 官員讀博更難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發現,近十年來,已有十多所高校先後開始限制在職博士招錄數量。而幾乎所有鼓勵培養在職博士的官方政策,也都止步於20世紀。究竟從什麼時候起,在職博士與兼職博導變成了遭人詬病的角色?而簡單地將博士教育改革的板子打在「在職博士」與「兼職博導」的頭上,真的就合適?
  • 臺灣高校招生改革爭議再起 學養不足飽受詬病
    據臺灣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介紹,臺灣高校自1994年開始舉辦推甄入學,起初推甄比例只佔25%,經過20多年的演變加上少子化的壓力,這一比例已高達50%—60%以上。各大學無不卯足全力爭搶學生,先搶先贏,造成高三教學的混亂。  由於高三學習經歷不完整,學生的高中知識素養與大學課程不銜接成了許多高校詬病的地方。
  • 中山大學2020年博士學位論文將抽查50%、碩士20%!其他高校也會嗎?
    啟動博士研究生「優生優培」資助計劃,以優秀應屆本科生為主要選拔培養對象,以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導師為主要培養師資,以長學制貫通式培養為主要培養形式,支持研究生開展高水平創新性研究,為培養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堅持質量至上,完善培養保障體系。
  • 科學網—博士論文該寫多少頁
    前些日子,有位「90後」博士生碰到我問:「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初稿寫得差不多了,按單位要求的固定格式排完版,有100多頁,是不是太少了?」 我回應道:「把文獻綜述與參考文獻部分擴展一下,可以增加幾十頁;如果採用較大號字體、較大的行間距,還可以再增加頁碼。你若覺得這樣做不好,還可以在數值模擬章節,多貼些不同工況下的應力雲圖、位移矢量圖、塑性破壞區分布圖等,這樣可輕而易舉擴展到250多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