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在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因藥物過量而去世的第八年,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以這位二十世紀最神秘的天才藝術家為題,拍攝了傳記電影《巴斯奎特》。影片開頭,少年巴斯奎特戴著亮閃閃的王冠去看畢卡索的《格爾尼卡》(1937),這個場景為整部影片設定了敘述基調:一個心懷偉大夢想的圈外人自學成才,藉助市場繁榮的東風成為了藝術界閃亮的明星,卻又被其吞沒。影片裡還出現了許多影響了巴斯奎特創作生涯的重要人物,例如大衛鮑伊(David Bowie)扮演的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派克波西扮演的瑪麗布恩(Mary Boone)等。其中施納貝爾用一句總結了巴斯奎特的一生:他因藝術而成名,因成名而聲名大噪,因聲名大噪而成眾矢之的。
▲ 朱利安施納貝爾電影《BASQUIAT》封面,傑弗裡·懷特(Jeffrey Wright)在其中飾演了巴斯奎特,大衛·鮑伊則扮演了巴斯奎特亦師亦友的安迪·沃霍爾
不過,恐怕施納貝爾也不會想到,進入21世紀後,巴斯奎特熱度越來越高。印有他塗鴉的T恤在紐約成為搶手貨,經紀商和收藏家們,也對他表現出像當年他們對安迪沃霍爾那樣的興趣。這幾年,從紐約到倫敦,從博物館、大拍賣公司到頂級畫廊,都加入到製造又一個藝術市場超級明星的工程中。
▲藝術家讓-米歇爾巴斯奎特
在Artprice最新發布的《2017年當代藝術市場報告》中,巴斯奎特不出意外地名列藝術家總成交額榜首,總額3.14億美元(折合20.8億元人民幣)。而比之更加震撼的,則是在今年5月的紐約蘇富比春拍中,日本藏家前澤友作以1.105億美元(折合7.6億元人民幣)的價格購下巴斯奎特1982年作品《無題》,一舉將巴斯奎特推入了藝術界的「九位數俱樂部」(這個名單上的藝術家現有八位:達·文西、畢卡索、莫迪裡阿尼、培根、賈科梅蒂、蒙克、沃霍爾和巴斯奎特),他也超過安迪沃霍爾成為拍賣單價最高的美國藝術家。而該價格比一年前同樣由前澤友作製造的5730萬美元的巴斯奎特紀錄,翻了一倍!
▲2017年5月紐約蘇富比春拍,《無題》拍賣現場
這位目前全球身價最高的當代藝術家是一個時代創作活力的象徵。他來往的人物,他對80年代躁動不安、金錢至上的紐約的全身心支持,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以及在其生前身後所如影隨形的爭議,共同鞏固了其作品的堅實地位。27歲死於藥物過量的巴斯奎特在短短10年的創作生涯裡,留下了約800幅畫作和1500張素描,是當下所有大型收藏家和博物館競相追逐的對象。
明星還是藝術家?
巴斯奎特的「天才」——雖然有些陳詞濫調——來自於他異於常人的好奇心、感受力和高產。巴斯奎特1960年出生在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海地人,母親是波多黎各人。他六歲時已經是布魯克林博物館的小會員,足見其敏銳的藝術觸覺與良好家教密不可分。雖然中途輟學,轉向街頭創作,但他從未與布朗克斯區的塗鴉藝術家為伍,而是活躍於經濟境況較好的白人為主的SOHO區,獲得了新貴們的關注,因為他們是在以塗鴉藝術為主要藝術形式的1970年代紐約城裡成長起來的。
儘管巴斯奎特不願將他的創作與黑人身份聯繫在一起,但實質上後者賦予了巴斯奎特更豐富的藝術語言:對人類起源、神話的探索,存在主義式的宣言,對資本主義以及經濟社會的清晰審視等等。他深色皮膚的生理特徵不可能被完全抹去,其作品中也表現出大量對種族主義以及隨之產生的社會經濟不公平等課題的深刻思考。作品中頻繁出現的光環是畫家對宗教以及文藝復興等主題的暗指,對爵士樂手、運動員的痴迷也成為他的素材和靈感來源,他畫中人物的黑色皮膚,也正是他在為心中的英雄形象加冕。
▲1985年,巴斯奎特以赤腳的塗鴉藝術家形象登上了《紐約時代周刊》封面,一舉成名
1985年,在去世前三年,25歲的巴斯奎特到達了名利的巔峰,他登上《紐約時代周刊》,成為首位黑人藝術家封面人物。不過,那時人們對他的興趣主要來自安迪沃霍爾對他的興趣,此外還有歌壇巨星麥當娜和他之間的親密關係。1979年,安迪沃霍爾在紐約SOHO區某家餐廳買到一張巴斯奎特手繪的明信片後,他便把這個塗鴉少年看作可供塑造的天才,最終助他在23歲那年登上了名聲之巔。
不過諷刺的是,巴斯奎特成為封面的當期頭版文章《新藝術、新錢:美國藝術家的市場化》(NewArt, New Money)卻毫不留情地指出兩人的「互惠互利」:沃霍爾傳授藝術市場經驗,而思維活躍的巴斯奎特為其提供新靈感。更有評論指責巴斯奎特的畫作中有太過濃厚的沃霍爾痕跡。但視沃霍爾為心中英雄的巴斯奎特從他的偶像身上得到最多的,大概是一種將流行文化以及不同藝術形式隨意運用、自由結合的能力。因此當1980年代早期表現主義繪畫重新回到人們視野,巴斯奎特順應時勢,成為了這場運動中耀眼的明星。
▲安迪·沃霍爾與巴斯奎特,1985年,攝影/圖片來源:Michael Halsband
令人驚訝的是,這篇將近三十年前的文章如今看來仍不過時。文章結尾提到藝術家在拍賣中的驕人戰果如今再次重演,一系列紀錄的接連出現顯示了國際收藏市場對於當代藝術大師空前旺盛的需求。
緩慢的研究與狂飆的市場
雖然巴斯奎特在生前曾贏得過藝術市場的偏愛,但他在學術研究領域卻是持續碰壁。對於1980年代紐約的博物館而言,極簡主義正在大行其道,巴斯奎特濃烈的塗鴉繪畫風格一來打破了博物館策展人對於繪畫的傳統定義,甚至讓保守的策展人感到「不適」,二來看似缺乏藝術史的引述使研究學者產生了意見分歧和懷疑。
巴斯奎特的作品尤其在非精英或缺乏藝術史背景的觀眾群中獲得了肯定——這正是巴斯奎特試圖打破的藝術界邊界之一,卻也為他進入藝術機構的收藏體系設置了隱形的障礙。即便在巴斯奎特去世將近30年後的今天,仍有許多美國重要美術館仍尚未收藏巴斯奎特的繪畫作品,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巴斯奎特《與死亡共乘》(Riding With Death),1988年
不過另一方面的事實是,在巴斯奎特1988年猝死之前,他的新作已經受到主流藝術界的苛責,且銷路閉塞。和大多數不被理解的天才一樣,巴斯奎特影響力和作品身價在其去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未能發酵。
巴斯奎特市場發展的第一個戲劇性的高峰發生在2007年,這正是藝術市場繁榮的時期,巴斯奎特的作品在當年全球拍賣額首次超過1億美元。當時佳士得副主席,如今Lévy Gorvy畫廊合伙人Brett Gorvy將巴斯奎特的市場引述為「兩個層次的誘惑——令人垂涎的罕見天賦,以及1981-1982年這樣最好的時期」。
▲巴斯奎特《諷刺的黑人警察》丙烯、油畫、蠟筆 122×183cm 1981
雖然10年創作生涯不長,但口味挑剔的收藏家們對巴斯奎特黃金時期(1981-82)作品的熱衷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通過查詢巴斯奎特2000-2017歷年拍賣的年度最高價格和歷史成交Top10可以清晰地發現,所有上榜的作品全部創作於這兩年。
而1981-1982年,也是巴斯奎特在參加了被譽為「1980年代第一個勁爆藝術展」的「時代廣場展覽 」(Times Square Show),與畫廊開始合作,逐漸嶄露頭角的成長期。1981年,著名藝評人雷內裡卡德(Rene Ricard)特意為《藝術論壇》(Artforum)撰文介紹巴斯奎特這個「光彩奪目的孩子」(The Radient Child)。還有評論稱他為「黑人畢卡索」,不過對於「黑人畢卡索」的稱謂,巴斯奎特曾經說:「你喜歡被稱作黑人畢卡索?我可沒有。這聽上去是一句讚美的話,但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種貶低。」
▲1980年,巴斯奎特在「時代廣場展覽 」上
在這兩年裡,巴斯奎特的繪畫在形式上色彩鮮豔濃烈、筆觸跳脫,常常帶有標誌性的皇冠或是版權符號,而內容上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對其他藝術家直接或間接的參考與引用,例如達文西、梵谷、畢卡索、塞託姆布雷(Cy Twombly)、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等人都是他引述的對象。此外,巴斯奎特這一時期作品中的另一重要主題是對於非裔美國人在身份認同、社會地位以及生存狀況等方面的探討。
誰推動了巴斯奎特的價格飛漲?
隨著歐美藝術品市場的重心,在2012年後逐漸從印象派及現代藝術轉向優秀作品供給更充足的戰後及當代藝術,巴斯奎特的市場爆發期也真正到來。從Artprice提供的巴斯奎特作品價格指數的變化可以清晰地發現,2012年以後,巴斯奎特的作品價格指數爬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並且逐年穩定遞增。
▲ 巴斯奎特價格指數變化,以2000年100美元為基數,至2017年4月已經達到1098美元。圖片來源:Artprice
▲巴斯奎特2007-2017年度最高拍賣成交價變化圖,數據來源:Artprice
比價格指數的穩步成長更為直觀的,則是年度最高價格的變化。從2012年至今連續4度刷新最高價格紀錄的變化中,可以發現全球藏家對巴斯奎特頂尖作品的競爭已至白熱化。其中日本藏家前澤友作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以1.15億美元拍下《無題》後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前澤友作解釋說:「我只是聽從我的直覺。我覺得好,就會買。」而這件作品將被前沢友作藏入他正在積極籌備自己的千葉博物館中。
▲日本藏家前澤友作與他以1.105億美元競得的《無題》
巴斯奎特的成功不僅是數字上的增長,也體現在全球影響力上,其畫作《致水神 》( Water-Worshipper ,1984) 就是明證。在過去的30年裡,它相繼在紐約、巴黎、倫敦和香港進行拍賣,交易速度越來越快。
▲巴斯奎特1984年作品《致水神》,最近一次拍賣紀錄是2017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以4288.75萬港元成交
▲《致水神》4次交易的價格演進和成交地區變化,圖片來源:Artprice
對於近幾年巴斯奎特作品突然再度在藝術市場上暴紅,有專家分析,是因為美國的「嬰兒潮一代」(BabyBoomers)和「被遺忘的一代」(GenerationX)已經開始具有話語權,這一代生於20世紀70年代前後的年輕收藏家對非主流藝術多年傾心,反過來讓藝術市場人士看到了一個新的造星時機。
不過更常被聽到的理由是因為巴斯奎特和其作品無與倫比的魅力。「在我看來,巴斯奎特是那一代藝術家中獨一無二的,」 富藝斯拍賣行紐約總部的20世紀與當代藝術負責人Scott Nussbaum說:「他的藝術語言會讓全世界的人產生共鳴。他與來自世界每個角落的藏家都能產生交流。我不確定是否每一代藝術家中都有這樣超越了時代局限的人存在,而他就是其中的一個。」
▲2017年巴塞爾藝博會上Richard Gray畫廊展出的一件1984年的巴斯奎亞作品。
而在巴斯奎特成為最貴美國藝術家的一個月後,瑞士巴塞爾藝博會也颳起了一股巴斯奎特風潮,形形色色的巴斯奎特作品如雨後春筍般湧入市場,據artnet統計,這場藝博會上百萬美元以上的巴斯奎特作品便有8件,價格在3500萬-185萬美元之間。(誠如一篇報導中指出,巴斯奎特的市場是以最高級的方式在運作。)
▲2017巴塞爾藝博會上,Lévy Gorvy畫廊所帶的巴斯奎亞的《嬰兒潮》(Baby Boom,1982),標價3500萬美元
儘管在一二級市場出盡風頭,但也有很多聲音質疑巴斯奎特作品行情在1億美元之後是否能夠持續。就像Brett Gorvy在巴斯奎特創紀錄價格誕生前對《紐約時報》所說的:「有很多人想出手——他們想賣的大部分東西質量都是不好的。有了高價之後,劣質的作品還是會把市場帶回到原來更理性的水平。」
市場的後續走勢也印證了Brett Gorvy的觀點,在2017年倫敦和紐約的秋拍中,巴斯奎特各價格層次的作品都多少受到了一些影響,進入高峰之後的調整期。
▲小野洋子收藏的巴斯奎特1982年作品《山羊》,在2017紐約蘇富比秋拍中以1095.35萬美元成交
美術館的尷尬
當巴斯奎特這樣一位極富話題性又在藝術市場中所向披靡的藝術明星躍入更大範圍的公眾視野時,曾經傲慢的美術館似乎也再不能夠再對他視而不見。越來越多美術館渴望舉辦巴斯奎特的展覽,並收藏他的作品。但隨著價格飛漲,只有最富裕的收藏家有條件接觸千萬美元級別的大師作品。西方的公共藝術博物館已經不再有能力負擔該級別價位的作品,包括紐約著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因為未能在價格飛漲之前購入巴斯奎特的作品而錯過機會。這也成為這座地位顯赫的博物館最大的失誤之一。
此外,在美術館以公立視角講述巴斯奎特的藝術和生平時,也很容易陷入他是嚴肅藝術家還是流行明星的兩難境地中。
▲ 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開幕「巴斯奎特:真正的繁榮」展覽現場
例如對於2017年9月21日在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開幕「巴斯奎特:真正的繁榮(Basquiat, Boom For Real)」展覽,《獨立日報》的記者麥可格羅威爾評論到,與其說這是一個藝術展覽,不如說是一個所謂「讓米歇爾巴斯奎特」社會政治現象的記錄,他不是一個處於社會弱勢地位的布魯克林黑人藝術家,現在他的油畫在拍賣會上賣到超過1億美元。這次展覽沒有提到他的死亡。關於他的一切正變得越來越正面。藝術本身——展覽存在的根本原因——必定被他所生活的周圍環境、盛名下的緋聞所淹沒:像是他是如何認識安迪沃霍爾的等等。所有這些對個人生活細節的關注——廣告紙上的隻言片語,火柴盒上寫的潦草塗鴉,策展人都付諸了認真的審視——這似乎是把馬車放在了馬的前面。
▲巴斯奎特1982年作品《驢腮骨》
《衛報》的記者喬納森瓊斯則表達了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見。他認為,巴斯奎特在1982年的一幅作品《驢腮骨》(Jawbone of an Ass)列出了包括漢尼拔、馬基雅維利、薩沃納羅拉、薩福和拉美西斯二世在內的歷史人物。這幅畫顛覆了巴斯奎特只能被定位為流行文化的思維定式,它是世界歷史的幻象,其中充滿無休止的戰爭。當塞託姆布雷在他抽象表現主義的塗鴉畫上潦草地畫了類似的東西時,每個人都認為是對歷史的嚴肅評論。巴斯奎特和託姆布雷應該一起展出,因為巴斯奎特也是一位偉大的現代歷史畫家。
誠然,巴斯奎特這個人和巴斯奎特這位畫家如今很難分開。他的作品帶有一種混亂的音樂感,生動醒目,帶有一種二元對立的暗示性:財富與貧窮,民族融合與種族隔離,內在經驗與外在體驗。他活著時候過著艱苦的生活,死得時候也很痛苦,但卻是一個非常年輕的人,對於如今略顯沉悶的當代藝術圈,不禁令人猜想,如果他活著,他會在川普政府的美國看到什麼?
巴斯奎特成交Top10
▲1.《無題》183.2 x 173cm
1982年2017年成交價:1.105億美元
這件作品自從1984年5月最後一次被藏家Jerry and Emily Spiegel購買以來,就一直處於隱身狀態,當年的買家僅僅以1.9萬美元佳士得買下這幅畫,2017年,這幅畫已獲得1.1億美元的價格(約合人民幣7.618億元),可見近幾年來巴斯奎特驚人的増漲速度。
▲ 2.《無題(惡魔)》238.7 x 500.4 cm
1982年 2016年成交價:5728.5萬美元
2016年5月10日,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晚拍」上,有一位神秘買家通過電話購得了五件重量級作品,其中包括創下巴斯奎特個人作品拍賣紀錄的《無題(惡魔)》(1982),以5728.5萬美元(約合3.74億人民幣)的價格成交。《無題》曾經在2004年出現在蘇富比倫敦的拍賣上,當時以45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這樣大比率的升幅顯示出了巴斯奎特作品近年來的走向。
▲3.《癮君子》182.8 x 213.3 cm 1982年
2013年成交價:4884.4萬美元
在1982年,巴斯奎特創作了《癮君子》(Dustheads)這幅作品,在2013年的佳士得拍賣記錄為4880萬美元。該畫作以黑色為背景,描繪出兩個雜亂的人物形象。人物瞪大了眼睛,表明其深受毒品(PCP:一種致幻劑)的侵害。這種毒品也被俗稱為「天使粉末」(Angel Dust),在畫作中也被表現了出來。
▲4.《另一條路邊的田野》 220.9 x 401.3 cm
1981年 2015年成交價:3712.5萬美元
▲5.《La Hara》182.9 x 121.3cm 1981年
2017年成交價:3496.75萬美元
▲6.《無題》172.7 x 261.6 cm 1981年
2014年成交價:3488.5萬美元
▲7.《無題》182.8 x 121.9 cm 1982年
2013年成交價:2928.5萬美元
▲8.《無題》 182.8 x 244cm
1982年 成交價:2892.8萬美元
▲9.《無題》198.1 x 172.7 cm 1981年
2012年成交價:2640.25萬美元
▲10.《無題 (Yellow Tar and Feathers)》245x230cm
1982年 2013年成交價:2592.5萬美元
作者:劉龍
編輯:陶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