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父母總是貶低孩子,是一種什麼心理呢?

2020-12-20 專注健康知識講解

大多數無能又自卑的父母,常常喜歡批評貶低孩子,挑剔他的毛病,不斷攻擊他,很少會肯定他,稱讚他,要麼就喜歡將自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而且每一次比較,自家孩子都是被比下去的那一個,還被貶得一無是處。#兒童心理#

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靠罵,很多孩子就是從小就是被罵大的,因為父母的教育理念是「誇獎會導致驕傲,驕傲會使人落後」、「批評才能使人進步」。

所以,當父母在教育我們的時候,很少會讚美和肯定,而是不斷貶低、打擊、批評。

大多數人都有同樣的經歷,小時候總是拿我們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案例分享:

記得我十來歲的時候,家裡來客人了,我有些害羞,怯怯地站在一邊,大人一問話我都會臉紅,父親就說,你看誰誰家的孩子,性格就比較活潑開朗,你不如別人,一點都不開朗,像個悶葫蘆,要向她多學著點。

讀書時候,我的成績在班級裡算不錯了,排在前列,偶爾掉到第十名,他的臉就陰沉沉的,籤了名之後把我的試卷往地上一扔,丟下一句,你自己好好反省!

那一刻我心碎了一地,我覺得他丟的不僅僅是我的試卷,還有我的尊嚴,撒落一地。

我考得第三名時,他就說,看誰誰家的某某某,人家總是考第一名,你得好好努力,向她學習。

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我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都拿去學習了,無論我怎麼努力,好像都得不到他的滿意。

到了青春期,我開始封閉自己,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喜歡讀書寫字,沉浸在閱讀世界中,不太懂得與人溝通交流,見到客人來了總是會怯場,

他又會說,你看誰誰家的某某某,那張嘴多會說話,你就是嘴笨得不行!

這樣成長下的孩子,總覺得很自卑,喜歡刻意討好迎合別人,沒有自我,總覺得自己不配。

靠貶低孩子,來抬高自己,對孩子是一種傷害,做父母的其實不知道對自己也是一種傷害,當孩子長大後,只會逃離得父母越來越遠,終有一天再也抓不住。

對此各位網友有什麼想說的嗎?評率在下方吧!

相關焦點

  • 大部分父母為何如此喜歡貶低孩子?
    第一,父母不把孩子當作一個對等的人。一方面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出來的,是自己養的孩子,所以孩子需要完全服從父母,另外父母也認為孩子是自己附屬品,憑藉自己的情緒來把孩子出氣。第二,父母很喜歡面子很重要。孩子如果稍微表現得不好,父母就認為是給自己打臉了,如果表現得非常好,父母就覺得非常有面子,但是私下還是喜歡貶低孩子。
  • 摧毀一個孩子有多簡單?貶低他,不停地貶低他
    ,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為人父母,誰不想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看著孩子過上理想的生活呢?,就會產生自卑心理,把自己在工作上的壓力,發洩在孩子身上。如果我們總是對孩子的情緒視若無睹,那麼即使這份貶低裡包裹著愛,也將成為孩子一生痛苦的回憶。
  • 心理學:父母吵架、離婚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答案在這裡
    最近一個多年不聯繫的同學突然聯繫到我,說他最近在和妻子鬧離婚,4歲的女兒每天悶悶不樂,他問我,這種父母吵架、離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沒有影響,是怎麼影響的,如何才能避免呢?那今天我就「借這個機會」把這個思考過程整理一下,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給家裡有孩子的父母,以及不得不面臨如我同學這般問題的父母做一個參考。
  • 那些打著為你好的幌子 總是喜歡數落孩子的父母到底是什麼心理
    其實我覺得沒有父母喜歡貶低自己的子女,在每個父母的心中,自己的孩子一定是獨一無二她總是忍不住數落你,貶低你,只不過是她希望你變得更好,變得更優秀,希望你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放在學習上,而不是電視、手機上,當然適當的放鬆也是要有的。其實沒有孩子是天生愛學習的,包括那些看起來特別自律,學習特別用功的孩子,他們也不見得都喜歡學習,誰不喜歡玩,不喜歡看電視,不喜歡放鬆,不喜歡享受?
  • 心理學:一個自信的孩子,父母基本能做到這3點
    導讀:在心理學上,自卑即自我否定,它會導致害羞、愧疚、鬱悶、失望、以及不安等各種情緒,自卑的人自我評價很低,這一性格缺陷會在生活中處處起作用,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壓抑的低磁場能量還會讓身體出現問題。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培養一個樂觀自信的孩子,那麼,自信是怎麼來的呢?
  • 心理學: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愧疚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你的身邊或許存在這樣的人: 明明不是自己的過失,卻總喜歡將所有過錯包攬在自己身上;明明跟自己無關的事情,卻總在為他人著想,使自己焦慮不安;明明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情,卻總是覺得對別人有愧疚。 到底是什麼心理致使自己有這樣的感受呢?
  • 心理學:總喜歡貶低別人的人 其實內心很自卑
    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和他交往呢?其實他也沒什麼大的毛病,即不溜奸耍滑也不背後搞陰謀。就是嘴不好,喜歡挖苦和貶低別人,弄得別人都挺怕他也很煩他。因為不知道啥時候,他嘴裡就會冒出這樣的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懟他吧,又覺得他是開玩笑,反倒顯得自己小氣了。不理他吧,他就沒完沒了,一點都不識趣。所以,大家對他都是能躲就躲,能少說話就少說話。
  • 為何有人會貶低他人,到底透露著什麼心理信息?
    學過心理學後,我發現她媽罵她,實際是在間接罵自己,認為自己沒出息。只是罵自己太難,就罵到孩子身上解解氣。而她想不到的是,因為她這樣罵,卻給了孩子極強的心理暗示即孩子就是沒出息的。如果這孩子是易受暗示體質,那這孩子就會圓滿完成沒出息的指令,其原理和訓練動物很像。很可惜,她女兒就是個易受暗示的。
  • 郭德綱:你得把他罵夠了,中國式父母的通病是用貶低孩子來為他好
    這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像不像很多父母在數落孩子時給自己找的藉口: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都不行,做父母的平時就得多管教幾句,將來到了社會上,才不會遇到什麼事都脆弱。看似玩笑話,卻不難聽出背後的酸楚和難過,有什麼成功的地方,不會得到表揚;有一點不對,就會被罵得狗血淋頭,哪個孩子會認為這樣的童年是快樂的呢?
  • 心理學:總是對身邊的人感到愧疚,你可能是人格障礙患者
    到底是什麼心理致使自己有這樣的感受呢?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由於缺乏主觀判斷,一味地聽從他人想法,潛意識裡對別人感到愧疚,將主動權交給他人。認為別人的建議都是正確的,自己的想法不正確。從小時候我們就學習如何贏得別人的喜歡,在家裡要學會贏得父母的喜歡,在學校裡要學會贏得老師的喜歡。我們無時不刻被教導著要做一個惹人喜愛的好孩子,迎合別人的需要,卻忽略了培養堅強的自我獨立意識。
  • 孩子叛逆,總是說謊,父母很焦慮!孩子變化背後父母要反思什麼?
    父母成長營紀實「孩子什麼時候變的狡猾,喜歡說謊,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他鬥智鬥勇,這樣的局面該怎麼打破呢?我們幾乎一點辦法都沒有,總是被孩子弄得暈頭轉向。」這是在父母成長營一位家長的真實的留言。這位家長也是一個有心人,他注意到了孩子的天真爛漫,往往會給人一種錯覺:他們是天生的樂觀派,面對一切的困難,他們都能夠「一笑了之」。你的批評,他們只會「東耳朵進,西耳朵出」,什麼都不會放在心上。但事實真的會是這樣嗎?
  • 父母孩子一場,是很深的緣分
    父母一味地貶低與打擊,只會永久挫傷孩子自尊心,讓他內心自卑又冷漠,相信自己真的一事無成,甚至以悲劇的方式得到解脫。臨床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語言虐待」,又叫「隱形精神暴力」。是對他人有體系地、持續地使用有害話語或尖刻語調,試圖掌控另一個人。
  • 孩子總是用不上學威脅父母是什麼心理狀態?
    完形父母成長群 · 答疑學員問:孩子總是用不上學威脅父母是什麼心理狀態,如何與孩子互動?其實我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也常常用威脅的方式去對待孩子,我會說「你再不好好吃飯,媽媽就不給你買什麼什麼東西了」,「你趕快一點啊,不快點吃飯,咱們上學要遲到了」,「你五分鐘之內過來,如果不過來,我就不幫你洗頭髮了」,這是過去我和孩子之間最常出現的互動形式。你看,孩子與父母其實相互為影子的。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在說什麼,我們的孩子自然而然也就學會了去怎麼做,怎麼說。
  • 拿學習好的孩子來貶低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行為太蠢了,父母可別幹
    如果父母總是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對比自己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麼孩子會認為自己真的不行,什麼都不行。曾經看到一篇微博,博主吐槽說現在的孩子,上個學人人都能得獎狀,不再是三好學生獎狀了,甚至還有什麼「心靈手巧獎」、「遵守紀律獎」、「同理心最佳獎」,這都什麼玩意,孩子根本沒必要得這些可有可無的安慰獎!
  • 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有多可怕?明明為孩子驕傲,話一出口全是貶低
    在中國有這麼一種父母,無論自家孩子多優秀,永遠都得不到他們的誇獎。前一秒還在別人面前為自家孩子驕傲,到了孩子身邊卻總是板著一張臉,總是不斷的貶低孩子,孩子似乎怎麼做都不對。這樣的父母到底有多可怕?分析像齊媽媽這樣的父母生活中並不少見,仿佛孩子做什麼都是不對的,孩子永遠也得不到他們的誇獎。即使內心想誇獎,要說出的話在肚子裡繞了一圈變成了傷人的刀子,他們還美其名曰:這是為孩子好,怕孩子驕傲。這真是為了孩子好嗎?真心誇獎孩子一句就那麼難嗎?
  • 總是被父母「差評」的孩子,長大後有多苦
    父母以為孩子得了自閉症,四處求醫。經過多次心理治療後,女孩說了一句話,父母當場就留下了眼淚:「因為玩具不會開口罵我。」原來女孩的媽媽性情急躁沒耐心,經常無意間說孩子:「你別添亂了……」「哭什麼哭?」「你怎麼這麼笨呢?」
  • 總是被父母「差評」的孩子,長大後有多苦!
    經過多次心理治療後,女孩說了一句話,父母當場就留下了眼淚:「因為玩具不會開口罵我。」原來女孩的媽媽性情急躁沒耐心,經常無意間說孩子:「你別添亂了……」「哭什麼哭?」「你怎麼這麼笨呢?」媽媽這些情急之下無意的口頭禪,在孩子心中居然成了嚴厲的責罵。
  •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經遭遇過心理虐待丨心理學淺析「隱性虐待」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心理虐待又叫做隱性虐待(Hidden Abuse),它之所以被叫做隱形虐待,是因為心理虐待和生理虐待不同當面臨被無視和孤立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父母是比較喜歡使用貶低和威脅這兩種手段的,他們喜歡採取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別人家的孩子」,這樣說話是讓孩子特別不舒服的。如果家長不相信的話,可以試著對自己重複地說「別人家的父母」。第二種方式是:「你要是……你就不要認我當你的爸爸/媽媽」。第三種方式是:「你怎麼這麼自私」。
  • 《分手心理學》:那些阻撓孩子婚姻的父母,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到了28歲了,閨蜜也淡了找另一半的心,反正父母總能挑出刺來。我問閨蜜:「既然你還是想找男朋友,為什麼又不和你父母認真溝通呢?」閨蜜說:「他們說我還是孩子,有些事情他們比我看得清楚,都是為了我好。」而這本書的作者曹學敏是復旦大學心理學博士、門薩會員、上海市心理學會成員,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11年,累積來訪者1000多人,諮詢時長超過5000小時。同時他也是上海市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成員。復旦科技園發展研究院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科技園進修學院特聘講師。果殼在行百單行家,心理類評分排名第一。
  • 「你怎麼這麼笨」父母貶低孩子,可能真的會讓孩子變笨
    01父母總愛說孩子笨鄰居家的小朋友因為是早產兒,體質不好,出生之後父母也沒有及時給孩子補充營養和引導教育,導致孩子現在在學習上總是很吃力,「我怎麼生出你這麼個笨蛋……」作為旁觀者,聽到這樣的話內心已經感覺到非常難受了,如果是自己受到這樣的指責,估計已經一蹶不振了,更何況是孩子,很難想像鄰居家的小朋友是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壓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