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身邊有一個同事,在單位裡人緣不是很好,屬於那種被人敬而遠之的人吧。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和他交往呢?其實他也沒什麼大的毛病,即不溜奸耍滑也不背後搞陰謀。就是嘴不好,喜歡挖苦和貶低別人,弄得別人都挺怕他也很煩他。因為不知道啥時候,他嘴裡就會冒出這樣的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懟他吧,又覺得他是開玩笑,反倒顯得自己小氣了。不理他吧,他就沒完沒了,一點都不識趣。所以,大家對他都是能躲就躲,能少說話就少說話。
比如說有一次單位一個40多歲的同事買了本學英語的書被他看見了。寒暄幾句他就開始了。「就你這把年紀了,還學英語有啥用啊,人家英國留學回來的都找不上工作。」一句話把人家噎個半死,同事說,學學總有用的。他又說「有啥用啊,再學你也發不了財。」結果人家藉故趕緊走了。類似這樣的事在他身上經常發生,總是喜歡打擊、貶低別人,總之在他眼裡別人都不如他,沒他聰明、沒他有想法,甚至沒他有錢。實際上呢,他那點工資如果不是啃老早就過不下去了。
像這樣的人,可能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說他情商低?無知,不懂人情世故?實際上也不是,他們說起做人處事感覺比誰都有一套,不僅如此,別人說啥他們都能插上話,就是真的不懂,他們也會說上一句「有啥用呢?」好像別人懂得知識,做的事都不如他做得有意義,別人都很無聊,就他活得有意義。這樣的人,著實讓人討厭。
02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自我認知」,意思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外貌、性格、社交關係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認識,也可以說是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自己評定。我們通常說一個人對自己很欣賞,覺得自己優秀,很自信,這樣的人就是自我價值感較高的人。反之,就是自我價值感偏低,這樣的人通常的表現是不自信、自卑、性格比較懦弱。
自我價值感的高低,是一個人在內心對自己的認可程度,並不是以外在的強弱表現來界定的。就比如,前面說到的那個同事,外在的表現上他是一個自我價值感高的人,對自己很自信。但他總喜歡通過貶低別人、挖苦別人來展現出自己的優勢,滿足心理上的優越。實際上,這些表現恰恰證明了他其實也是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人,通過貶低別人,發現別人不如他的地方甚至無中生有地給自己製造優越感,正說明了他內心的自卑。
因為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有些方面不如別人,又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所以,潛意識裡對別人比自己優秀的事實進行了阻抗,產生了自我防禦,意識層面就通過貶低別人的方式掩蓋自己實際上的自卑心理,以達到自我的心理平衡減少因為實際上不如別人或者嫉妒別人帶來的焦慮,這種心理活動其實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自欺欺人」,這種方式經常使用心理上就產生了依賴,就總是不由自主的習慣用這樣的方式滿足自己的心理。說白了,也是虛榮。
喜歡貶低別人從而抬高自己的人,和情商高低無關和自己的不健康心理有關。《自卑與超越》的作者心理學家阿德勒本人從小就是個自卑心理很嚴重的人。他說,其實人人都有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本身就是對自我的保護,人的自我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在抵禦自卑心理的過程。
03
人無完人,即使一個地位顯赫有萬貫家財的人,也有不如別人的一面。比如一個富翁可能看到一個窮人家裡和和睦睦,就想到他的兒女在為爭家產吵得不可開交,心裡也會自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既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優點也能發現自身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並且幹越接受這些缺點。並用積極的心態努力去改變和成長自己。
總喜歡貶低別人,通過貶損、嘲笑、挖苦別人達到內心平衡的人實際上是在逃避自己的自卑,是一種怯懦、沒有勇氣改變自己、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的體現。這樣的人,其實很可憐。嘲笑別人很容易做到,正確地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