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口齒不清,這5種訓練方法特別有用

2020-10-05 跟葉子老師學感統

一提到孩子學說話,家長們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家孩子 XX 個月大,為什麼還不會開口說話呢?

孩子說話不利索,是該再等等還是帶他去醫院?

孩子明明會說話,但就是不願意開口怎麼辦?

孩子發音不對,我要糾正他嗎?

研究表明,孩子在學語言的過程中,最早學會發唇音,如「p、b」,而舌尖前音(「z、c、s」)及舌尖後音(「zh、ch、sh」)的發音能力發育得較晚,通常要到孩子4歲~5歲時才能完全發育完善。

因此,寶寶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出現的某些音節發音不清,多數是可以通過後天的模仿和學習逐步糾正。

除了早產、唇顎裂等先天生理因素外,下面這幾個原因都可能導致孩子說話晚、口齒不清,家長一定要注意。


感統失調

感覺統合能力是孩子學習一切能力的基礎,如果寶寶口腔觸覺不足、聽覺刺激不足或不當、語言概念不足、前庭覺發展不足等,都有可能造成孩子語言發展遲緩。

口舌肌缺乏鍛鍊

我們知道,寶寶自出生以後,口部肌肉就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發展,例如嬰兒時期的吸奶,幼兒時期的進食技能,他的面部肌肉、嘴唇、舌頭等都無時無刻不在發展,這就為以後寶寶開口說話打下了基礎。

只有肌肉得到充分的鍛鍊,口部肌肉才能精細的協調,發出不同的語音。倘若口舌肌無力,會出現長時間的流口水,不喜歡咀嚼硬狀的食物,發音不清晰的問題,影響語言發展。

家庭語言環境差

常見情況是父母平時忙於工作,把孩子託付給老人或保姆看護,與孩子缺乏交流;同時家庭中南北方言並存,外公說東北話,爸爸說普通話,媽媽又說廣東話,都會導致孩子理解困難,表達困難,影響語言發育。


所以在教孩子說話時,最好從小就以標準的普通話為主,同時少用「吃飯飯」、「喝水水」這種嬰兒語和撒嬌音跟孩子交流,避免給孩子造成困惑、養成不好的說話習慣。

錯誤的養育方式

家長包辦過多,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飲食過於精細,導致孩子不愛咀嚼、吃飯吐渣、不會用杯子喝水等等,這樣的寶寶更容易出現構音障礙,口舌得不到充分刺激,口腔和面部肌肉得不到充分鍛鍊,發音器官不能靈活運用。

和寶寶交流少

嬰兒腦內的「聽覺地圖」大概到1歲左右完成,在此期間,給零歲嬰兒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

也就是說儘可能地與孩子多說話,說準確的話,不要使用疊詞代替,以免給孩子造成錯誤的認知。

無論是感統失調還是家庭環境,都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很多困擾。所以趁著孩子的年齡還小,儘快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培養孩子良好的聽知覺

「只有聽得到,才能說得出。」聽覺信息的輸入,是孩子說話的第一前提條件。所以,加強對孩子聽知覺的訓練,培養孩子良好的聽知覺,對於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極為有利和重要。

作為父母,平日裡可以多和孩子互動,與孩子進行雙向溝通,下達一些指令指揮孩子做事,加強孩子聽覺注意,聽覺記憶和聽覺理解等能力。

鍛鍊口肌,培養口腔觸覺

說話用的是嘴巴,只有口腔內部肌肉張力正常,觸覺感知能力良好,孩子才能夠吐字清晰,語言流暢。

所以,家長平日多為孩子做做口腔按摩,多讓孩子做一些口腔肌肉鍛鍊,比如吹氣球、嚼牛肉粒、吹口琴、扮鬼臉、模擬動物叫聲等,以加強孩子口腔觸覺的敏銳度和口腔器官(比如舌頭)的靈活性。

加強認知,輸入語言概念

有些孩子會發音,但因為詞彙匱乏,也容易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這類孩子,往往很著急想要表達自己,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說。

比如,孩子喝水的時候,不知道那是水,所以下次他想喝水的時候,也就不知道要說「喝水」。所以,父母應該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認知訓練,多給孩子輸入簡短的語言概念。

強化孩子的前庭功能

前庭是大腦的門檻,所有視聽嗅味觸等感覺系統傳來的訊息都需經過前庭系統的過濾辨識才能最終進入大腦。所以,前庭不足,很容易導致孩子在語言信息的過濾、傳遞、理解、判斷等方面出現障礙。

反過來講,想要讓孩子的語言發育良好,一定要強化他的前庭覺功能。比如通過旋轉、搖晃、震蕩、跳躍、撫觸之類的遊戲,刺激孩子的前庭覺發展等。

製造主動表達的機會

所謂對話,一定是有人與之相對來說話,所以,想要鍛鍊孩子的語言,最簡單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當然就是多多與孩子對話,為孩子製造豐富的語言環境了。

孩子最初的成長就是在模仿,如果沒有人與他說話,沒有模仿對象,他又怎麼能學會說話呢?當然,還要提醒各位家長,一定不要對孩子事事代勞,要給予孩子主動表達的機會。

鼓勵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描述,創造足夠的聯繫。比如,孩子看了動畫片,家長可以鼓勵ta講一講裡面的情節,模仿其中的任務,也都是鍛鍊口齒的有效辦法。


寶寶語言的發展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所以一定要給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感統訓練,在全面改善孩子的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的基礎上,給予口腔彌補,才能幫助孩子發展好語言能力。

相關焦點

  • 孩子口齒不清,這5種訓練方法特別有用!
    排除生理原因,造成孩子語言發音不清的原因主要有:a.感統失調,口腔觸覺不足、聽覺刺激不足或不當、語言概念不足、前庭覺發展不足等都有可能造成孩子語言發展遲緩;無論是感統失調還是家庭環境,都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很多困擾。所以趁著孩子的年齡還小,儘快把這個問題解決掉。聽知覺能力是指個體將耳朵所接受到的刺激音分析成有意義的意象的過程。「只有聽得到,才能說得出。」聽覺信息的輸入,是孩子說話的第一前提條件。所以,加強對孩子聽知覺的訓練,培養孩子良好的聽知覺,對於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極為有利和重要。
  • 兒科醫生分享:孩子口齒不清,這幾種訓練方法值得收藏
    自己的孩子已經到了該說話的年紀,可是和同齡孩子比較,甚至是小几個月的孩子比較,依然口齒不清、說話結巴,嚴重的只會恩恩呀呀卻不會說完整的詞語,出現這種情況,愁壞了父母...這類器質性的問題是非常顯眼的,父母一般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發現。
  • 口齒不清?10種訓練方法,讓孩子變成「小夜鶯」
    在練習的過程中不要強調孩子用力吹,而要勻速的有控制的吹氣,手拿羽毛勻速吹動讓孩子感受氣流的動向,每天堅持,一次時間不要過長,可分多次進行,這樣做的結果是為了讓孩子在說話的時候有控制的用氣。練習吹氣的同時也要練習吸氣,吸氣不充分也會影響說話的效果。
  • 孩子口齒不清幾歲算正常?長大了自己能好還是需要訓練?
    但是這個幹預的時間不宜太早,因為很多發音你就算是不糾正,孩子自然也能學會,沒必要為這種水到渠成的事大動幹戈。當然也不能太晚,因為孩子糾正語音也需要一個過程和時間,不能等到社交和學習已經出現問題再來糾正,那樣壓力就太大了。北美這邊的觀點是,如果在孩子5歲左右的時候,依然有口齒不清的問題,還是有必要做一些相關訓練的,為孩子未來上學做好準備。
  • 孩子不說話、口齒不清、發音困難……這些訓練方法家長要掌握
    孩子不說話、貴人語遲;口齒不清、長大就好了;發音困難、再等等就能說了……孩子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們千萬不能有這種錯誤的想法兒。在兒早門診,醫生也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家長為了能讓孩子說話,想盡各種辦法,想在家給孩子做一些這方面的訓練卻又不知從何開始,經常是孩子哇哇哭,大人氣呼呼,很苦惱。對此,順義婦兒醫院兒早康復中心李田醫生建議這部分兒童的家長給孩子看過醫生聽取建議後,來教您一些小辦法、小遊戲,可供家長日常在家給孩子訓練使用。
  • 口齒不清,是何因?
    口齒不清有以下幾種情況2歲的寶寶能有基本的發音即可。如:b聲(如爸爸、拜拜)和 m聲(如媽媽、貓貓)。3歲的寶寶能有短句,如我要媽媽。和大人們簡單交流即可。4歲寶寶會提問,如為什麼?大人能聽懂且簡單解釋即可。註:不要強迫寶寶構音清楚。家長關心孩子對說話內容或指令的理解和反應,能表達就好或用行動來表示自己聽懂。不要讓孩子說話的意願變得低落。
  • 孩子口齒不清改怎麼辦?
    因此,一旦遭遇孩子口齒不清的問題,可從小給予適當口腔刺激和訓練。要正確發音,必須兼顧「嘴唇」(嘴型)、「舌頭」(擺放位置)和「氣流」(胸腔)這3大要素。 TIPS:舌系帶在哪裡 將嘴巴張開,把舌頭頂起來,可從鏡子中看到舌頭下面有1片薄膜連接於舌頭口腔底部,這片薄膜就是舌系帶。
  • 孩子口齒不清,三個輕鬆居家訓練法
    口齒不清是每一個孩子在發育生長過程中都會經歷的階段,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特殊孩子首先還是個孩子。因此在為孩子發音焦急之前,先參考李月裳教授的看法,她還提供了一些輕鬆的訓練小方法給到大家哦!李月裳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言語治療科副教授兼主管家長困惑一:孩子已經2歲,雖然懂得說話,但口齒不清,發音不正,該如何改善?
  • 孩子說話口齒不清、發音無力,都需要進行語言矯正嗎?
    「老師,您能不能講講口齒不清的問題?我家孩子都3歲多了,zh、ch、sh還是說不明白,可愁死我倆了。」首先說什麼叫口齒不清?它是指兒童的語言表達不清、口齒含糊等問題。在民間,我們習慣把這種語言問題稱作大舌頭。只不過口齒不清是比較籠統的描述,學名應該叫構音障礙,大舌頭只是構音障礙中的一個類型。
  • 孩子口齒不清怎麼辦|父母是最好的早教老師_網易女人
    雖然孩子口齒不清現象是語言能力發展過程中常見的現象,從家長的角度來說,還是有一些方法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發音困難的時期。別人家的孩子說話口齒流利,一句一句完整的話隨口就說出來。可是,寶寶不但不太愛說話,還口齒不清楚,翹舌音總是發不好,會把「th」音發成「s」音。有時候,媽媽覺得可能是因為孩子說話時間不是太長,也有可能是他說的少、鍛鍊比較少,所以媽媽就開始糾正孩子的口音。誰知道越是糾正越是著急,寶寶不但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而且似乎越來越口齒不清了。媽媽很是擔心,對這種情況,不知道需不需要有針對性的訓練?
  • 孩子口齒不清,小心得了這種病!
    我要杯幾、次飯、喝菲……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交流說話沒問題,就是總發音不正確。這些聽起來「萌萌噠」的童言童語,實際上已經透露出孩子說話吐字不清、發音不準的問題,但是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孩子學說話的必經過程,沒有引起重視,甚至放任孩子一直用這種「低效」的方式跟人交流。
  • 5種提高記憶力的訓練方法
    學生記憶力訓練的方法有很多,關鍵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運用記憶法。記憶是建立聯繫,運用則是鞏固聯繫的最有效手段。我們一定要把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在運用中加深理解,鞏固記憶。  2.讀寫記憶法。
  • 孩子口齒不清,小心得了這種病
    我要杯幾、次飯、喝菲……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交流說話沒問題,就是總發音不正確。這些聽起來「萌萌噠」的童言童語,實際上已經透露出孩子說話吐字不清、發音不準的問題,但是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孩子學說話的必經過程,沒有引起重視,甚至放任孩子一直用這種「低效」的方式跟人交流。
  • 孩子說話晚,口齒不清?家長做到這3點,寶寶口齒伶俐說話溜
    結果孩子的爺爺不僅不著急,而且還鼓勵孩子用「手語」交流,還特別驕傲的說:「我們孫子可聰明了!會好多手語!」孩子說話晚、口齒不清基本有3大類的原因:生理、心理和家庭原因,其中家庭原因是最常見的。生理、心理上的原因比較好理解,要麼是孩子的聽力或發聲器官發育出現問題,要麼是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心理出現問題導致的。這兩種其實不算常見。
  • 「孩子上課總走神」,不要慌,4種數學方法訓練孩子專注力
    要是孩子在上課的時候還出現愣神、趴桌子、坐不住,這幾種現象都是孩子不專心的現象,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不過不要慌,青青總結了4種數學方法能訓練孩子的專注力,還能提高數學,簡直是一舉兩得!訓練專注力是要和家長互動的,每天10分鐘就好,簡單有效。
  • 小孩為什麼會口齒不清?原因有三點
    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的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小孩口齒不清,無法將想要表達的事情清楚的表達出來,小的時候會被嘲笑,長大以後口齒不清可能會受到很多挫折失去很多寶貴的工作機會,小孩口齒不清是什麼原因? 【1】舌系帶過短
  • 孩子說話口齒不清是怎麼回事?
    2、發音不清 舌系帶過短使得寶寶舌上卷時受限明顯,對發音有一定影響,特別是zh,ch,sh,r等捲舌音,導致語音不清楚和學語困難。舔甜筒、吹樂器或者接吻(嗯,這個問題考慮得有些早)有困難。 口齒不清是舌系帶過短所致麼?
  • 口齒不清影響智力?危害比你想像的大得多!
    一些大腦天生發育不完全的孩子是有可能出現語言障礙的,但需要醫院開具診斷證明;一些語言敏感度低的孩子也有可能在日後導致認知能力發育的落後,這就和家庭教育息息相關了。 導致孩子口齒不清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構音器官異常、聽力障礙、語言中樞系統疾病和運動型外傷等。不少人都被一些以偏概全的說法誤導了,好像說話不太流暢、身體不協調就是智力低下的表現。
  • 孩子專注力不好別急著怪孩子,家長先自省再用這幾種方法訓練
    ,她將這套體系在實踐中運用的成果寫成了《孩子受益一生的專注力訓練》這本書。中國的家長都是這樣,對孩子有很多的美好願望,並且把這些願望當成自己奮鬥的目標。如果孩子達不到,就會生氣,埋怨孩子。《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專注力訓練》一書中,作者認為,分心不是孩子的錯。而且正是因為父母給孩子設立的一些過高的目標、不當的溝通方式、家庭環境混亂無秩序、婚姻關係緊張不和諧等原因,導致了孩子專注力差。專注力差是一種生理、心理、社會現象,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六種原因。
  • 口齒不清成了孩子常態?這篇基礎科普值得收藏
    說到口齒不清,大家第一時間想起來的一定是大舌頭,它是我們最為熟悉的語言問題了。其實,口齒不清是包括大舌頭在內的構音障礙家族的通病,幾乎所有構音障礙兒童都有口齒不清的問題。這種問題並不是因為牙齒沒長全的緣故,而是孩子的發音習慣出現錯誤。說到這裡,小編倒是想起來了之前有兩個小學員很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