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孩子學說話,家長們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家孩子 XX 個月大,為什麼還不會開口說話呢?
孩子說話不利索,是該再等等還是帶他去醫院?
孩子明明會說話,但就是不願意開口怎麼辦?
孩子發音不對,我要糾正他嗎?
研究表明,孩子在學語言的過程中,最早學會發唇音,如「p、b」,而舌尖前音(「z、c、s」)及舌尖後音(「zh、ch、sh」)的發音能力發育得較晚,通常要到孩子4歲~5歲時才能完全發育完善。
因此,寶寶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出現的某些音節發音不清,多數是可以通過後天的模仿和學習逐步糾正。
除了早產、唇顎裂等先天生理因素外,下面這幾個原因都可能導致孩子說話晚、口齒不清,家長一定要注意。
感覺統合能力是孩子學習一切能力的基礎,如果寶寶口腔觸覺不足、聽覺刺激不足或不當、語言概念不足、前庭覺發展不足等,都有可能造成孩子語言發展遲緩。
我們知道,寶寶自出生以後,口部肌肉就隨著年齡增長而不斷發展,例如嬰兒時期的吸奶,幼兒時期的進食技能,他的面部肌肉、嘴唇、舌頭等都無時無刻不在發展,這就為以後寶寶開口說話打下了基礎。
只有肌肉得到充分的鍛鍊,口部肌肉才能精細的協調,發出不同的語音。倘若口舌肌無力,會出現長時間的流口水,不喜歡咀嚼硬狀的食物,發音不清晰的問題,影響語言發展。
常見情況是父母平時忙於工作,把孩子託付給老人或保姆看護,與孩子缺乏交流;同時家庭中南北方言並存,外公說東北話,爸爸說普通話,媽媽又說廣東話,都會導致孩子理解困難,表達困難,影響語言發育。
所以在教孩子說話時,最好從小就以標準的普通話為主,同時少用「吃飯飯」、「喝水水」這種嬰兒語和撒嬌音跟孩子交流,避免給孩子造成困惑、養成不好的說話習慣。
家長包辦過多,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飲食過於精細,導致孩子不愛咀嚼、吃飯吐渣、不會用杯子喝水等等,這樣的寶寶更容易出現構音障礙,口舌得不到充分刺激,口腔和面部肌肉得不到充分鍛鍊,發音器官不能靈活運用。
嬰兒腦內的「聽覺地圖」大概到1歲左右完成,在此期間,給零歲嬰兒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
也就是說儘可能地與孩子多說話,說準確的話,不要使用疊詞代替,以免給孩子造成錯誤的認知。
無論是感統失調還是家庭環境,都在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很多困擾。所以趁著孩子的年齡還小,儘快把這個問題解決掉。
「只有聽得到,才能說得出。」聽覺信息的輸入,是孩子說話的第一前提條件。所以,加強對孩子聽知覺的訓練,培養孩子良好的聽知覺,對於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極為有利和重要。
作為父母,平日裡可以多和孩子互動,與孩子進行雙向溝通,下達一些指令指揮孩子做事,加強孩子聽覺注意,聽覺記憶和聽覺理解等能力。
說話用的是嘴巴,只有口腔內部肌肉張力正常,觸覺感知能力良好,孩子才能夠吐字清晰,語言流暢。
所以,家長平日多為孩子做做口腔按摩,多讓孩子做一些口腔肌肉鍛鍊,比如吹氣球、嚼牛肉粒、吹口琴、扮鬼臉、模擬動物叫聲等,以加強孩子口腔觸覺的敏銳度和口腔器官(比如舌頭)的靈活性。
有些孩子會發音,但因為詞彙匱乏,也容易出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情況。這類孩子,往往很著急想要表達自己,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說。
比如,孩子喝水的時候,不知道那是水,所以下次他想喝水的時候,也就不知道要說「喝水」。所以,父母應該隨時隨地對孩子進行認知訓練,多給孩子輸入簡短的語言概念。
前庭是大腦的門檻,所有視聽嗅味觸等感覺系統傳來的訊息都需經過前庭系統的過濾辨識才能最終進入大腦。所以,前庭不足,很容易導致孩子在語言信息的過濾、傳遞、理解、判斷等方面出現障礙。
反過來講,想要讓孩子的語言發育良好,一定要強化他的前庭覺功能。比如通過旋轉、搖晃、震蕩、跳躍、撫觸之類的遊戲,刺激孩子的前庭覺發展等。
所謂對話,一定是有人與之相對來說話,所以,想要鍛鍊孩子的語言,最簡單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當然就是多多與孩子對話,為孩子製造豐富的語言環境了。
孩子最初的成長就是在模仿,如果沒有人與他說話,沒有模仿對象,他又怎麼能學會說話呢?當然,還要提醒各位家長,一定不要對孩子事事代勞,要給予孩子主動表達的機會。
鼓勵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描述,創造足夠的聯繫。比如,孩子看了動畫片,家長可以鼓勵ta講一講裡面的情節,模仿其中的任務,也都是鍛鍊口齒的有效辦法。
寶寶語言的發展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所以一定要給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感統訓練,在全面改善孩子的觸覺、前庭覺、本體覺的基礎上,給予口腔彌補,才能幫助孩子發展好語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