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活字實物在韓國被發現,它們是如何傳過去的

2020-12-17 澎湃新聞

明清時期的國際交往遠沒有今天方便暢通,彼時人員進出成為國際交往的唯一渠道。來自朝鮮半島、越南、琉球、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使者到訪中國,他們近距離觀察紫禁城這一莊嚴、神秘之地,並帶回了有關中國建築布局、詩書禮樂的豐富記錄。

9月7日至8日,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與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在北京故宮聯合召開了第二屆 「燕行使進紫禁城」學術研討會。在研討會上,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所藏「燕貿木字」引起了學者們的深入討論。

「燕貿木字」分「庚戌貿來」 和「辛亥貿來」兩批,記錄主要見於朝鮮時代著名印刷史文獻《板堂考(鑄字所應行節目)》。20世紀40年代,曾有日本學者關野真吉考證那是朝鮮燕行使者於清乾隆五十五年和五十六年從北京購回的官造木活字。

但在《板堂考》之外,《朝鮮王朝實錄》、《日省錄》等同時期的重要史料對此並無記錄。這也為中外學者後續探尋這批中國活字流入朝鮮半島的原因增添了不少難度。

活字正面

活字側面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考古歷史部學藝研究官李載貞是較早研究燕貿木活字的學者之一,並且推測該館所藏的兩種被稱為「新活字」的特殊木活字,可能就是見於文獻的「燕貿木字」。不過一開始她以為兩批燕貿木活字可能都是1857年昌慶宮火災時被燒毀了。

但後來發現,這兩批木活字材質都比較精細,和一般朝鮮活字相比在形態及字體上皆有不同,不僅一部分的形體要比朝鮮活字偏高,而且還避了中國清朝皇帝的名諱,比如康熙(玄燁)名字中的「玄」和乾隆(弘曆)名字中的「弘」,都缺了末筆,但對1796年即位的嘉慶帝的名字並無避諱。再加上活字材料的科技檢測,說明它們是由棗木製成的,而朝鮮王朝王室的活字基本上都是用黃楊木製成,至今尚未發現用棗木製作活字的記載,由此推定這兩種「新活字」應該是出自中國內府的官造木活字,並進而推定它們就是文獻記載的「燕貿木字」。

李載貞大會發言

耐人尋味的是,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和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活字印刷已在朝鮮半島流行多年,無論是金屬活字還是木活字都經歷了數代的發展,何以還要從中國進口活字?

在這次的研討會上,李載貞提出燕貿木活字是當時朝鮮國王正祖下令製造生生字及整理字的過程中,為參考中國活字的製作方法而引進的。

生生字製作於1792年,也就是第二批「燕貿活字」進入朝鮮的次年。那是一種「仿中國四庫書聚珍板式,取《字典》為本」的黃楊木活字。其中的《字典》是《康熙字典》,「四庫書聚珍板式」則是最初擬用來擺印《四庫全書》的著名的清代官造木活字——武英殿聚珍版活字的樣式。因此生生字的字體,自然是和《康熙字典》以及《武英殿聚珍版書》近似的宋體字。

而兩批「燕貿木字」都是楷體漢字。由於朝鮮半島至今沒有發現用現藏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那兩批被推定為「燕貿木字」的活字印刷的書籍,而且這些「燕貿木字」每個字只有一兩個活字,李載貞認為當時「為了刊行書籍購入中國活字」的可能性比較小。考慮到朝鮮國王正祖對出版印刷尤感興趣,且恰於1792年模仿武英殿聚珍板式和《康熙字典》的字體創造了「生生字」,李載貞強調,燕貿木活字被引進朝鮮半島,只是為「學習與參考」。

那麼是誰引進了這些中國活字?李載貞認為這有賴於徐浩修、樸齊家等當時的朝鮮燕行使。徐浩修曾參與生生字及整理字製作,還在1790年的《燕行錄》中記錄了自己曾遇見了時任清朝工部尚書的金簡。金簡是當時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的倡議者和主事者,先祖是朝鮮人,曾說自己「亦朝鮮人」,他與歷年抵京的朝鮮燕行使者都有親密互動。因此,李載貞認為徐浩修在拜訪金簡時有機會參與中國活字的購入。

而樸齊家曾以1790年冬至使軍官的身份出使燕京,歸國後著有《北學議》介紹中國的先進文物。同時李載貞發現樸齊家在1790年從燕京歸來途中又一次隨冬至使再去燕京,也就意味著樸齊家在購入燕貿木活字的1790、1791年連續訪問中國,後來還直接參與了整理字的製造。

「如何購入燕貿木活字,以及如何以此為參考,製造生生字及整理字,已經難以確認。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朝鮮王朝是在製造生生字及整理字之前,從中國購入了燕貿木活字,而且由徐浩修和樸齊家主導。」李載貞如是說。

漆永祥

對於李載貞有關「燕貿木活字是朝鮮使臣於1790至1791年間從中國貿得」的觀點,與會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漆永祥提出了幾點疑慮。首先,在這兩年內先後有徐浩修、金箕性、黃仁點、白景炫、柳得恭、樸齊家、李百亨、洪命福、李祉永、金正中等朝鮮使臣來華,撰有《燕行錄》或《聞見事件》,但無一提及購買活字的消息。

「若說是朝鮮國王命令的秘密活動,《正祖實錄》也隻字未提,但《正祖實錄》中有比這嚴重得多的涉及中國的忌諱,朝鮮君臣都會交流並留下記錄。另外如《邊備司謄錄》、後世《燕行錄》或其他書籍中,也未有一星半點的記錄。」

第二,1790至1791年間正是金簡負責武英殿聚珍板書刷印的時候,朝鮮使臣和金簡的交流中竟也沒提到要購買活字的事情。

此外,漆永祥指出,按中國古代刻印書籍的習慣,只有書籍、雕版有轉讓與買賣,極少出現活字買賣的記錄。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無論琉璃廠還是大內,賣或者送活字,都與常理不合。據說有學者發現朝鮮學者文集中曾記錄在中國買過活字的情況,我只在柳麟錫《毅菴集》中發現有一條 『又送人貿活字於京中』,但這個『京中』是當時的漢城即今日的首爾,不是中國的北京,而且那已經是晚清時期了。」

「因此,我的假設是:應朝鮮使臣的一再請求,金簡密令武英殿相關部門,為朝鮮專門刻了4萬多個活字,被使臣偷運出國。也正因為如此,朝鮮君臣為保護金簡,也為了保護本國不受清廷懲罰,將此事隱瞞得滴水不漏。至於為什麼 『燕貿木活字』(楷體)與中國當時所刻字體(宋體)不同,大小有異,這可能就是當時金簡他們在雕字時,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故意將給朝鮮的活字刻的與清宮所用不同,以避免嫌疑、撇清關係而已。」

陳正宏

2013年在故宮發表過《乾隆庚戌辛亥朝鮮燕貿活字考》的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曾專程赴首爾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目驗被推定為「燕貿木字」這兩種中國清代木活字。他注意到本次會議上李載貞提到,在朝鮮鄭元容所撰《袖香編》一書裡,有哲宗八年(1857)「燕貿唐字」已被燒毀的記錄。已被燒毀的中國活字,怎麼又出現了?「我現在推測,當時從中國傳入朝鮮的官造木活字,可能有兩批,一批是武英殿聚珍版活字中的復字,這批可能是金簡偷偷送的。不過考慮到朝鮮王朝對於楷體活字特別喜歡,所以可能同時通過金簡請內府工匠刻了一批朝鮮漢字式樣的楷體的高水準木活字,這批是付錢的。」

陳正宏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帶兩批同時出境的好處有二,一是作為秘密贈品的那批武英殿聚珍版活字不易被發現,二是可以比較純粹中式和中制朝式兩種不同形態、不同字體的活字的優劣。而最後實際做樣版模刻為生生字的,則應該是武英殿聚珍版活字的原字,被燒掉的也應該是那批;捨棄不用的,就是這批現存於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的燕貿活字。」

在陳正宏看來,「燕貿木字」實物在韓國被發現和確認,並不是研究的結束,而是新的更具有宏觀意義的課題研究的開始。「在朝鮮半島活字印刷史上,生生字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節點,生生字之後,以整理字為發端的朝鮮金屬活字的擺印技術,獲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而生生字的出現,既與武英殿聚珍版活字有文獻可徵的明確的關係,又與『燕貿木字』有著某種難以割裂的神秘的關聯。因此,在朝鮮半島活字技術發展過程中,中國官造木活字是否起過關鍵性的影響或作用,仍是一個有待進一步探究的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韓國自稱發明活字印刷術,我國專家自製3000活字,韓國無言以對
    01一條消息轟動韓國,讓其喜出望外2001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一條消息,承認了韓國的《直指》是至今(2001年)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活字印刷術的作品這個消息一出,馬上轟動了韓國,讓韓國人喜出望外,趁此機會,他們提出活字印刷術是韓國發明,甚至想辦法找出了許多「證據」來證明自己。活字印刷術的記載在北宋沈括寫的《夢溪筆談》中,於是韓國就根據其中的記載,將畢昇的泥活字給製作了出來。隨後聲稱,用《夢溪筆談》記載製作的活字,有許多問題,易碎還不牢固,根本不適合進行印刷。
  • 活字印刷術由我國傳入朝鮮,韓國人卻說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的鼻祖
    活字印刷術由我國傳入朝鮮,韓國人卻說自己是活字印刷術的鼻祖。(王建安 攝影)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的中國文字博物館。我國發明了最早的木製和泥質活字印刷術,但是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版本發現於韓國,最早使用金屬活字的有可能是朝鮮人。
  • 活字印刷在臺灣:臺灣漢字活字印刷之發展脈絡
    在清末,隨著通商來華的傳教士,為了用漢文傳教,開始與當地華工前僕後繼地以西式活字鑄造法開發漢字活字。一開始由於遭到清廷政府的禁止與查緝,傳教士們繼而轉往南亞的新加坡、馬六甲、巴達維亞、檳榔嶼等地,進行漢字活字的開發,直到情勢穩定後,才又返回中國。
  • 西式活字印刷是如何取代傳統木刻的?中國其實沒有銅活字印刷術?
    另一本著作《鑄以代刻:十九世紀中文印刷變局》則以近代來華教士的活動為中心,通過廓清早期傳教士建立印刷所、書院、書館等機構的文化活動,探討西式活字印刷技術取代中國傳統的木刻印刷術的全過程,重現近代早期中國印刷的變局。其時間跨度達半個多世紀,作者蘇精曾負笈英國攻讀「書目、校勘與出版史」,這使他既有專業的研究方法,也有機會閱讀海外的英文檔案。
  • 宋體、黑體、楷體等字體如何誕生?看「活字」的前世今生
    「活字生香」展現場7月20日,澎湃新聞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全國巡展將於24日在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開幕。展覽將以「活字」為主題,通過解讀活字藝術背後的故事及系列互動,引發公眾對瀕臨失傳的中國古老工藝的關注。
  • 四大發明:淺談畢昇的活字印刷術
    我想補充一下活字印刷的故事。在討論這一點時,其中一個學生補充說,如果畢生沒有從筆記本《孟羲畢譚》中接過畢生,他就永遠不會為人所知。同時,他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麼印刷技術無法進行技術迭代,最終導致邊緣化?」過去,我們經常從技術的角度談論它。
  • 從木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歐洲和中國古代的差距在哪裡?
    對於翻印文獻是必不可缺的紙張,在中國從漢代末年起,就變成了文字的普通載體(中國最早的紙張,是從被斷代為公元2世紀的古老漢墓中發現的)。使用載有文字或圖案的石碑拓片(用溼紙作拓片,然後再曬乾、上墨和利用塗刷法在紙上翻印),在中國文明的所有地區,至今仍是獲得雕刻圖像,或著名書法作品的最真實而又廉價的複製手段,它主要發展於漢代和木版印刷術的初期。
  • 「活字生香」藝術展:感受「活字之美」,學習古琴減字譜
    在7月24開幕的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活字生香」活字文化藝術展上,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翻出了自己積攢幾十年的「老家底」,當年「黑、宋、仿、楷」字體設計的原始手稿、上海字模一廠積攢下來的大量鉛活字、銅字模,以及上海中華印刷博物館從民間搜集而來的清代木活字版匯聚在展廳之中,向觀眾講述「活字」的前世今生。
  • 湖北臭水溝裡發現一塊石板,上面刻著兩個字,讓韓國專家無地自容
    我們大家都知道古代中國有很多偉大的發明和創造,其中有四樣發明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也就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四大發明」了。但是近期在國際上卻有一個不同的聲音,那就是這四大發明都是韓國創造的,還要把四大發明申遺。不過,中國向來都是拿事實說話,近期在中國出土的一件文物卻打了韓國的臉。
  • 講座︱蘇精:傳教士如何改變近代中文書籍印刷局面
    這是一個投機取巧的念頭,不過我當時的確是這麼想的,也開始閱讀了一些相關的文獻,結果我發現無論是要研究近代圖書的哪個環節,寫作也好,印刷出版也好,出版傳播或者典藏利用也好,每個環節都會有一個避免不了的關鍵問題,那就是中國的書如何從傳統的內容和面貌轉變成近現代圖書的內容和面貌呢?要回答這個問題,當然就牽涉到了基督教的傳教士在其中的作用。
  • 體驗活字印刷 青少年變身「小畢昇」
    日前,在南京莫愁湖街道水西門社區「傳統技藝活字印刷」少兒傳統文化主題活動上,一名五六歲的小朋友拿著自己剛完成的作品,高興得手舞足蹈,「第一次嘗試活字印刷,我要帶回去給爺爺奶奶看」。當天,社區組織13名青少年來到南京科舉博物館,一堂別開生面的傳統文化課正在這裡上演。
  • Adidas新春系列盯上活字印刷,四大發明之一加身卻顏值成謎
    春節作為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日益迅速的發展腳步,也開始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關注。尤其是那些消費品類的跨國大企業,更是如此。而最近知名的鞋圈大廠Adidas,也釋出了自己的中國新春特別系列。這次Adidas推出的新春系列,靈感來源於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
  •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有什麼樣的歷史,它們都是誰發明出來的?
    眾所周知,我們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而這四大發明不僅對我國甚至是對於世界都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它們分別就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以及活字印刷術。我們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悠久留下的這四大發明匯集了無數古人智慧的結晶,對我們古代時期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乃知道現在,全世界各地還在受它們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四大發明,看看這四大發明到底是誰,又是怎樣一步步發明出來的。
  • 一起離奇盜竊案,牽出了一套古老的活字印刷鋪
    2007年2月13日,縉雲新屋村發生了一起離奇盜竊案,一村民放在家裡的一套800斤重的「活字印刷鋪」不翼而飛了!由此揭開了一個秘密:稀有的完整活字印刷鋪還「活」在縉雲!話說縉雲舒洪鎮新屋村的麻志榮家,以前是世代繼承編、印族譜生意的大戶人家。
  • 歷史上畢昇率先發明活字印刷術,那歐洲印刷術是起源於中國嗎?
    前言中國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歐洲的古德堡也發明了金屬鉛字印刷術,到底誰才是印刷術的開創者?歐洲的印刷術是起源於中國嗎?對中國封建帝制的統治特點來說,讓奴僕去做不需要識字的雕版印刷,更加容易,也就使得到直到後來,對活字印刷術排字技術的改良:元代木活字的轉輪排字盤的創造,使得活字印刷開始大量出現。但中國活字印刷業真的開始大量普及,卻是在古德堡金屬鉛字印刷術的傳入清朝開始。
  • 北宋時期早已發明活字印刷術,為何到了明代人們仍熱衷於雕版印刷
    眾所周知,平民出身的畢昇在北宋時期率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歷時8年不斷完善其工藝,其效率與成本比之前使用的雕版印刷大為提升。泥活字的質量與壽命存在一定局限《夢溪筆談》中描述泥活字製作方法是「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並用它們在兩塊鐵板上交替排版和印刷。
  • 也未艾VR課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發明的。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將每個字挑選出來,按順序排在字盤裡,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存至下次排版使用。
  • 鉛活字印刷術創始人:在歐洲最先印刷的書,是最漂亮的書籍之一
    大家都知道,印刷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這項技術傳遍世界後,受到了很多點讚。同時也有當地人根據當時的印刷術,進行了進一步的升級。今天我們要說的是發明鉛活字版的人——約翰·古登堡。澆鑄成某一字母的所有活字,必須是可以互換的。在谷登堡及時把整頁印版拆散為許多個別的字母之前,其他問題還沒有出現過。假如一塊木板的表面是平滑和勻稱的,那麼在刻上反向的凸字之後再塗上墨汁,就可以印出一份勻稱而字跡清楚的印刷品。但如果每一個字母分別澆鑄,怎樣能夠把它們放在一起而保證其有一個勻稱的平面呢?
  • 畢昇率先發明的活字印刷術,為何國際上公認的卻是德國人古登堡
    我國的四大發明中就有,紙張,火藥,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是我們國人的驕傲。然而這一重大發明,為何在國際上得不到廣泛的認可。反而後起之秀的德國人古登堡,卻被國際上認為是活字印刷之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首先是地理因素。我們都知道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人在宋朝時的發明。
  • 中國印刷博物館武威分館開館(圖)
    西夏泥活字的製作過程:印刷  西夏泥活字的發現與「復活」填補了我國泥活字版本的空白,在國際上為確立中國泥活字印刷的發明權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為「活字印刷,源於中國」爭取了話語權。   A 西夏泥活字填補了我國相關研究空白  中國印刷博物館武威分館設在「隴右學宮之冠」——文廟內,它前有狀元橋、後有孔廟,武威活字印刷專題陳列館便在歷代文人墨客祭祀孔子之地的東西兩側。館內不但追溯了中國的印刷史,還詳細介紹了西夏泥活字的製作過程:打泥、制丁、刻字、燒字、排版、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