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華飛 常州一院 常笑健康
▼本文作者▼
年紀大了,爬兩步樓梯就開始腰酸背痛,渾身不自在......
天寒地凍,窩在被窩本是件無比幸福的事情,不料最近夜裡常常腿抽筋,如同噩夢一般......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越來越多地表現出缺鈣的症狀,補鈣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內心。我們拼命掙扎著不停地補鈣,但現狀卻並不樂觀。
2018年《中國居民骨質疏鬆症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我國50歲以上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患病率達到19.2%,中老年女性骨質疏鬆問題尤為嚴重,患病率達到32.1%。
有人不禁要問:為什麼我天天補鈣,還是沒有辦法擺脫腿抽筋、骨質疏鬆的命運?其實核心在於天天補鈣的同時,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補進去鈣就能被吸收嗎?
補鈣不能少了「黃金搭檔」
在陽光的照射下,人體皮膚能夠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維生素D(一種類固醇化合物)。正是因為維生素D與陽光有如此密切的關係,所以又被叫作「陽光維生素」。
那為什麼說維生素D是補鈣的「黃金搭檔」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人體骨骼。
人體骨骼的主要成份是鈣,佔全身鈣總量的 99%,這些鈣需要通過膳食來獲得。膳食中的鈣要先經腸道吸收,然後通過血液運輸進入到骨骼中,而這個過程就需要維生素D的幫助了。
維生素D能夠提高腸道對鈣、磷的吸收,維持血液中鈣和磷的正常水平,促進骨骼和牙齒的礦化[1]。
有研究表明,補充足量維生素D能增加骨量、肌肉容量,增強肌肉協調功能,降低跌倒風險,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及骨折[2]。
有人會問:維生素D功效如此重要,能夠通過照射陽光合成,那還需要額外補充嗎?
誠然,多曬陽光是預防維生素D缺乏最經濟的方法,但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方法。限於現在的生活方式,我們與陽光親密接觸的機會和時間都是越來越少了。
《維生素D與成年人骨骼健康應用指南》指出,中國人群中普遍缺乏維生素D,即使在光照充沛的南方地區也是如此[3]。
研究發現,妊娠哺乳期女性、新生兒以及6月至5歲的兒童、65歲及以上老年人、圍絕經期及絕經後女性、缺乏日曬以及患有胃腸道、肝腎疾病者,都容易缺乏維生素D[4]。
上海交通大學的學者研究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70%~90%的60歲以上老年人存在維生素D缺乏[5]。看到這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我們恍然大悟,維生素D普遍缺乏可能導致大多數人的鈣白補了!
維生素D對健康的影響
從上文我們知道維生素D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然而維生素D對健康的影響遠遠不限於此。
骨骼
維生素D可以堅固骨骼。兒童缺乏維生素D可造成骨骼發育障礙,如佝僂病;成年人缺乏維生素D可增加骨質疏鬆、骨折風險[1]。
肌肉
補充維生素D可改善肌肉無力,並改善體育鍛鍊後的恢復能力[6]。
癌症
充足的維生素D水平可以降低結直腸癌風險,並降低女性絕經後發生乳腺癌的風險[7-8]。不同癌症與維生素D的關係正一步步得到醫學專家的論證。
高血壓
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發現,在年齡>20歲的人群中,維生素D水平與收縮壓之間呈負相關[9]。
糖尿病
義大利學者研究[10]指出,糖尿病患者普遍缺乏維生素D,病情惡化也和血液中25-羥基維生素D降低相關。
美國塔夫茨大學新英格蘭醫學中心研究顯示[11],低的維生素D水平、低的鈣或奶製品的攝入,與2型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的流行具有一致性關聯,維生素D的日攝入量與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呈負相關。
免疫系統
維生素D是免疫調節因子,既可以預防感染,也可以減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維生素D可以有效預防上呼吸道感染,減少兒童期發生哮喘的機率,並減少多發性硬化的風險[12]。
吃複方鈣劑
還需要補維生素D嗎?
有人會問:維生素D有這麼多功效,但是我吃的複方鈣劑裡面含有維生素D,那麼還需要額外補充維生素D嗎?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核心因素:一是判斷是否缺乏維生素D;二是複方鈣劑裡面維生素D的含量是否足夠。
那麼,首先如何判斷是否缺乏維生素D?金標準是檢測血液中25-羥基維生素D的水平是否達標。
確定為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患者,應每天給予2000~4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1個月後改為每天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
其次,複方鈣劑裡面維生素D的含量是否足夠?以國內某知名品牌為例,一片含鈣600mg、含維生素D 125國際單位,一天1~2片,該品牌即便最大劑量維生素D的含量都不滿足400 國際單位日維持劑量,更不用說2000~4000 國際單位的日治療劑量了。
實際上,在北美上市的同類品牌中每片的維生素D含量已經達到800國際單位,因此毋庸置疑,125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含量是遠遠不夠的。
最後友情提醒下,2011~2015年間,中國成年人膳食鈉的每日攝入量為5404毫克,相當於鹽攝入量13.5克,按照每攝入500毫克鈉,尿鈣排洩會增加10毫克計算,尿鈣排洩量可增加108毫克,佔成年人每日鈣推薦攝入量(800~1000毫克)的11%~14%,這對於一心補鈣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補鈣和維生素D的同時,也要注意口味別太重哦!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維生素D及其類似物臨床應用共識[J]. 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誌.2018.11(1):1-19.
[2] 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原發性骨質疏鬆診療指南 (2017年)[J]. 中華骨質疏鬆和骨礦鹽疾病雜誌,2017,10(5): 413-436.
[3] 廖祥鵬,張增利,張紅紅,等.維生素 D 與成年人骨骼健康應用指南(2014年標準版)[J].中國骨質疏鬆雜誌,2014,20(9):1011-1030.
[4] Galesanu C, Mocanu V.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the clinical consequences[J].Rev med Chir Soc Med Nat Iasi,2015,119(2):310-318.
[5] 武琴, 陳書豔. 維生素D缺乏與老年相關疾病的研究進展[J]. 老年醫學與保健, 2019, 025(001):120-122.
[6] Wintermeyer E,Ihle C,Ehnert S,et al. Crucial role of vitamin D in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J]. Nutrients,2016,8(6):319.
[7] Yanlei Ma, Peng Zhang,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ain D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 2011,29: 3775-3782.
[8] de La Puente-Yagüe, Miriam, Cuadrado-Cenzual M A , Ciudad-Caba?as, María J, et al. Vitamin D: And its role in breast cancer[J].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ences, 2018:S1607551X17308112.
[9] Scragg R,Sowers M,Bell C.Serum 25-hydroxyvitamin D,ethnicity,and blood pressure in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J].Am J Hypertens,2007,20(7):713-719.
[10] Pitocco D et al, The effects of calcitrioland nicotinamide on residual pancreatic beta-cel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recent-onset Type 1 diabetes (IMDIAB XI). Diabet Med.2006, 23(8):920-923.
[11] Anastassios G Pittas, Joseph Lau et al. The role of Vitamin D and calcium in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aetabolism, 92(6):2017-2029.
[12] Bener A,Ehlayel M S,bener H Z,et al. The impact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on asthma,allergic rhinitis and wheezing in children:an emerging public health problem[J]. J Family Community Med,2014,21(3):154-161
作者介紹
華飛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
簡介:蘇州大學、揚州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目前擔任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糖尿病分會常委、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營養與食品安全分會常委、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胰島素抵抗學組委員、江蘇省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學會骨質疏鬆與骨礦鹽疾病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師協會營養醫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常州市醫學會骨質疏鬆與骨礦鹽疾病分會主任委員、常州市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兼任國家衛健委現代醫院管理能力建設專家委員會地市分會秘書長、中國醫院協會地市級醫院分會常委、江蘇省醫院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醫院協會醫院醫保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醫院評價研究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醫院質量管理專委會常委、醫院品質管理聯盟常委。
從事內分泌代謝病臨床工作近30年,擅長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甲狀腺疾病、骨質疏鬆症、多囊卵巢症候群等的診治,主要研究方向:胰島素抵抗相關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目前主持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江蘇省社會發展重大項目1項、常州市科技計劃項目5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SCI收錄24篇,先後獲江蘇省衛生廳新技術引進二等獎、蘇州大學周氏教育科研獎優勝獎、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擔任《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副主編、《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審稿專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