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地方環保局人士表示,事實上,地方政府也希望能夠為市場上魚龍混雜的檢測設備設立門檻,但這非常容易遭到一些劣質設備廠家指責政府「壟斷」「有黑幕」等,且檢測站為了節約成本也會給政府施壓,希望能夠引入價格更低的設備,這裡面有各種力量的博弈。
從檢測方法與標準制定、檢測設備生產製造、環檢機構批覆建設、檢測設備計量檢定、資質認定計量認證、環保驗收檢驗委託,到最後給車輛發放綠標,「表面上尾氣檢測法規標準全、監管環節多,其實法規標準雜亂無章、各級政府監管無力。」顏梓清說。
趙國通表示,機動車尾氣檢測工作涉及到多個環節和部門,這就需要政府管理更加科學化,各個政府部門之間要監督配合,檢測技術要做到統一標準、嚴格審批,檢測設備要有適度的市場競爭,同時也要有選擇,對各個檢測站要有監督機制。
也有汽車專家建議,除了定期到檢測站檢測外,有關部門應該加大臨時抽檢的力度,在交通樞紐或收費站處,不定期抽檢,針對一些老舊車、高排放的車型更是要側重加強檢驗,一旦發現排放超標要重罰,這樣才能起到震懾作用。
上述地方環保局人士也表示,簡易工況法技術源自美國,我國大部分環保部門對這些新技術了解不多、不全面,這也是我們政府部門的軟肋。另一方面,我們也曾專門到美國學習,在美國作假被發現後代價非常大,一旦出問題對於企業來說就是滅頂之災,這在中國是很難做到的。
顏梓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建議,要全面清查檢測設備,計量和環保部門需委託專業技術機構對檢測設備技術進行全面考評,對不符合國家標準和檢測數據誤差高於10%的設備要禁止檢測。同時,有關部門要將對環檢機構的監管改為對檢測數據質量的監管,生產檢測設備需要取得《製造計量器具許可證》(CMC),確保檢測設備質量;使用檢測設備進行檢測,需要取得實驗室資質(CMA)以確保數據質量。
她還建議,加快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讓不同所有制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各環節的技術考核報告、檢測報告都應向社會公開公示,接受社會監督,讓尾氣檢測數據真實有效。
姚聖卓認為,我國應加快相關標準、法規、規程和技術要求的制定、補充和修訂工作。在現階段,需要完善成套檢測設備技術性能的考核內容,如整車排放重複性和一致性檢測等,還要完善檢測系統關鍵部件重要技術性能的考核內容,如底盤測功機的響應時間測試、變載荷加載滑行測試、寄生功率測試、力傳感器標定測試等。
已經退休的環境保護部機動車排汙監控中心研究員韓應健透露,他最近參加了一些地方對環檢機構檢測員的培訓,發現到課學員的水平不理想。他建議,環保部門應該重視對這些人員的培訓質量,確保檢測過程的規範操作。「我還有個想法,希望能建設一個關於超標車的資料庫,記錄檢測中發現高排放、超標車的信息,診斷超標原因,並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得出規律。這樣,可以減少決策的盲目性,使決策更科學,有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