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賈麗偉
師訓君評
有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經歷或困惑,用遊戲和PK方法調動起來的學生積極性會在課堂上失控,使得知識本身在這個過程中失焦。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閱讀時間:4分鐘
有很多老師都有這樣的經歷或困惑,自己花了不少錢給學生買獎品,不承想結果卻收效甚微:學生一開始興趣高漲,但新鮮勁兒一過就逐漸麻木了。靠獎品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起的作用很有限。而用遊戲和PK賽的方法,學生積極性雖然被調動起來了,但有時課堂會失控,學生關注的點在PK本身,對知識失焦。怎麼辦?
要解決這個問題,老師首先要理解它的本質。學生坐在你的教室裡學習,無外乎有以下兩種類型:內在動機型和外在動機型。
第一種:內在動機型
學生的學習動力是自身對學習主題感興趣,或者需要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雖然沒有其他人參與或別的獎勵,自己習得的過程仍舊充滿樂趣和滿足感。
小內的心理:
1.學過機器人課,很感興趣。想再學編程,設計一個小遊戲。
2.喜歡讀書的那種心流狀態。
3.我學英語,因為很喜歡讀英語的感覺和它背後代表的文化。
小內的表現:
1.哇!我已經能自己設計一個小程序啦!
2.這本書對我提升語文成績很有幫助,我得好好學習一下。
3.這個句型太棒啦!我要學會,把它用在自己的作文裡。
第二種:外在動機型
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外部獎勵、懲罰或其他外在因素。外在動機可能是為了取悅老師或家長,也可能是增加同輩對你的認同感。
小外的心理:
1.媽媽給我報了鋼琴課,希望我在彈鋼琴方面有點特長,文化課分不夠的話,還能考藝術專業。
2.我讀書是為了演講時旁徵博引,滔滔不絕,被別人羨慕。
3.學物理是因為父母為了給我報物理班花了很多錢,如果我不去上,就太浪費了。
4.媽媽說,如果我不去上這個數學班,這個學期就不會給我的遊戲充值。
小外的表現:
1.今天的課怎麼還沒結束啊……困……
2.我按照爸爸的要求,完成今天的讀書任務。
3.還是先玩遊戲吧,作業嘛……下午再說。
1. 適用內在動機學生的策略:
對於內在動機的學生,充分調動已有動機,促使產生新動機,形成疊加效應。
法寶:「我是小老師」
讓學生來當「小老師」,老師初期詢問「是否需要幫助」,然後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權,讓他們當其他學生的「小老師」。
在Learning Pyramid 學習金字塔理論中, 學習效果最好的方式既不是傳統的學習方式——聽課/閱讀,也不是國外課堂常見的方式——討論,而是非常簡單樸素的方法——teach others(教別人)。使用這種方法,知識的吸收度高達90%,學習效果最好。
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小老師」自身學習效果最大化,更有動力探索新知,peer admiration來自同輩的豔羨是對他們天然的獎勵,也能讓他們從學習態度上,感染到其他學生;從認知方法上,為其他學生提供同輩視角來理解和消化知識。
2. 適用外在動機學生的策略:
對於外在動機學生,老師需要儘可能地把外在動機轉化為內在動機。
法寶1:創造「功利性/輸出性」目標,而不是只籠統粗暴地要求其學會
比如前面提到的媽媽要你學鋼琴是外在動機,但想到在聯歡會時,在老師同學面前露一手,此時,練琴這就變成內在動機。所以教學中,創造「功利性/輸出性」目標。
例如:
英語記單詞。與其傻白甜地要求學生記住這些單詞,十分鐘後要進行單詞測試,不如巧妙地讓學生設想自己被困在一個孤島上,要從這30個詞的詞義上分列出哪些單詞是可以利用來使自己脫離困境的,哪些是與此目的無關的。同樣時間內,你會發現後者的教學效果遠遠好於前者。
法寶2:引導學生,而不是灌輸學生
《禮記·學記》給出過精闢的闡述:「君子之教, 喻也。」所謂「喻」,就是啟發、誘導。引導學生,而不是牽著學生走; 啟發學生,而不是代替學生作結論。研究表明,人們往往自己得出的結論,會更容易被接受。如果老師直接給出結論,則可能會被質疑或印象不深。如何引導呢?巧設陷阱,妙留漏洞。
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的「餓貓開迷籠」實驗表明,小貓通過不斷嘗試,犯錯,終於學會打開籠門。其實,學習就是一個嘗試錯誤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常常表現為:嘗試—犯錯—再嘗試—找到正解。引誘學生樂此不疲地逐步陷入老師事先挖好的「陷阱」中,並能自己爬出來。
例如:
語文課上,老師在講《史記··陳涉世家》中「苟富貴,無相忘」。
老師: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裡的「苟」是……?
學生搶答:苟且!
老師:那麼「苟富貴,無相忘」呢?
學生答:苟且富貴,不忘記。就是不要忘記潦倒和富貴。
老師:嗯,如果是這樣, 下一句中,陳涉被僱工嘲笑,「若為傭耕,何富貴也?」只提到富貴,哪來的富貴?陳涉當時富貴了嗎?可沒有提到苟且呀?這段裡都沒提到苟且呀?
學生沉思:這……說明「富貴」還沒發生。
老師:那既然沒有發生,「苟」可能會是什麼意思呢?
學生:那表示「假如,如果……」
老師:「苟富貴,無相忘」全句呢?「無相忘」中的「相」沒有翻譯出來,不過我們很熟悉這樣一個詞「相互」還有一句話「相忘於江湖」……
學生搶答:如果富貴發達了,不要忘記彼此。
對於帶班多、學生特別多的老師來說,很難準確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類型,但又想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他們學習熱情,那該怎麼辦呢?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