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新課改提出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我們應當認識到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性的重要作用。教師的主導性必須通過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發揮作用。因而,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呢?本文就聯繫數學教學經驗對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做以下闡釋。
一、重視和培養學生主體參與課堂,讓學生獲得主體參與的體驗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就要使學生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教授「認識角」一課時,在探究角的特徵時,可以放手讓學生先動手感知,再說說體驗,最後一起總結角的特徵。
本課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小朋友們找一找我們生活中的角,一般學生都會在類似三角尺、書、課桌這些物體上找到角。這時老師可能都會急於來讓學生觀察後找出角的特徵,其實這時不妨讓學生動手來感受,讓孩子用手指去戳一戳他們找到的角,說說感受。這是他們通常會說,「痛痛的」、「扎人」等,再反問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原來是因為角是尖的,那這個「尖尖的」,我們就把它叫做角。使學生在體驗中聯繫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二、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應當有目的的創設一些有助於教學目標完成的教學情境,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主動參與課堂,獲得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更好地理解教材,讓數學更加生活化。例如:在教授「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時,可以借鑑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中「愛的抱抱」遊戲。老師當指揮員,小朋友們圍成圈跑,老師喊愛的抱抱,愛的抱抱,一直喊,最後說一個數。
如:說2,就2個人抱在一起;說3,就3個人抱在一起;以此類推。遊戲中,小朋友們會發現,都是平均分,但有的正好分完,沒有剩餘;有的時候就有剩餘;而且剩下的都比老師喊得數要小。通過創設這樣的情境,幫助小朋友們理解分的同樣多和平均分,理解有餘數的除法和整除的區別,認識餘數。引導小朋友們在遊戲中經歷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並且將其抽象為有餘數的除法的過程,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讓學生在遊戲中體會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