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劉舒凌)臺灣的博士生培養是過多抑或不足?連日來,臺灣產業界與官員就人才危機議題持續爭論。
臺灣當局12月初先是通過「人才培育白皮書」,繼而召開連續兩天的「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議」。伴隨相關人士的發聲,教育與產業銜接是否出現問題、尤其博士生數量是否供過於求的議題引發激烈討論。
臺灣輿論認為,已喊了多年的人才流失問題再度引發關注,源於最近兩份海外報告。相關調查稱,2021年臺灣將出現嚴重的人才短缺危機,2015年人才指標將遠落後於新加坡和香港。
繼數月前有「臺灣觀光教父」之稱的嚴長壽發表「培育過多博士是在浪費資源」的觀點後,晶片大廠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出席科學技術發展諮詢會議時提出臺灣教育存在三大失衡,指出博士生與創意者不能劃上等號,並稱「年輕人受教育以擁有更好未來的願望似已破滅」。宏碁董事長施振榮也就此發言稱,臺灣需要真正對社會有貢獻者,學歷相對只是扮演基礎角色。
但作為推動科技發展最高專責機構的臺灣當局「國科會」,其負責人朱敬一卻提出「博士生目前雖供過於求,但10年後將面臨供不應求」,並對「人才培育白皮書」提出調降碩博士班名額措施進行示警。
綜合各方分析,臺灣人才危機惡化的關鍵,在於接受高等教育人力外移現象嚴重。「國科會」數據顯示,近十年臺灣每年淨移出人力約1至2萬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2年底調查報告稱,臺灣外移人口接受高等教育者比率以61.1%在全球居冠,遠高於第二名的印度(50.9%)。而危機的本質則是臺灣經濟增長減緩,且增長模式過於偏重「臺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代工出口形態,以致高級人力就業機會不足。
臺灣《經濟日報》9日社論《搶救臺灣人才,要換個腦袋》提出,各界對強化職業技術教育其實已有高度共識,處理短期問題需立即有效的行動。
分析指出,目前臺灣每年培育博士約3800名,80%從事學術研究或學校教育體系,僅有20%在企業界服務,遠低於各五成的世界常見比例。
當局剛通過的「人才培育白皮書」提出三年內投入410億元新臺幣改善義務教育、技職、高等教育,要培育2.4萬名技術人員。但媒體檢視後發現其實質多為現有預算及已在執行的方案,因而被稱為「新瓶裝舊酒」。
除去教育當局的責任,臺灣企業界在「學用落差」問題上也需承擔責任。張忠謀就坦陳,博士生進入產業界的比例非常低,部分原因在於企業界做研發工作及相關投資是不夠的。在教育部門呼籲企業界多用本地博士的道德呼籲之外,朱敬一則提醒各方關注長遠:若培育博士人才供需差距持續擴大,臺灣產業競爭力勢必受到影響。
近日,專責推動經濟發展的臺灣當局「經建會」將提出具體方案,催生民間培訓產業。但在沒能釐清問題癥結並對症下藥的情況下,結構性人才困局恐將延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