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臺灣爭論「學用落差」 博士是否培育過多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綜述:臺灣爭論「學用落差」 博士是否培育過多

  中新社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 劉舒凌)臺灣的博士生培養是過多抑或不足?連日來,臺灣產業界與官員就人才危機議題持續爭論。

  臺灣當局12月初先是通過「人才培育白皮書」,繼而召開連續兩天的「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議」。伴隨相關人士的發聲,教育與產業銜接是否出現問題、尤其博士生數量是否供過於求的議題引發激烈討論。

  臺灣輿論認為,已喊了多年的人才流失問題再度引發關注,源於最近兩份海外報告。相關調查稱,2021年臺灣將出現嚴重的人才短缺危機,2015年人才指標將遠落後於新加坡和香港。

  繼數月前有「臺灣觀光教父」之稱的嚴長壽發表「培育過多博士是在浪費資源」的觀點後,晶片大廠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出席科學技術發展諮詢會議時提出臺灣教育存在三大失衡,指出博士生與創意者不能劃上等號,並稱「年輕人受教育以擁有更好未來的願望似已破滅」。宏碁董事長施振榮也就此發言稱,臺灣需要真正對社會有貢獻者,學歷相對只是扮演基礎角色。

  但作為推動科技發展最高專責機構的臺灣當局「國科會」,其負責人朱敬一卻提出「博士生目前雖供過於求,但10年後將面臨供不應求」,並對「人才培育白皮書」提出調降碩博士班名額措施進行示警。

  綜合各方分析,臺灣人才危機惡化的關鍵,在於接受高等教育人力外移現象嚴重。「國科會」數據顯示,近十年臺灣每年淨移出人力約1至2萬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2年底調查報告稱,臺灣外移人口接受高等教育者比率以61.1%在全球居冠,遠高於第二名的印度(50.9%)。而危機的本質則是臺灣經濟增長減緩,且增長模式過於偏重「臺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代工出口形態,以致高級人力就業機會不足。

  臺灣《經濟日報》9日社論《搶救臺灣人才,要換個腦袋》提出,各界對強化職業技術教育其實已有高度共識,處理短期問題需立即有效的行動。

  分析指出,目前臺灣每年培育博士約3800名,80%從事學術研究或學校教育體系,僅有20%在企業界服務,遠低於各五成的世界常見比例。

  當局剛通過的「人才培育白皮書」提出三年內投入410億元新臺幣改善義務教育、技職、高等教育,要培育2.4萬名技術人員。但媒體檢視後發現其實質多為現有預算及已在執行的方案,因而被稱為「新瓶裝舊酒」。

  除去教育當局的責任,臺灣企業界在「學用落差」問題上也需承擔責任。張忠謀就坦陳,博士生進入產業界的比例非常低,部分原因在於企業界做研發工作及相關投資是不夠的。在教育部門呼籲企業界多用本地博士的道德呼籲之外,朱敬一則提醒各方關注長遠:若培育博士人才供需差距持續擴大,臺灣產業競爭力勢必受到影響。

  近日,專責推動經濟發展的臺灣當局「經建會」將提出具體方案,催生民間培訓產業。但在沒能釐清問題癥結並對症下藥的情況下,結構性人才困局恐將延續。(完)

相關焦點

  • 學用落差關鍵在臺灣新當局
    臺灣新當局「教育部長」潘文忠上任後,對於學用落差只有幾句話來說明態度,站在戰略立場上,要學用可以結合,應是教育主管單位與經濟部、產業界找出未來20年的人才走向,輔導學校往未來有競爭力的學門前進,給整體一個願景所在,否則競爭力難以提升。
  • 臺灣大學生供過於求 馬英九承諾全力改善學用落差
    (臺媒圖) 中國臺灣網5月20日消息 據臺灣「東森新聞」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20日上午於臺中中國醫藥大學發表就職六周年演說。馬英九在演說前除與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校長李文華特別互贈琉璃、瓷器禮物外ㄊ他在以「傾聽青年心聲,實現世代正義」為題時也特別針對學生的焦慮,提出五大響應。
  • 學用落差日漸增大 臺灣:大學多了也有煩惱
    資料圖片    20年前,臺灣開始教育改革,措施之一是「廣設大學」,讓更多學生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也為臺灣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是也衍生了有私立學校把學生當「搖錢樹」、學用嚴重脫節、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日益降低的現象。為了應對近年日益浮現的高等教育危機,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祭出了高校「退場機制」。
  • 朱立倫:改善學用落差 開放人才來臺
    華夏經緯網12月3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國民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朱立倫表示,他會檢討外勞政策,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改善學用落差問題,讓企業找得到人力、年輕人找得到工作,並開放世界各地優秀人才到臺灣。
  • 大陸人看臺灣:培育與留用人才值得思考
    大陸人看臺灣:培育與留用人才值得思考   而臺灣本土人才的生存狀況同樣不容樂觀。上周,臺中一家雞排店的生意因為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的一句話「火」了一把。郭臺銘說的是「有必要念到博士再去炸雞排嗎?你初中、高中、大學,博士念這麼多,當局補貼這麼多錢,結果你去炸雞排」。原來,雞排店的老闆是42歲的臺灣政治大學博士生宋耿郎。
  • 臺調查:學用落差大? 5成4受訪上班族首份工作學非所用
    人民網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5成4受訪上班族坦言,首份工作與在校所學完全無關;且工作一段時間後,現職工作仍與在校所學無關的受訪者也高達3成6,凸顯臺灣教育與職場的「學用落差」相當大。
  • 講座丨會計學院學術菁英培育計劃系列講座之文獻綜述寫作要點
    你是否還在萬千文獻中苦苦掙扎?你是否還對綜述寫作一無所知?你是否還對書面論證無可奈何?本次本科生科研興趣小組講座邀請到菁英培訓達人——楊鳴京老師,教你如何定義綜述主題,規定綜述範圍,教你如何綜合提煉,分析評論,用專業的知識與豐富的經驗為你精心總結文獻綜述的寫作秘訣,助你在學術的海洋中揚帆遠航。
  • 西進大陸的臺灣博士們(二)黃老師的故事
    黃宗昊老師,2008 年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班,目前任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黃老師在博士初畢業時,本來滿懷夢想,希望在臺灣的大學裡謀得一份教職,但適逢臺灣的「天災」加「人禍」。黃老師特別提到,初到大陸來時對薪資本來就沒有特別的預期,但能來到上海交大一展自己的學術專才,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 近幾年來,學院對於老師的待遇有逐年提升,對於現在整體的福利待遇沒有特別落差、失望。西進大陸的黃宗昊博士與他的研究生們探討學業。
  • 調查顯示:臺灣應屆畢業生起薪預期與實際落差拉大
    調查顯示:臺灣應屆畢業生起薪預期與實際落差拉大 2016-06-04 15:04:521111人力銀行的最新調查顯示,今年臺灣應屆畢業生的預期月薪平均為32609元(新臺幣,下同),但企業實際給薪平均為27254元,落差創7年來最高。
  • Google數位學程 臺灣逢甲大學開課
    數字科技時代來臨,為培育更多相關人才,Google選定臺灣逢甲大學設置「Google數字學程中部實體課程據點」,將由Google專業講師與學生面對面進行授課;也在市民廣場設置行動體驗基地、民眾可直接操作數字營銷工具,配合科技新趨勢,逢甲大學也將開設相關課程。
  • 博士研究生文獻綜述怎麼寫?國外專家來教你(一)
    博士研究生文獻綜述怎麼寫?國外專家來教你(一)對許多剛入學的博士研究生而言,接收到博士錄取通知書時是非常開心的,但這種喜悅無疑非常短暫的,畢竟接踵而來就是導師鋪天蓋地的任務,這耗時三五年不等甚至時間更長的課題研究基本決定了博士研究生的未來。
  •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史上四次定位爭論綜述
    大學英語教學定位爭論不僅具有學術意義,更涉及每年我國二千多萬在校大學生如何學習英語、學習什麼英語的大問題,涉及我國千千萬萬莘莘學子學了十幾年英語後的最終用途,涉及他們能否滿足國家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對英語能力的要求。因此回顧這些爭論、發現背後的原因,意義很大。一、普通英語與科技英語之爭 10年文革結束後,百廢待興。
  • 怎樣寫文獻綜述?
    綜述一般都包括題名、著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幾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由前言、主前言用 200~300 字的篇幅,提出問題,包括寫作目的、意義和作用,綜述問題的歷史、資料來源、現狀和發展動態,有關概念和定義,選擇這一專題的目的和動機、應用價值和實踐意義,如果屬於爭論性課題,要指明爭論的焦點所在。
  • 關於論文文獻綜述你知多少?
    文獻綜述是針對某一特定課題所進行的重點回顧,大部分的研究論文都會有文獻綜述(或稱文獻回顧)章節,作為研究介紹的一部分。不過文獻綜述也是可以單獨發表成一篇文章的。但不管是單純的一篇文章或是論文中的一個章節,文獻綜述的基本要件都一樣,今天要談的文獻綜述是單獨成文的一種文章類型。
  • 中國落差最大的五條瀑布,第一條落差近千米,你是否都有去過?
    其中,最讓我喜歡的風景,還是瀑布,瀑布每一次的衝擊都會讓我印象深刻,所以今天也讓我們細數下中國落差最大的五大瀑布,它們散在天南地北,不同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不同的瑰麗景色。接下來就隨著小編一起來見識一下吧!
  • 文獻綜述寫作指南
    我們聯繫該部門詢問是否可以把我們列入他們未來的研究資助目錄裡。我們聯繫項目經理了解當前項目中未發表的信息,以填充我們的文獻綜述。(七)滿足個人的好奇心有些父母觀察到他們的孩子吃了富含糖分的食物之後顯得不安甚至激動,吃「過多」的糖是否會誘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文獻綜述將會幫助你回答這個問題。
  • 學用落差怎麼辦?這間大學用「使命感」教出有競爭力的青年
    學用落差怎麼辦?這間大學用「使命感」教出有競爭力的青年一間位在波士頓1小時車程外,不到5千人的學校──伍斯特理工學院,教出的學生在畢業10年後,平均薪資是美國的第8名,僅次於耶魯大學,更贏過臺灣熟悉的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
  • 上海招聘臺灣流浪博士,臺媒:大陸又在統戰了
    由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上海海外聯誼會滬臺交流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英才匯聚、滬上逐夢」臺灣優秀博士(生)與上海高校(大學)交流會今天落幕,共計有70名臺籍博士前來面試。這場活動20日至22日在上海市閔行區一家飯店內舉行,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人員在現場限制臺灣媒體進入採訪。
  • 眾多博士班註冊掛零 臺灣人才為啥不願讀博士
    其他「邁向頂尖大學計劃」成員大學,也有註冊率掛零的博士班,例如臺灣政治大學社會系、「外交」系、會計系、財務管理系等4個博士班,臺灣清華大學先進光源科技博士學位學程、統計所博士班,臺灣交通大學統計所博士班、網絡與信息系統博士學位學程等。
  • 大陸學霸為何不願去臺灣讀博士?
    由於高學歷人才的數量與崗位需求比例失衡,臺灣人才市場上甚至出現了一個讓外界驚詫的失落群體——流浪博士。有人說,因為「少子現象」,臺灣這幾年的升學率太高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滿街都是,升學率太高會導致競爭不再激烈,生源素質隨之下降,臺灣的企業漸漸對求職者的學歷不那麼重視了。所以博士不受待見也在情理之中,何況即使念書念到博士,「出路」並不多,現今除了大學教授以外,已鮮少有行業會要求博士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