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38天是高考複習備考衝刺的黃金時間,如何在這38天內最大程度提升各科成績?今天省重點高中各科備課(教研)組長,為高考生們送上一份備考攻略,希望能幫到各位小夥伴!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特級教師 何杰
2019年語文高考大綱對命題思想的表述變化值得關注,大綱將「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變為了「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要求」。
2019年考綱特別強調了「思想道德素質」。當然,語文考試並不能考查出學生思想道德的實際情況,而是主要考查道德認知和價值判斷水平在語文學科中的體現。命題人通過情境設置與命題要求,希望選拔出對國家發展、社會變革與時代話題有廣泛關注、深度思考,並且能夠清晰表達的學生。
這一思想在過去兩年高考語文試題當中已有體現。比如2017年全國一卷論述類文本談氣候、正義,2018年全國一卷對談中國傳統的「照著講」和「接著講」;2017年全國一卷作文題「中國關鍵詞」和2018年全國一卷作文題「世紀同齡人在2035年寫給18歲少年的信」,都在命題情境或命題要求上對學生道德認知和價值判斷水平有較高要求。
2019年考綱將「文化素質」要求變成了「科學文化素質」要求。考查文化素質本是語文考查題中應有之義,此處加入「科學」,意在不削弱語文人文性的前提下強調科學性。從2017年開始,高考對語文知識更加關注,不僅在考綱中明確了文體知識和文化知識的考查要求,在命題中則直接考查了具體文本中的論證知識、敘事知識、古代文化知識。
可見,語文學科的科學素質主要體現在知識掌握與思辨要求上。今年考綱對命題思想的表述變化既是立德樹人的明確要求,又是對過去幾年命題改革的總結。廣大高三教師和考生應該理解考綱這一變化的指向性,在備考中採取相應的措施。
具體來說,有以下三條建議:
一、梳理高中學過的文學知識、文化知識和文體知識,並結合文本理解這些知識的運用特點。
二、梳理近幾年社會關注的時代話題,理解這些話題中蘊含的時代精神與價值判斷。
三、分析2017年和2018年全國六套試卷試題,理解其如何體現考綱命題思想並做相應模擬。
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三數學備課組長 賈振興
考前38天是複習備考衝刺的黃金時間,如何在這38天內最大程度提升數學成績,不妨參考如下建議。
一、回歸課本、夯實基礎
近年來的高考試題越來越體現出教材的基礎作用—高考試題萬變不離其宗,依綱扣本. 其中「宗」和「本」指的都是課本,課本試題大都蘊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與背景,是高考試題命制的重要依據。
1.通過回歸課本,區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力爭能夠完整的敘述每一個定義、法則、定理及其解析。
2.通過回歸課本,回顧「定理、公式的推導過程」。能夠獨立完成重要公式推導和定理證明。
3.通過回歸課本,鞏固「數學文化」「新增內容」。
4.通過回歸課本,注重「通性通法」「數學思想」。能夠獨立完成典型例題、習題的求解。
二、錯題回顧,避免再錯
1.審題失誤:忽略條件信息;遺忘隱含條件;曲解題意本質。
2.知識失誤:概念理解偏差;公式性質記錯;知識變通出錯。
3.思維失誤:思維定勢影響;主觀臆斷出錯;思維不嚴所致。
4.解法失誤:計算推理錯誤;解法選取不當;答題不合規範。
三、加強規範訓練,減少無謂失分
重溫各類題型的答題規範,形成模板,消除「會而不對,對而不全對」的現象。
1.思路規範:最優解題思路、解題方法。
2.運算規範:準確、簡潔、快速,掌握必要的運算技巧,確保一次成功。
3.表達規範:步驟齊全(不多不少)、表達準確、推理清楚、卷面整潔。
4.注意特殊情況,如斜率不存在、空集等。
四、注重技巧,提高速度
1.選擇題、填空題在考試中比例較大,分值較高,在高考成績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正確率和速度都直接影響高考成績。
抓住本質,回歸定義;定性分析,多想少算;運用特例求解,以點代面;善於作圖,巧用數形結合;大膽假設估算,快速定奪;合理排除,去偽存真。
2.通覽全卷、摸清卷情、從易到難、確保準確、有舍有得。
善待容易題中檔題;面對難題分步搶分;審題要慢,解答要快,一「慢」一「快」,相得益彰;準確運算,關鍵步驟,力求準確,寧慢勿快。爭取做到基礎題得滿分,低檔題少丟分,中檔題多撈分,壓軸題多搶分。
五、調整心態,正常發揮
正確認識自我,才不會因為低估自己而喪失機會,也不會因為高估自己而陷入困境。充分認識自己,鼓起勇氣、樹立信心、戰勝自我。謹記:人難我難,我不畏難;人易我易,我不大意。
六、複習過程中,要抓住主幹知識,避免在偏、難、怪上浪費時間
所有過程重在落實,將落實進行到底,將細節做到極致。
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三英語備課組長 梁玉霞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英語特級教師 劉桂章
2019年高考英語考試大綱從考試要求、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來看都與2018年基本保持一致,都是基於英語學科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及核心價值,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考查。「考核目標與要求」和五個附錄(語音項目表、語法項目表、功能意念項目表、話題項目表和詞彙表)內容完全相同。
在書面表達方面存在三處細微變化。首先,書面表達評卷原則變化:考綱書面表達評分原則共6條,2019年將原第4條「評分時,應注意的主要內容為:內容要點、應用詞彙和語法結構的數量和準確性及上下文的連貫性」中的「…語法結構的數量」改為「語法結構的豐富性」,表述更積極,對語言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其次,書面表達各檔次的給分範圍和要求變化:將第一檔(1~5分)和第二檔(6~10分)的給分要求改了兩個字,將其中的「語法結構單調,詞彙項目有限」中的「詞彙項目」調整為「詞彙知識」,含義更寬泛,更易於理解。再次,書面表達例題變化:將2018年版中的書面表達例題「2015課標II邀請外教去敬老院陪老人過重陽節」調整為「2018課標III向外國朋友介紹學校體育運動情況」,與目前我國準備2022年冬奧會主題相吻合,增強了考試大綱內容的時代性。
目前這個階段基本都在進行二輪複習,這也是成績提升的關鍵期和突破期。要跟緊老師的節奏和步伐,按部就班,不急不躁,心態平穩地進行專題複習,不要受到某次考試成績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說,高考最後拼的就是心態。
詞彙是英語學科的基礎,需要進行堅持不懈的滾動複習。近兩年高考對詞彙量的要求明顯提高,因此,大量積累詞彙是語言學習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動詞短語、固定搭配、熟詞新義的難點突破。記憶詞彙以語篇為載體,這樣既可以在具體的語境中熟悉並掌握詞彙的意義和用法,又可以提高語篇理解和詞彙應用能力。而語法學習的重點則在於對核心主幹語法知識的系統掌握,注重其在具體語境中的靈活應用。建議碰到問題去查找一輪複習中梳理過的語法知識脈絡,既能查缺補漏又能精準高效。
閱讀理解主要考察學生運用所學詞法和句法知識理解篇章、定位信息和分析篇章結構的能力。要充分熟悉考綱要求的主旨大意、推理判斷、事實細節、猜測詞義等幾種命題類型。在老師的幫助下去體會每一類型的做題技巧,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掌握思悟正確選項的特點。最好每周誦讀幾篇地道的美文、時文來保持語感和新鮮語言材料的輸入。話題可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科技、生物或廣告類等。以此來加強對語篇的感悟。
完形填空考察重在邏輯和詞法,靈活多變。對每篇練習材料要先通讀文章,領會大意,瞻前顧後,通過上下文語境的暗示來選擇答案。此外,文化背景、詞彙具體使用的語境、同近義詞的辨析、一詞多義的積累,詞組搭配等也是完形中的難點。可以通過誦讀甚至背誦近幾年的完形真題來體會這些詞彙的妙用。
語篇填空題和改錯主要考察基礎語言知識和語法在語篇中的靈活應用。要在詞形變化、固定搭配、不規則動詞的變化和特殊句型上多下工夫。此題型涉及到核心語法現象,可在老師的幫助下熟練掌握命題規律和做題技巧,要做到記憶準確無誤,下筆就要得分。
書面表達是語言綜合能力的體現。最終要做到「三美」:卷面美、語言美、結構美。此外,近幾年高考書面表達中均融入了中國文化元素,因此在備考過程中可多閱讀與中國特色文化有關的文章,多看同學們好的範文和背誦範文也會起到很好的效果。每次考完後可以讓老師幫助分析自己的作文和整體答題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複習計劃和精準查缺補漏,為後期綜合模擬練習打下夯實的基礎。
北京市一零一中學高級教師 殷衛霞
2019年新考綱第一部分「考核目標與要求」中,將「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調整為「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要求」。這一調整表明2019年高考將繼續強化「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也體現了對科學精神、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的重視。2019年新考綱第二部分「考試範圍與要求」與2018年的內容保持了一致。
備考建議有以下幾點:
一、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考備考要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重要內容,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二、關注教材新修訂內容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教材內容做了相應的修訂。雖然2019年考綱中「考試範圍與要求」沒有變化,但是範圍內的知識點是與時俱進的,要關注教材新修訂的內容,例如:必修一《經濟生活》第十課和第十一課、必修二《政治生活》中關於國家監察委員會的相關變化內容、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九課和第十課等與時俱進的變化內容。
三、夯實基礎,抓住核心知識
高考試題越來越靈活,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試卷還是注重必備知識即基礎知識、核心知識的考查。因此,備考過程要深入理解教材,實現對基礎知識的精準掌握與深刻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構建宏觀、中觀與微觀知識體系,並能結合時政熱點對核心知識進行整合與深化。
四、學以致用,培育核心素養
培育學科核心素養是當前高考改革中的重要問題和標誌性要求。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是需要藉助複雜社會生活中的相關情境來落實的。因此,在複習備考時,要直面現實生活,關注社會發展、關心國家大事、關切時政新聞。要勤於思考,用學科知識對社會生活中的真實情境進行價值判斷與思考,提高創造性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對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培育核心素養。
鄭州外國語學校歷史教研組長 辛西娟
高考的倒計時牌,每天改寫的數字都在敲打著各位考生和家長的神經,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天,讓時間發揮最佳效應,作為高三一線的教師,在這裡淺談一下歷史學科的備考方略,希冀能夠助考生一臂之力。
第一,依託考綱盤庫存,明晰短板補缺漏。
經過一輪複習,大家的雙基知識已經初備,但是不夠牢固熟練,因為一輪複習時間多數都分配給了語數外,有些同學認為文綜學科年後突擊就行,但是高考的評級體系明確指出要考查考生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體現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實現高考的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的目標。因此,在這41天裡,大家要依託考綱對已有知識進行盤點庫存,明晰自己的短板所在,這樣才能在以後的複習中做到有所側重,備考高效。
第二,高頻考點重拓展,知識整合強關聯。
教育部考試中心歷史命題組組長吳偉教授深知時下中學歷史教學及備考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就是知識學習缺乏深度 深度不夠形成知識孤島,學科視野缺乏廣度,視野不夠出現囚籠效應。第一輪複習如果採用模塊複習的考生,在二輪複習中要注意主幹知識的整合,高考是按照通史順序考查的,歷史的核心素養之一就是時空觀念,由於課本編排的模塊缺陷,導致許多學生缺乏時空觀,歷史學不同於其他學科就是階段特徵的要求,缺乏時空概念的考生明顯做題時錯誤率較高。在最後衝刺中,要對主幹知識按照通史進行梳理,如中國古代史按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民族等要素對先秦、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六部分加以知識整合,在整合中重點拓寬核心概念,如政治史中的中央官制、地方行政管理、選官制度以及監察制度在歷史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或者依然有借鑑意義的概念的拓展。
近現代史,把中國的各個階段,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下整合解讀,對知識背景以及思維的流暢都有較好地促進作用。追問教材是拓展核心概念的常考方式,如2014年課標卷一開放性試題——關於抗日戰爭目錄的增減,實際就是在考查對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理解,再比如2016年課標卷三的開放性試題——對盧梭《社會契約論》中「制度構想與實踐」的觀點的論述,其實就是對啟蒙運動影響的一種追問,制度構想可能指導實踐,也可以在實踐中得到完善,也可能不符合實際,這樣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麼理性在實踐中讓人們失望產生浪漫主義文學以及美術的知識。
因此,要加強對課本結論的多角度理解。古今相通,中外關聯是高考考綱的要求之一,因此在做好古今相通的同時,注意中外關聯,如2014年課表卷一中的宋應星、牛頓科學技術的對比,2016年明清救濟制度與英國近代濟貧制度的異同等,尤其是社會轉型時期相關聯事件的比較。
第三,重組真題限時練,審答試題重規範。
國家試題中心劉芃先生曾說:往年的試題是精雕細磨的產物,它反映了對考試內容的深思熟慮、對設問和答案的準確拿捏、對學生水平的客觀判斷。
研究這些試題,就如同和試題的製作者對話。因此,精研高考題是提高成績的不二法門,備考在一線的老師,或者一些高考網站,會對試題按照高考的要求進行分類,考生要利用這些真題限時訓練,避免考場上「省時出錯」,「超時失分」 的現象發生,限時訓練中不能做完試題,對完答案的對與錯來就完事,試題中掩藏著許多高考捷徑,如你做完近幾年的先秦政治史試題會發現,高考的高頻點就是分封制、宗法制,因為該考點比較難理解,因此考場上學生多用排除法,能提高做題的準確率,因此,在做完一組真題後,要細細研讀,從高考考點,命題角度等,你會找到高考的備考方向。
另外 ,平時審答試題的要有規範意識 ,如對材料信息提取時的時空、程度要求,可以在試卷中用筆畫出來,如當選擇題出現「反映了」「體現了」的要求時,也就意味著試題中的現象、史實類題支就要淘汰了,再比如試題要求的是否定式,高度緊張的考生,思維如果不規範審題,很可能在肯定式選項中徘徊,找不出答案,耽誤了時間,你這時就可以在否定式要求上加上標記,以提醒自己。對於主觀題,有些考生認為,我平時沒那麼多時間 不能限時訓練怎麼辦,你也可以化整為零,如你可以利用15分鐘時間對25分的高考試題,從審題、列提綱,寫出關鍵詞入手,也一樣達到限時訓練的效果。
第四,淡化考試分數,心態決定勝負。
在衝刺的最後階段,會有很多周測、聯考、市級檢測等大大小小的考試,每次考試都會有分數的高低沉浮,刺激著考生和家長的神經,被分數高低情緒左右的心理,豈能提高複習效果,,任何一次模擬都代表不了高考的結果,考試中發現問題,幸運它不是在高考的考場上,你應該感謝這些做錯的試題,讓你發現了漏項與不足,本著一切還來得及的必勝信念,對待你模擬考試中的錯誤與沉浮。要知道,當你走向高考考場,複習已經結束,此時心態決定你勝負。
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三地理備課組長 閆陸軍
高考前的最後41天,要做到有效、高效的備考,地理複習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研讀考綱與高考試題,把握複習備考方向。
通過認真研讀考綱與高考試題,才能夠把握高考的命題方向及試題特點。2019版考綱中明確說明,地理試題的設題情景包括生活情景、學科情景和學習情景,其中生活情景和學科情景是命題的主體,在備考中需要有所針對性地準備。
生活情景包括日常生活體驗和時政熱點要聞,前者是自己對所處的地理環境的直接觀察體驗,後者是對國家大政方針的間接體驗,對於生活情景的試題,需要在學習之餘,觀察生活,注意從報紙、新聞聯播等媒體中捕捉並思考地理試題的命題角度。
學科情景指以相對抽象的地理學術為背景,此類試題一般難度較大,如2017年全國1卷的苔原帶多樣性垂直特徵、2018年全國1卷的烏裕爾河水量平衡動態變化等,對於學科情景的試題,需靈活運用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與規律,面對此類試題,冷靜自信的心態非常重要,可在備考期間進行適當的地理陌生題組訓練。
2.夯實基礎,突出主幹,構建知識網絡,提升地理思維。
複習中要牢固掌握地理概念、地 理原理、地理規律等基本知識,更要 突出對地理主幹知識的複習,並構成 完整的知識網絡。知識網絡的構建能 夠把多角度的主幹知識建立聯繫,將 所學的知識與試題的設問形成快速準 確聯繫,準確地運用相關知識和有關 信息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地 理思維。如右圖所示「河流」為中心 的知識網絡。
3.限時訓練,及時查漏補缺,提升解題能力。
以試題為載體,通過精選試題的限時訓練,進行題型歸納、方法比較、拓展遷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過程中,選擇題所反映出的知識漏洞要有針對性回歸教材進行複習強化;針對綜合題答不全的現象要從思維方向的正確性與思維角度的全面性進行分析與完善。練是發現問題的過程,訂正與反思才是解決問題、提升能力重要環節。
4.訓練答題規範和解題技巧,提升高考成績。
提取有效信息、綜合分析、專業規範表述是解題的三部曲。答題、書寫要求嚴格、規範,語言要有地理素養,避免「意識流」式的隨意;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如 「交通便利」是定性分析,但還要結合題目給出的圖文信息,說出為什麼交通便利,注意因果邏輯關係的準確表述。只有平時多練,認真書寫,高考中才能下筆有神。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