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朵老師
關鍵詞:教育方法 疏遠 交流
文章選自《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做孩子才愛學》
平平是小區裡有名的品學兼優的好孩子,所以他的媽媽王阿姨也成了小區裡的大紅人,經常走著走著,就有鄰居前來請教教子良方。
這不,樓上的張阿姨又來「取經」了。
「小王啊,真不知道你們家平平怎麼那麼乖,我們家的太難管了,我們平時那麼辛苦,還不是為了給他創造一個好的條件,為什麼孩子們似乎都不理解呢?有什麼心事也不跟我們說,長大了,我們也管不了,哎……」
「其實吧,孩子是渴望跟我們溝通和交流的,但我們大人卻擺在了長者的位置不肯下來,孩子無法感受到平等,自然也就不願意與我們交流了。」
「那怎麼才能讓孩子開口呢?」張阿姨問。
「想要讓孩子主動說,我們就要先說,主動向孩子傾讓孩子也了解我們的感受,溝通是雙向的嘛。像我們這樣的中年人,在單位工作壓力很大,工作了一天,回到家裡,真的很累,有時就不想說話。甚至還免不了受一些閒氣,心裡很窩火,臉色不自覺地就有些難看。但我現在總在進門之前提醒我自己:調整好心態,當孩子開門迎接你的時候,給他一個笑臉。等自己心情好點的時候,我們會坐在一起,我主動開口說自己在單位的那些事兒,平平一般都能理解我的感受,他有時還會來安慰我。只有先主動傾訴,才會讓孩子覺得你容易親近,才會願意與你傾訴,如果你冷落孩子,根本不理他,他就會到外面去找能安慰他的人。為什麼有的小孩子會結交社會上的不良少年,會早戀?原因當然很多,但我覺得其中根本的一點,就是缺少家庭的關懷,缺少親情的溫暖。不過,這也是我個人的想法。」
張阿姨聽完,連連點頭,看來,平平媽的話對她起作用了。
生活中,不少父母抱怨:「孩子一天與我們說話都不到
三句,跟我們的關係越來越疏遠,就喜歡跟同學泡在一起,由著他們這樣自由交往,不『變壞』才怪!」其實,孩子逐漸長大,這是從依賴走向獨立,從家庭走向社會並逐步適應社會的重要階段。可以說,父母操碎了心,他們拒絕與父母溝通,有時候並不是孩子的過錯,而是父母的態度讓他們欲言又止。而聰明的父母,在向孩子「施愛」的時候,還懂得「索愛」,因他們懂得,溝通是雙向的,讓孩子打開心門的第一步就是先開口坦誠自己的內心,讓孩子了解自己。
另外,講講自己的心裡話,也可以讓孩子懂得感恩,不少家長在「愛」的問題上,只盡「給予」的義務,不講「索取」。這時,家長們的愛就會貶值,孩子們會覺得父母的愛是應該的。有時候父母扛著生活艱辛的擔子,只要孩子好好學習,哪怕再苦也值得,而孩子根本不理解,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不給孩子了解的機會,當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後,感恩之心會油然而生,學習的動力也就更明確了。
作為家長的我們,應當順應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長,在教育方法上也要做出調整,把孩子當成朋友,彼此之間應該平等地對話、交流內心世界,具體來說,
1. 你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有一定的擔當能力
父母首先要把孩子當作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個體來對待,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孩子雖然還處在成長的階段,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不要認為孩子還小,不能讓他知道得太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等。孩子是家庭成員之一,當你與孩子共商家庭計劃時,孩子會感受到被尊重,當他再遇到成長中的問題時,也願意拿出來與家長一起「分享」,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2. 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告訴孩子我們是怎麼做的
慢慢長大的孩子一定會遇到一些成長中的煩惱,慢慢變的我們一定會和他們「過招」,當孩子怒火燃燒的時候,我們做家長的切忌火上澆油、自亂陣腳,我們可以運用一種叫以柔克剛的方法。抱怨、不屑的言語只是他們在表達自己對事、對人的看法,只是還有待找到最合適的方式,我們需要等待。也就是說,無論孩子的情緒如何,作為家長的我們一定要心平氣和,先平息孩子的情緒,然後告訴孩子自己曾經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