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說無我,什麼是無我?

2021-02-15 佛學與心理

佛學中的「一種我」———我也不是我。

這當然是順著「無我」的邏輯而來,以至於你會懷疑是否重複:思維不是我、身體不是我、世界不是我,還不是「我不是我」嗎?沒錯,起碼還沒涉及問題的核心:靈魂上的「無我」。

要知道,佛陀之所以在兩千多年之前提出「無我說」,針對的是當時的「有我說」。前者是靈魂上的「無我」,後者是靈魂上的「有我」。因此不是別的,而是靈魂,才稱得上「我」的核心。

看來,要了解「無我說」,就要先了解「有我說」。而要了解「有我說」,就要先了解婆羅門教。我知道「婆羅門」這個詞聽起來生僻、念起來彆扭,可各位要想了解古印度的話,這是一個繞不過的詞:它既代表一種宗教,也代表著一種社會階層。

作為宗教,婆羅門教是今天印度教的前身,古代印度佔統治地位的宗教———請注意都不是佛教。婆羅門教信奉多神,認為世界萬物由天神主宰,其中主要有三位:毀滅之神———溼婆,保護之神———毗溼奴,創造之神———梵天。古印度人認為,不僅人生在輪迴,而且世界也在輪迴:梵天創造溼婆所毀滅的世界,毗溼奴保護梵天所創造的世界,溼婆毀滅毗溼奴所保護的世界,而其他神在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如此循環不已。所有神都代表宇宙的的本源———「梵」。

作為社會階層,婆羅門階層是祭司階層。由於在婆羅門教中,祭祀由專人負責,久而久之,祭司們就擁有了代表天神說話的特權。掌握了天神話語權後的婆羅門們,把印度社會分了四個種姓階層———毫不奇怪,他們把自己排為第一階層。因此婆羅門在那個年代是貴族的名號,如果見面稱「某某婆羅門」,就像今天稱「某某大師」那樣尊敬。

婆羅門教有哪些教義呢?

我們分兩個階段來講。前期的婆羅門教以《吠陀》為經典,宣揚三條主要綱領:

 第一,吠陀天啟。《吠陀》是印度神話中對天神的讚歌。婆羅門教宣稱,人類表達對神的景仰,應該從唱誦讚歌開始。理由是《吠陀》是受神靈啟示所寫,不容質疑,所以叫「吠陀天啟」。

 第二,祭祀萬能。光唱讚歌還不夠,婆羅門教宣稱還要祭祀。火祭最佳,此外儀式、偶像、咒語也很重要。婆羅門教宣稱,只要祭祀得好,人類就能得到神的喜悅,從而被賜予力量與幸福,所以叫「祭祀萬能」。

 第三,婆羅門至上。既然祭祀是萬能的,主持祭祀的婆羅門就非常重要了。從古至今的神秘人士都把自己包裝為通神、通靈,百用百靈。婆羅門階層宣稱自己離神最近,所以叫「婆羅門至上」。

後期的婆羅門教,經典從《吠陀》改為《奧義書》,在教義上有三點補充:

 第一,業感輪迴。這是婆羅門教順應社會倫理、接納社會思潮的主張:業力推動著生命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業感輪迴」。

 第二,修行解脫。如何面對輪迴呢?古印度氣候惡劣、食物欠缺、戰亂不斷,因此人們的思想偏向悲觀,表現為當其他世界文明都在尋求生命價值時,古印度文明卻斷定輪迴是痛苦。為了跳出輪迴,前期靠祭祀,後期靠「修行解脫」。

 第三,梵我合一。修行解脫之後,靈魂去了哪裡?婆羅門教認為,最終的解脫是與神合而為一:我原本來自梵,最終歸於梵,即「梵我合一」。

 前三點綱領加上後三點補充,婆羅門教就形成了「有我說」的循環:

首先,梵為主宰———是為神我;

其次,生命輪迴———是為小我;

最後,修行解脫———小我併入神我。

請注意,這種循環有兩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我是靈魂上的我。想想看,要實現「小我併入神我」的目標,只能以無形的精神,不能以有形的肉體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開頭說「靈魂才稱得上我的核心」:最早「有我說」就是這麼來的,之後「無我說」又是有針對性提出的,兩種學說都在討論人類的終極問題。

第二個前提:我的靈魂必須單一、不變、主宰。想想看,神是單一、不變、主宰的,而我的靈魂要與神合一,就必須與神具備同樣的特質,起碼具備同樣的潛力吧。這就是婆羅門教追求「梵我合一」的救贖信息:世界是腐朽的表象,靈魂歸於神聖的永恆,小我與神我本無不同。

更請注意,「有我說」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

首先作為一門學說,它可謂觀點明確,其內容遠遠不止於「有我在」———那樣不變成大白話了嗎?相反靈魂不僅在,而且單一、不變、主宰,才真正為「有我」!

其次作為一門宗教,它可謂教義完整。證據就是,婆羅門教後來演變為印度教,考察今天的印度就會發現:面對基督教的入侵、伊斯蘭教的擴張、佛教的復興,印度教仍然牢固佔據著印度社會的主流,堅不可摧。為什麼呢?

「有我說」絕非不堪一擊!

    為什麼佛陀要反對這麼強大的主流呢?

季羨林先生評論道:佛教在興起的時候,在許多方面,可以說是對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宗教———婆羅門教的一種反抗,一種革命。我的理解是,佛陀倒未必為了革命,但起碼他要證明自己的學說有所不同,否則的話,世代深信婆羅門教的印度民眾,又何必改弦更張呢?

因此我們看到,佛陀基本與婆羅門教的主張針鋒相對。比如婆羅門教唱誦咒語,佛陀就禁止弟子使用咒語;又如婆羅門教講祭祀萬能,佛陀就說祭祀無用;再如婆羅門教鼓吹種姓至上,而佛陀推翻了祭祀萬能,也就推翻了祭司階層的特權地位。看看,婆羅門教的三條綱領全被否定了!而這一切都基於根本教義的改變:否定單一、不變、主宰的靈魂!

總要出師有名才行啊,佛陀以何理由改變教義呢?其實我們已經講過,但或許大家未意識到,佛陀提出了兩點理由:

 第一,人類要「以自為依」,這就讓「我」脫離了「神」———不復存在被神主宰、與神一樣的我。

 第二,人類要「以法為依」,這就讓「我」隨順因緣法———像萬物那樣因緣和合、因緣離散。

這樣,「有我說」被變為「無我說」。

總結起來,「無我說」確實是針對「有我說」的,可爭論的焦點並不在於有我還是沒我,而在於有沒有單一、不變、主宰的靈魂。

並且「無我說」也不像想像中那麼簡單,因為它反對單一、不變、主宰的靈魂不假,但能滿足條件的形式不止一種:

可能一:靈魂根本不存在。

可能二:靈魂存在,卻非「單一、不變、主宰」。

哪種對呢?一場巨大的爭論由此開始。

在這個問題上,佛陀的態度可謂令人困惑。

首先是迴避。佛陀一向強調以理服人,對來訪者大都有問必答,可只要遇到「靈魂」議題,他就迴避,表現為沉默、比喻、反證。

佛陀曾經保持沉默。有人問佛陀「身與命」的異同,身即身體,命即靈魂,意思是身體與靈魂相同還是不同。很好回答,但佛陀沒有回答。

佛陀也曾使用比喻。他形容道:正如火焰需要薪柴才能燃燒,靈魂需要愛欲才能預測;也正如熄滅的火焰無法燃燒,死後的靈魂也無法預測。意思是未知。

佛陀還曾運用反證。他質疑:假設你們接受常駐不變的說法,愁、悲、苦、憂、惱就不再升起嗎?我至今沒有見到這種情況。意思是沒用。

結果呢?沒有答案!不僅迴避答案,佛陀還明確否決常見答案。在當時的印度社會,流行著三種關於靈魂的主張:

 第一種是「有我說」,宣揚靈魂恆常。包括兩種主要宗教:婆羅門教和耆那教———前者強調梵為主宰,後者反對梵為主宰,但兩者都主張單一、不變、主宰的靈魂。佛陀認為這種學說誇大了靈魂的實有,因此不對。

 第二種是「唯物論」,宣揚靈魂斷滅。類似西方哲學中的機械唯物主義,當時印度的順勢派學說主張人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成,死了就死了,既不存在靈魂,也不存在輪迴。佛陀認為這種學說貶低了靈魂的實有,不僅不對,而且有害。

 第三種是「不可知論」,當時印度的懷疑派學說主張一切無定論:今生是真是假、靈魂是有是無,都值得懷疑。佛陀認為這種學說等於詭辯,不能給世人提供幫助。

如日本學者中村元總結:佛陀清楚地指出自我不是什麼,但對什麼是自我則未做清晰的解說。

結果呢?反正沒答案!

那我們只能靠猜測了。

關於佛陀的態度,我想是為了避嫌的緣故吧。佛陀斷然拒絕「靈魂恆常說」和「靈魂斷滅說」,可能希望避開有關靈魂的任何嫌疑。不過這種避嫌很容易引起誤解,以至於後世的佛弟子們一聽到「靈魂」二字,就像見到毒蛇那樣跳起來———其實大可不必。佛陀否認單一、不變、主宰的靈魂,卻從來沒有否認過靈魂本身。

至於問題的答案,上面列出了「無我說」的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靈魂不存在; 另一種可能是靈魂存在, 卻不符合單一、不變、主宰的要求。我說第二種對,就要證明第一種不對。

我的證明很簡單:假設靈魂不存在,佛教的理論就無法自圓其說!

我們一直在講「無我」,卻還沒定義「無我」。該如何定義呢?

存在不實有。

既巧也不算巧:之前講的各種「存在不實有」,不過是「無我」的各個方面,不如此定義才奇怪!

可公平地講,本文關於「無我」的定義,既非最常見的解釋,亦非最好理解的解釋。

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從文字上看,「無」與「我」來自同樣簡單的兩個梵文:An 相當於否定詞「無」,atman 相當於人稱代詞「我」,合併起來Anatman 就是「無我」。翻譯沒問題,理解上卻有三種可能:

第一、無主體;

第二、無自我;

第三、沒有我。

再按照意思上的近似,把第一、第二項合併為「存在不實有」,把第三項等同於「我不存在」,就變成了兩種「存在」:

一、存在不實有;

二、我不存在。

會不會都正確呢?不會。因為一個存在,一個不存在,直接矛盾。就是說上面兩種「存在」,還不會同時存在!

當然我想說:第一種說法正確,第二種說法錯誤。可第二種說法———「我不存在」之所以流行並非全無道理,它在文字上最接近,在意思上最好懂,以至於變成了流傳最廣的對「無我」的誤解。

之所以稱其為誤解,我有以下理由。

首先,「我不存在」不符合經典。《南傳經藏》中記載,佛陀強調珍惜生命時曾說過下面一段話,其內容無需深究,但重要的是在短短五句中出現了九個「我」字,全為肯定,毫無否定:

我欲生、不欲死,欲樂而厭苦。我欲生、不欲死,欲樂而厭苦,若有奪我命者,則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他亦欲生、不欲死,欲樂而厭苦,若我奪其命者,則我為不可愛、不可意。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他亦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於我為不可愛、不可意之法,我云何加諸於他耶?

此外《阿含經》中又見「無常之我」「變易之我」,均說明一點:佛陀不反對用「我」描述存在,相反自己常常這麼做!

講到這裡,回頭看看本文開頭的問題就清楚了:佛經中出現那麼多自我原本正常,只有當「無我」被解釋為不存在時,才變得不正常!

其次,「我不存在」指向神秘。因為它的下一個問題是「我去了哪裡?」有人藉此宣傳成仙成道,讓信徒們追求出世幻覺。如此神秘帶來的神聖、神奇,在別人看來沒問題,在我看來很有問題:佛陀的學說是理性的,即使不靠神秘,依然可以神聖、神奇。

最後,「我不存在」產生誤導。同樣為解釋「我去了哪裡」,有人引申出「無私」或者「融入大我」。崇高歸崇高,可邏輯上不成立:試想假如「我不存在」成立,那「小我」都消失了,「大我」如何存在?一個不存在的「小我」融入一個不存在的「大我」,意義何在?

回頭看看本文開頭的另一個問題,也清楚了一半:「小我融入大我」原本留待最後說明,可當「無我」被解釋為不存在時,就變得無法說明!

綜上所述,我們拒絕第二種說法,只承認第一種說法——存在不實有。

相關焦點

  • 人無我與法無我,佛學學習筆記第22天
    木柴燃燒的火就是我,火從一根火柴轉移到另一根火柴就是輪迴。對於第二根火柴上的火你既不能說他是第一根火柴上的火,也不能說他不是。《俱舍論》是世親菩薩的名著,世親菩薩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印度高僧。《俱舍論》翻譯成中文後,一度成為佛學入門書籍,非常流行。
  • 佛學第八講—「忍辱仙人」與「無我」,輪迴的主體是什麼?
    忍辱仙人的故事在上一講佛學內容中,我們已經破除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等「相」,也知道了不起分別心就是菩薩道,那麼現在請運用起你的「神通」,觀想一個場景:當有一天走在路上,突然有人莫名其妙的對你大肆辱罵不說,還吐起了口水,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 佛學中的 「無我」,你真的理解透徹了嗎?聽聽聖嚴法師怎麼說
    當我第一次開始講禪教禪時,最初我就談論「無我」的觀點。我說,要開悟就要把這「我」去掉,如果有「我」,就不能開悟。」 但是由於大多數人都不明白其中真正含義,一時無法接受這樣的觀點。因為人們一般是很重視「我」的,認為「我」是生存下來的動力。
  • 習近平說的「我將無我」是什麼意思?
    但莊子說,這種對立概念中的「我」只是「假我」,並非「真我」,所以要破除對立。莊子講了個很有名的故事,叫「朝三暮四」。他說,有人養猴,告訴猴子們早上三顆慄子,晚上四顆慄子,猴子們都很憤怒。養猴人說,那麼早上四顆晚上三顆呢?猴子們一聽都很開心。莊子說,本質上都是七顆慄子,一喜一怒,莫名其妙。
  • 「諸法皆空」與「無我」
    佛陀已經完美無缺了,但凡夫看佛陀還是有缺點,基督教看佛陀一身缺點,伊斯蘭教看佛陀沒任何優點,認為佛陀的教言不符合他們的教義。每個人都有缺點,能不能反省自己的缺點,就叫做智慧。佛陀講的這個智慧,就叫「無我」,放空自己。聽到「無我」這個詞,很多人都害怕。我記得以前有一位號稱國學大師的老學者跟我講,「所有的佛教徒都沒學會佛法,只有他領悟,佛陀是無神論者,佛陀講空,什麼都沒有的意思。」
  • 「無明」這種深奧的佛學概念,可以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解釋嗎
    「無明」是一個佛學概念,既然是佛學概念,那麼一定會是很深奧的很抽象的,為什麼呢?因為佛法是出世間法,而我們的思維定勢卻是世間法的邏輯方式,所以呢,佛學中的概念總會給人以高深莫測的感覺。反過來呢,對佛法概念高深莫測的成見,也會讓我們把所有的佛法概念都人為地複雜化、神秘化。
  • 佛學:修習護身法,即使佛學中的地獄最苦、劫數在多,也依然無懼
    佛學文化中充滿了無窮的智慧,今天就來分享佛學:修習護身法,即使佛學中的地獄最苦、劫數在多,也依然無懼。佛經中所說的劫,分為三等:一、小劫:依我們地球的人壽計算,從人類八萬四千歲的長壽,每一百年減短一歲,減至人類的壽命僅有十歲時,稱為減劫;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又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動。如此一減一增的時間過程,總稱為一小劫。二、中劫:經過二十個小劫,稱為一個中劫。
  • 呂澂:一年來我的佛學研究
    一年來我的佛學研究  ——從一九五四年七月到一九五五年六月的工作報告  呂澄  一  從一九五四年秋季起,我計劃著重點地對佛學主要思想作批判的研究
  • 緣起性空與無我是什麼意思?淺釋無我和緣起性空
    那無我的意思是什麼呢?和緣起性空是一個道理。我們沿著緣起性空的這個道路修行,跟著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人的個體,或者是我們人的所有的一切,不管是物質層面的還是精神層面,其實也是緣起性空。父親跟母親結合之後,我們才被生下來,要是缺了其中一個,我們都沒有辦法被生下來。
  • 什麼是「諸法無我」
    諸法無我,法本身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體,也沒有一個不變的自性,一切法都在變化。拿世間法來說,經常在變化,人們稱為提高改進,以求圓滿。但是改進了幾千年,也沒有圓滿。只有佛說得最對,法無定法。法沒有一個主體,也沒有一個我,它是隨著因緣條件的變化,不斷在變化的。包括宇宙也是這樣,你改變了其中一個條件,宇宙也會變化。 譬如說現在天氣越變越熱,這是因為人類的愚蠢,給宇宙增加了一些不好的因素,氣候就因此發生變化了。以前的天氣,大多數是風調雨順,當然也有的地方出現水災旱災,現在除了水災旱災以外,普遍都是風不調,雨不順。
  • 無我,還有啥好說的?夢中說夢是了
    同修:阿彌陀佛師父吉祥 有個問題自己不敢肯定答案請教師父 開示 佛法講無我 那誰往生極樂世界呢?妙華嚴:阿彌陀佛。這本不是啥難理解的問題,佛法什麼也沒講,才稱佛法。覺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迷了,有眾生可度有佛法可修。佛法要啥都講了那是眾生法,因為迷了,生死才娑婆,成了疾病,才有佛法一說,但落識心所緣,通通是眾生法,為啥?不了義故。說無我不是否定我,放下識心執念是了。說無我就否定現量存在的這個我,那是掉斷滅深坑了,走進了死胡同。如果就無我說無我,那也太愚痴。
  • 佛學點滴be water,水與人生是何關係,水在佛學中究竟指什麼?
    最近大家都在說要「be water」,李小龍這句話的意思,相信大家最近都十分熟悉。所以筆者想集中從佛學的角度中,去談一談「水」到底有什麼含意。何為大千世界?首先,我們要知道在佛學的宇宙觀裡,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的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
  •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王國維有我和無我有什麼區別?
    前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專門提到「境界說」,同時又說過,詞有兩種境界,一種為無我之境,一種是有我之境。但是這兩種境界,卻不太好理解,什麼情況是有我、什麼情況下是無我呢?王國維說,嚴羽的「」興趣「以及王士禎的」神韻「,都不如他自己提出的「境界」二字。我們所說的意境,指情感與景物結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即情景相融。而王國維的境界說中,又提出了有我之境、無我之境兩種。
  • 佛學經典取名:100個佛學有禪意,簡單有深意的寶寶名字大全!
    有人說「《易經》知命,《佛經》改命」。大家都知道,佛經講的目的,不是讓你去預測,讓你當神算子,而是讓我們修行。用佛學經典取名,不僅有心「靜」的作用,而且還能心「定」,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一生,甚至改運。江南易林結合佛學著名的經典為寶寶取名,譬如《金剛經》,《心經》,《楞伽經》等書籍。
  • 無我和忘我
    佛說,無我相。但「無我相」是什麼呢?與「無我相」相比,我們更熟悉「無我」的語境。我們常說,「忘我的工作」,指的是工作得太認真,以致於忘記了自己的存在。從這個角度,我們也許可以更加清晰的看看「無我相」。「我」是各種因緣匯聚。一個人的身份可以是兒子,也可以是父親,還可以是職員、會員、愛好者和發燒友,等等。這些都是因緣吧。然而,若因此說「無我」是指「我」不存在,我認為值得商榷。因緣雖然會隨時變化,但不能說不存在。要看如何去理解。
  • 馮煥珍:對現代中國佛學研究的反省
    一、引言研究方法如同生產工具,就其自身而言本無優劣之分,只有在運用它來從事具體問題的研究時,方顯出當否、巧拙與限度來。而這,又與研究者對研究對象之性質的理解及其研究目的相關。本文試圖分這樣幾個問題來討論:什麼是佛學?如何理解現代人的各種佛學研究?哪一種研究能更好地實現對佛學的理解和詮釋?
  • 答問:佛教,佛法,佛學這三個概念到底有什麼區別?
    我們所認知的佛教,或者說由釋迦佛他老人家以來所流傳下來的林林總總,應該大致分成三個部分:佛教、佛學、佛法。 先看佛教,釋迦佛當年帶著弟子遊遊走走,講經說法,不管是在精舍,還是在皇宮,亦或在什麼山,什麼院。終歸他老人家壓根沒拿自己當教主,也壓根不想創立一個讓人們敬拜然後宣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流派。
  • 關於佛學的系統總結——《婚姻情感通識課080》
    只對你說的話: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三天時間在《婚姻情感通識課》系列裡更新九篇和佛學有關的話題。說句實話,我還是頂著不少壓力的。甚至有人可能會在想,這是在寫什麼呀?今天剛好我來做一個系統的總結和梳理,如果你前面的內容沒看,看這一篇就夠了。
  • 「無我」即是「我」無處不在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這是一個直抒胸臆、斬釘截鐵的答案,這是一個振聾發聵、感人肺腑的答案。 「無我」是捨棄「小我」,成就「大我」。黨員幹部涵養「無我」境界,不是真的沒有「我」,而是「我」已經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人民群眾的理想期待就是「我」的價值目標和努力奮鬥的方向。
  • 什麼是如來藏的空性思想?「科學、佛學與人生」
    《科學、佛學與人生》是談錫永上師在浙江大學的一個系列演講,旨在向大家闡述如來藏思想,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應用如來藏思想。談談佛為了向更多的人分享談師所理解的如來藏思想,決定開設《科學、佛學與人生》的同名專欄,面向更多對佛學感興趣的有緣人,希望能夠對你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