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師範大學校長 帕爾哈提 · 加拉力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是我們認識和理解新疆歷史問題的基本原理。正確認識新疆歷史問題,就是要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正確認知歷史中國、理解當下中國,激發各族群眾奮力開拓未來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牢固樹立對偉大祖國的認同是正確認識新疆問題的前提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共同締造和建設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共同捍衛和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在新疆,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就要牢固樹立維護祖國統一的觀念,就要始終站在中國的立場去看待新疆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教育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愛國主義觀念。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凝聚人民的重要思想基礎和不斷追求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新疆各族人民歷來有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歷來有反對外來侵略、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光榮傳統。在國內外敵對勢力加緊對我進行滲透破壞的嚴峻形勢下,新疆各族人民更應該繼承發揚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
自漢代開始,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長期歷史演進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同開拓了中國的遼闊疆土,共同締造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同中原地區不同時期曾經存在諸侯國或割據政權一樣,西域不同時期曾經存在的「國」,無論是漢代西域三十六國,還是宋代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鶻王國,元代察合臺汗國,明代葉爾羌汗國,都不是獨立的國家,都是中國疆域內的地方政權形式。歷史上的西域地方或割據政權都有濃厚的中國一體意識,或認為自己是中原政權的分支,或臣屬於中原政權,是中國的一部分。
縱觀歷史,新疆地區雖多次出現割據,但最終都走向統一。近代以來,新疆各民族更是同全國各民族一道,為抵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在多民族大一統格局下,新疆地區始終都在中央管轄之下,這是新疆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方向。近年來,意識形態領域的「兩面人」,配合境內外「三股勢力」,精心包裝「雙泛」錯誤思想。在歷史問題上,否認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認歷代中央政府對新疆進行的管轄治理。歷史發展一再證明: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則政通人和、百業興旺;國家分裂、民族紛爭,則社會動亂、人民遭殃。只有維護好國家利益,維護好國家的統一和安全,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實有效的保障。新疆各族人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理論指導,強化國家意識,胸懷愛國主義,牢記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維護祖國統一和加強民族團結作為自己的神聖職責,旗幟鮮明地維護國家利益和祖國尊嚴,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同一切分裂祖國的行為作堅決鬥爭。
二、堅持多民族大一統格局是正確認識新疆歷史的基礎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核心內容。習近平總書記一向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歷史思維的培養。他認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著目標前進。」他多次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堅持一切從歷史事實出發,這是人們了解和認識歷史的基本原則,也是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
歷史上的中國和中華民族一直處於持續不斷的發展與整合之中,國家統一發展始終是主流,最終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新疆就是祖國多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員。史書載明,先秦時期新疆與中原地區就已有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央王朝於公元前60年在新疆設置西域都護府,將新疆正式納入中央王朝政府的統轄範圍。此後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雖歷經多次改朝換代,但新疆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事實始終沒有改變。公元123年,東漢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繼續行使管理西域的職權。三國曹魏政權繼承漢制,在西域設戊己校尉。西晉在西域設置西域長史和戊己校尉管理軍政事務。唐代,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管理大為加強。宋代,西域地方政權與宋朝保持著朝貢關係。元代,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理。明代,中央政權設立哈密衛作為管理西域事務的機構。清代,在伊犁設將軍總領全新疆軍政事務,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中國西北國界得以確定。此後,對新疆實行了更加系統的治理政策。1884年在新疆地區建省。1912年新疆同全國一道推翻帝制。1949年新中國成立,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歷史上的新疆地區多次出現割據情況,但不論割據的時間有多長、局面有多嚴重,最終都走向重新統一管轄。
在新疆歷史問題上,從上世紀的三十、四十年代起,民族分裂分子就以各種方式歪曲和杜撰新疆歷史、民族發展史、宗教演變史、文明融合史。其實質就是為把新疆從祖國大家庭分裂出去製造歷史混亂。對此,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認識新疆歷史,正確宣傳新疆發展的歷史: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共同發展的地方;新疆統一於祖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新疆的歷史是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歷史;新疆的歷史是中華大一統歷史的組成部分。要堅持用馬克思唯物史觀全面分析、科學闡明新疆的歷史,堅決抵制「三股勢力」歪曲新疆歷史,肅清民族分裂勢力散布的種種謬論和影響,有力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思想武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千百年來,各民族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交流交融,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各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各民族凝結為心心相印、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
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前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礎,同樣也是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思想保證。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地處歐亞大陸通道的新疆,是古代東西各民族遷徙流動的必經之地。最早開發新疆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烏孫人、羌人、龜茲人等,秦漢以後漢、鮮卑、高車、突厥、吐蕃、契丹、回鶻、蒙古等也遷入新疆。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民族的大遷徙和大融合,提高了民族素質,促進了各民族的發展。新疆各民族與中國其他兄弟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上文化相通、血脈相融、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結成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聯繫,共同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至19世紀末,已有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滿、錫伯、塔吉克、達斡爾、烏茲別克、塔塔爾、俄羅斯共13個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形成維吾爾族人口居多、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近代以來,新疆地區的各族人民,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反抗外敵入侵,保家衛國。新中國成立後,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型民族關係。
縱觀新疆的民族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多民族遷徙流動、融合的歷史,這裡是各民族的共同家園,不僅包括現代新疆各民族,也包括在歷史發展中已經消失的民族,而不是哪一個民族專有的家園。長期以來,「三股勢力」數典忘祖,違背歷史事實,歪曲捏造維吾爾族的來源和發展,荒唐地認為維吾爾族的祖先是突厥人,一廂情願地幻想和土耳其人是「同根同源」「同宗兄弟」。這些觀點說到底就是為「雙泛」思想尋找理論依據,從根本上否定維吾爾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家庭成員。我們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來認識新疆歷史,深刻認識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是各民族共同開發共同建設的家園,各民族間自然地形成不可分割的骨肉聯繫;深刻認識新疆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歷史融合,與內地各民族一道構築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深刻認識維吾爾族是經過長期遷徙、民族融合形成的,維吾爾人不是突厥人的後裔,從而破除「雙泛」思想謬論,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依法打擊民族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堅決抵禦境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問題進行滲透、破壞,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鬥爭的主動權。
四、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是促進新疆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精神之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的本質是人的創造性的對象化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在全球化時代,文化已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集中體現於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我們要始終堅持從中華文化認同的歷史脈絡中尋找促進新疆各民族文化發展的源泉與發展動力。
新疆歷史上就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長期交流交融,既推動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發展。漢代,內地的典章制度傳入西域,西域與內地的音樂歌舞也相互交流。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地區流行的龜茲樂對中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與中原文化,以及西來文化的相互交匯、吸收、融合,大大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五代遼宋金時期,西域與內地的文化交流有增無減。這一時期,西遼文化的特點是保持了中原之風,政府的官方語言文字是漢語。漢文化在西域地區的廣為傳播,有力地促進了西域文化的向前發展。元朝時期,大量畏兀兒人遷居內地,他們學習漢文化,不少人成為精通漢文化的政治家、文學家、翻譯家和藝術家。清朝統一新疆後,為新疆與內地的文化交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新疆各民族的文化也曾遇到嚴峻挑戰,宗教極端勢力利用一些人的無知,散布宗教極端思想,破壞民族文化發展,企圖通過製造特殊的外在的明顯標誌來劃分人群,製造不同群體間的隔閡,反對一切現代文明成果,排斥傳承已久的民族風俗習慣、歪曲民族傳統文化,等等。從文化歸屬上講,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文化是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創造並分享的文化。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在中華,是中華文化參天大樹上繁茂的枝葉。新疆各民族文化深受中華文明沃土滋養,同時又以自身不斷的發展創造為中華文化增光添彩。新疆地區文化發展的史實證明,新疆地區各民族文化要生存、繁榮和發展,決不能脫離中華文化的母體,必須在與中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中,實現與時俱進、自我革新;必須遵從歷史,強化中華文化認同意識,自覺把中華文化作為情感依託、心靈歸宿和精神家園。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剷除宗教極端思想滋生的土壤,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促進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推動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同建設美好家園。
五、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促進宗教和諧的重要內容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恩格斯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而構建起來的關於宗教本質、根源、社會功能及發展規律等重大問題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政黨和國家制定宗教政策、處理宗教問題的理論基礎,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制定宗教政策的理論基礎。
新疆作為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樞紐,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在外來宗教傳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發展而成的薩滿教。在伊斯蘭教傳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種宗教,就相繼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新疆,與當地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傳。公元10世紀初伊斯蘭教傳入後,新疆不僅繼續維持了多種宗教並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傳入。歷史上,新疆的宗教雖然一直在不斷演變,但自從外來宗教傳入以來所形成的多種宗教並存的格局卻一直保持下來。一教或兩教為主、多教並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歷史特點,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關係的主流。直到今天,一些少數民族還程度不同地保留著原始宗教和薩滿教的觀念及遺俗。
維吾爾族改信伊斯蘭教具有多重歷史因素。伊斯蘭教從來都不是新疆地區唯一的宗教,伊斯蘭教在新疆地區的傳播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維吾爾族先民一直信仰多種宗教,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薩滿教,後來相繼信仰過襖教、佛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改信伊斯蘭教不是當時民眾主動改信和轉型,而是宗教戰爭和統治階級強制推行的結果。
促進宗教關係和諧是新疆穩定繁榮的歷史經驗,必須堅持各宗教一律平等,任何宗教不得超越其他宗教享有特殊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什麼人、屬於哪個民族、信仰什麼宗教,只要觸犯法律法規,是什麼性質的就按什麼性質處理,決不允許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教。宗教極端思想完全違背了宗教教義,是民族分裂主義和暴力恐怖主義的思想基礎。新疆伊斯蘭教要實現自身的生存與健康發展,必須要積極主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弘揚我國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歷史傳統,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努力把宗教教義同中華文化相融合。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引導人們向善向好,提倡世俗化現代化生活方式。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統一、發展和穩定,關鍵在於它內在的經濟聯繫、文化傳統和民族交融的向心力、凝聚力。兩千多年來新疆始終統一於中國的史實,是與各民族間的交融、各民族間日益劇增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強大的中華民族凝聚力密不可分的,具有無可辯駁的歷史、民族和文化的依據,是史之必然、理之必然、情之必然。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物質的力量。」只有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五觀」來認識新疆歷史問題,將理論變成促進人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才能在群眾中匯聚強大的正能量,為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