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門診接診過一個頭暈的病人,看過心血管科、神經內科、骨科,先後被誤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椎病等,治療效果不好,病人主要表現為起床或者低頭時的頭暈、天旋地轉、噁心、嘔吐,請耳鼻喉科會診後,給予手法復位,患者的症狀明顯好轉。其實這是一個耳石症的患者,大家聽說過腎結石、膽囊結石,耳朵裡也會有結石嗎?
是的,實際上,耳石症並不少見,頭暈的患者一大部分是因為耳石症,人耳可以粗略的分為外耳及內耳,內耳負責自身的平衡,當內耳有結石掉落或者形成,耳石在半規管裡來回移動 ,影響到正常的感知,會出現天旋地轉、噁心、嘔吐等。而此類病人常被誤診,輾轉心內科、神經內科、骨科等,其實只需要簡單的手法復位,就可以獲得不錯的效果。
那麼耳石症是什麼呢,給大家科普一下。
一、耳石症醫學上稱為「良性位置性眩暈」(BPPV)
典型的BPPV發作是患者相對於重力方向改變頭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低頭或抬頭時突然出現眩暈(通常持續不超過1min)、噁心、嘔吐、頭暈、頭重腳輕、漂浮感、平衡不穩感等。多發生於中年人,突然發作,發作後可有頭重腳輕或者漂浮感。
二、耳石症是如何引起的?
耳石分為管結石症和壺腹嵴頂結石症,不同的耳石發病機制不同
1、管結石:圓囊囊斑上的耳石顆粒脫落後進入半規管管腔,影響了半規管內淋巴液的流動,從而出現症狀。根據脫落的部位不同,分為後半規管耳石症、外半規管耳石症、前半規管耳石症,其中後半規管耳石症最常見。
2、壺腹嵴頂結石:橢圓囊囊斑上的耳石顆粒脫落黏附於壺腹嵴嵴帽,影響了耳對重力敏感性,從而出現症狀。
耳石症管結石多見,壺腹嵴頂結石相對較少。
三、耳石症如何治療?
腎結石、膽囊結石可以碎石、取石,耳石是通過手法復位,把石頭送到正確的位置。
耳石症的治療主要是手法復位。
耳石症病因主要是耳石脫落到半規管中,因此治療上依靠手法復位把耳石復位到正常部位,而藥物僅僅是輔助治療。
以最常見的後半規管耳石症為例。
1、判斷耳石部位,左耳或右耳,後半規管或外半規管或前半規管
Dix-Hallpike試驗方法用於判斷後半規管、前半規管。外半規管需要滾轉試驗判斷。
Dix-Hallpike試驗方法:患者頭向患側轉45°,快速臥倒,頭懸至床外,與水平面成20°~30°夾角,後半規管病變時患側眼球上會出現垂直扭轉性眼震,前半規管病變時垂直下跳性眼震。
2、手法復位,以後半規管為例,首選Epley手法復位法
從Dix-Hallpike試驗誘發的體位向對側連續翻轉2個90度,最後做起,每次翻轉以誘發出眼震效果最佳,單次復位後治癒率高達80%以上,單次復位後效果不佳可以再次復位。
3、藥物輔助
可給予改善內耳微循環的藥物,如倍他司汀、銀杏葉提取物等輔助治療。
4、復位後注意事項
1、復位後10分鐘內靜坐,預防殘留症狀再發,夜間半臥位休息。
2、1周內避免急速或者長時間的仰頭、低頭、轉動頭部。
3、避免向病變側側臥。
4、如有不適,及時隨診。
總結一下:耳石症主要是因為耳石掉落半規管或黏附於壺腹嵴,治療上通過手法把掉落的耳石復位,就可以獲得理想的效果,藥物僅僅是輔助,不同半規管的耳石有不同的復位手法,最常見的是後半規管耳石,首選Epley手法復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