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崎3月2日電(記者馮武勇)漫步日本本土最西端省會城市長崎街頭,隨處可見中國歷史文化和中日交流的蹤跡。
這裡散布著古代到近代的中式建築和聚落,有中國高僧督造的日本最古老拱形石橋「眼鏡橋」,有數處喚作「唐寺」的中國漢唐古風寺廟,有百多年前中國人修建的海外唯一一處純正孔子廟,有日本三大唐人街之一的「長崎新地中華街」,有300多年來形成的中國人聚居點「唐人屋敷」遺蹟,有至今留存的福建華人所建媽祖廟和福建會館,有名為「福建路」的交通要道。
這裡保留了諸多中國傳統節日活動的舊影。一到中國春節,滿城高掛紅色宮燈,長崎人傾城而出,遍覽中國傳統文化風情,其間上演皇帝盛裝遊行,媽祖隊列前也是遊人如織。仲夏時節的龍舟賽、放河燈,媽祖廟前燒「金山」「銀山」,更是歡聲雷動。秋日晴好之際舉行的「宮日節」雖是當地民俗,但已包含眾多中國元素。節慶期間,舞龍、舞獅子、唐人舟楫一一擺開,爆竹聲中,慶祝豐收、祈禱年景的熱烈氣氛掀起高潮。
這裡的飲食文化同樣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普茶料理」是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日本僧侶傳入長崎的中式齋菜,「卓袱料理」則是圍坐圓桌享用的中式全席聚餐,而作為長崎代表性特色菜餚在日本家喻戶曉的「海鮮什錦湯麵」最初是中國留日學生自創的「私房菜」。
長崎與中國的交流源遠流長。中國駐長崎總領事李文亮向記者介紹,長崎是日本本土距離中國最近的歷史名城,可以說與中國交往最久,受中國文化影響最深。早在隋唐時期,一批批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就從長崎出發前往中國長安城學習汲取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和制度。明末清初,福建等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漂洋過海,抵長崎後給日本帶來了各類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
近現代史上,長崎與中國的交流依然位居日本各地前列。據介紹,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9次到訪長崎。出生在長崎的實業家梅屋莊吉傾盡家財資助孫中山的革命事業,至今傳為佳話。去年9月30日至今年3月25日,「孫文·梅屋莊吉和長崎」展在長崎縣歷史文化博物館展出,數百件珍貴資料和文獻向後人再現了那段跨越國界的友情。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對於長崎來說,這也包含著特殊的意味。1971年,也就是兩國邦交正常化前一年,長崎縣議會在日本率先通過恢復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決議。中日1972年9月建交後的第二個月,長崎縣即派出「友好訪華使節團」前往中國。
現任長崎縣知事中村法道3月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和中國文化在長崎的歷史、市貌和居民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說,長崎人融合了與中國長期友好交流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