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師弟向我請教:「我工作中,老是犯低級錯誤怎麼辦啊?不是文章中出現錯別字,就是忘記帶文件出門!」
相信有同樣的問題的人,並不止師弟一個人吧!
比如,我就經常看到有人,把原本該發到部門群的信息發到了公司大群,或者是出門後才發現沒帶公交卡...
這些失誤相信大部分人都遇到過,如果只是一兩次倒還好,但如果頻繁的出現,必然會讓人覺得「不靠譜」、「不值得信任」,給別人和自己帶來不少的麻煩。
為了防止出現類似的情況,很多人會檢查得特別仔細,但是,問題似乎還是很難解決。
其實呀,這是沒有掌握方法!
以前,我也是公司裡出了名的「馬大哈」,後來,我不斷嘗試與改變,終於找到了解決方案。
一、這3個方法,可以讓你跟「低級錯誤」說拜拜
1.把常犯的錯誤記下來,做一個檢錯清單
我在閱讀《窮查理寶典》時,發現查理·芒格有一個特別好的習慣——寫檢查清單。他特別喜歡看名人自傳,然後總結出對方為什麼會失敗,並記錄在自己的檢查清單上。等下一次,自己要做重大決策時,就會打開清單仔細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有犯同樣的錯誤,避免重蹈他人的覆轍。
於是,我便也嘗試著做了一個自己的檢錯清單,把我平時容易忘記的事情都記下來,結果發現特別的管用。比如,我之前下班時,經常是關了燈就回家了,為此老闆沒少找我麻煩。後來,我寫了一個檢查清單,上面提醒我要關燈、關電腦、關空調、撥飲水機開關。每次下班前,我都要打開看一下,再也沒有發現忘記關東西的現象發生了。
不僅僅是我,很多專業人士也有寫檢錯清單的習慣。在2001年的時候,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經常發生醫生忘記消毒導致患者被感染的情況。為了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於是,他們推行了「檢錯清單」政策,每次動手術前必須要打開手冊看看。結果,這項政策只推行了一年,因消毒不到位而感染的比率就從11%下降為0。
是的,檢錯清單就是有這麼大的魔力!其實,我們之所以喜歡忘記東西,跟大腦的運行模式有很大的關係,大腦通常只會記住比較重要的事情,對於細枝末節卻記得不是那麼清楚。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有一個「外部的記憶器」來幫助大腦,以便於防止意外發生。
檢錯清單,不僅可以減少出錯率,還可以工作質量和效率,讓你少犯錯,做出更高質量的事情。
2.利用金字塔結構思維,讓工作井井有理
很多人之所以常常犯低級錯誤,是因為他們工作節奏非常的紊亂。一會做PPT,一會又去寫方案,過一會兒呢,又去接待客戶。結果,精力全部被打散了,反而什麼事情都辦不好。因此,想要減少出錯的頻率,我們必須要先理清工作思路。
這一點,我也是在電視劇《我到點下班》女主中的工作流中得到的啟示。她會將每天要做的工作用便利貼貼在顯示器的旁邊,然後按重要程度做好排序,每完成一項就撕掉一個。這種工作模式,不僅很少出錯,而且工作效率極高。
後來,我又對這個方法進行了改進,將它與《金字塔原理》一書中提出的理論進行結合,將大工作細分開,讓大工作變成一件一件小工作,彼此相互關聯卻又可以獨立運行。正如作家馮唐總結的那樣:金字塔思維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歸納出一個中心論點,而此中心論點可由三至七個論據支持, 這些一級論據本身也可以是個論點,被二級的三至七個論據支持,如此延伸,狀如金字塔。
比如,如果我要做一個工作匯報,我不是說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而是先擺出結論,然後再通過數據告訴領導,這個結論是如何得到的,最後再給出這件事的解決方案。這樣領導一聽就明白我要表達什麼,更容易接受我的建議。當然,最重要的是,通常這樣的方式,會讓我的思路特別清晰,避免遺漏或者犯「低級錯誤」。
3.別「自己造輪子」,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
「自己造輪子」這個詞出自程式設計師的圈子,意思是說,不要自己去寫別人寫過功能或者框架。既然有現成的代碼可以用,直接調用便是了!這一點,在大多數人的工作中也尤為重要,很多人雖然一直在工作,但因為都是在幹些「重複造輪子」的工作,反而沒能取得好效率。
獵豹 CEO 傅盛曾說過一句特別好的話:「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確實是這樣,很多看似和勤奮的努力,往往是不必要的;相反的,懂得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更加有用。
我剛進入職場的時候,也是一個特別喜歡自己埋頭鑽研的人,什麼工作報表、數據總結,都是自己一點一點的想、去補充。結果呢,自己忙得團團轉,領導還說這個不行,那個不對。後來,有前輩提醒我,我完全可以找人拿模板,再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修改就可以了。於是,我便開始嘗試這種工作模式,不僅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工作出錯率也顯著下降了。
想來也正常,我「自己造輪子」吧!每一個地方都要考慮周到,這確實是太難了。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去借別人的模板進行修改,則輕鬆多了!別人已經考慮得十分周全了,我只需要修改與檢查就可以了!
後來,我遇到了不少工作能力特別強的人,發現他們幾乎都是使用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工作」方法。他們接到任務的第一反應不是馬上著手去做,而是去想想,在哪裡可以找到解決方案或者想想誰可以提供幫助,然後才開始工作。這讓他們的工作效率極高,獲得了更快的提升速度。
二、犯錯不可怕,要學會把錯誤變成一次成長
在《左傳·宣公二年》裡有這樣一句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確實是這樣,人無完人,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中,難免都會犯一些失誤與過錯。但只要我們懂得在錯誤中獲得成長,錯誤也沒那麼可怕。
1.調整心態,不要因為害怕犯錯而選擇逃避
蔡康永說過一段特別好的話:「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很多人真是如此,因為害怕犯錯,於是他們選擇了逃避,選擇了「少做」與「不做」。比如,我以前就遇到個這樣的同事,他的口頭禪就是:「我才不做呢!少做就少錯!」領導給他新工作時,他總是不斷拒絕。看起來,他因此少做了不少工作。可是,當我已經升到經理職位時,他卻還在基層做著最基礎的工作。
所以,千萬因為想要「少犯錯」,而選擇故步自封。不做事的人,雖然不會犯錯,但是也不會獲得任何的成長與進步,長此以往,反而得不嘗試。
我特別喜歡一句話:「不以一時的成敗論英雄」。每個獲得成就的人,在成功之前可能都是失敗的,但堅持下去,就能獲得成功。
曾經跟一個創業失敗3次的企業家聊過天,他告訴我,他從不覺得自己失敗,他只是在成功的路上而已。
這段話聽起來或許有點雞湯,但卻揭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換個角度看失誤,也許世界就大不一樣。
2.跳出「錨問題」,找到問題的核心
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錨定效應」,意思是說,人們在做決策的時,會不由自主的對最初獲取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比如說,對於一件衣服不清楚價格時,如果商家開價2000元,那麼,你就會把價格錨定在2000元,並以這個價格進行砍價;而如果商家開價200元,亦是同樣的道理。
而在犯錯時,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錯誤,往往是錨定錯了對象,導致自己無論如何調整都無法解決問題。
比如,我之前遇到過一個同事,他的問題就是工作經常出錯,而且工作效率極其低下。於是,他把錨點放在了工作效率上,想著只要提升了工作效率,就有時間來糾錯了。結果呢,他是越忙越出錯,越出錯越忙。後來,領導實在看不過去了,讓他先把一件事做好再去做另一件事,不用那麼著急,結果反而效率更高了。
所以,在糾正自己的錯誤時,要想明白,這個問題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否則,你可能圍著「錨問題」轉十個圈,也找不到答案。
3.不斷迭代升級,對自我進行無限重構
「重構」一詞也是出自程式設計師大家族,意思是說,通常調整代碼,提升程序的擴展性和維護性,讓程序更加合理。
其實,我們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但我們經常犯某一類型的錯誤時,我們就應該「調整調整代碼」了!
比如,我過去寫文章的時候,經常出現錯別字,我一直覺得這是因為粗心引起的,因此常常告訴自己要「細心點」。可是,效果並不怎麼好。
於是,我進行了「第一次升級迭代」,我找了朋友幫助審查,效果倒是挺不錯的,但有時候朋友比較忙,也無法幫忙。
我只好進行「第一次升級迭代」,也就是今天寫完文章,明天再去檢查,這樣的效果很不錯,幾乎可以保證零錯字。但問題是,有時候文章要得急,根本來秒及到第二天發布。
再接下來,就是第三次迭代,這一次,我找了幾個糾錯字的網站,這一下,問題才算是差不多解決了!
但我的「迭代升級」工作還沒有繼續,我未來還會繼續尋找更好用的方法和工具,不斷進行改良優化,這就是我所說的「無限重構」。
如果在你的身上有這樣一套系統,那麼,即便你有再多的問題,其實都不用擔心了,因為你一直在做優化,問題也就遲早會得到解決。
很明顯,這套操作方式除了可以用來糾錯,也可以不斷完全工作,提升工作能力。
所以,一起用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