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孩子出現死亡恐懼丨專家:家長不可不知的兒童心理失常信號

2020-12-18 湖南在線

華聲在線2月14日訊(大眾衛生報·華聲在線記者 王璐 通訊員 劉健美)「閉關宅在家,身邊一直充斥著電視、網絡、廣播鋪天蓋地的新冠疫情報導,這會讓孩子不斷感受真實的恐懼,害怕死亡,甚至出現兒童心理失常。」2月14日記者從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兒科專家羅唯一處了解到,正在「延期開學」的孩子們可能比大人對待疫情更加敏感。兒童由於處於身心發展的激烈變化之中,身心發育尚未成熟,社會閱歷的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更易失常。羅唯一提醒,兒童心理失常信號不容忽視,如果得不到及時宣洩會給社臺、家庭和其本人造成嚴重的影響或危害。

兒童心理失常主要應激表現有:

1.平時開朗、活潑、愛玩鬧,突然變得沉悶、內向、膽小、不愛動。2.以前無憂無慮、積極樂觀、與人為善,變得心事重重,敏感多疑,易怒愛哭。3.以前熱愛學習、計劃性強、自我約束能力強,突然學習興趣下降、焦躁不安、做事雜亂無章。4.睡眠失常、多夢,變得異常順從、出現反抗、攻擊行為、刻板動作、語言倒退。5.嚴重者出現抑鬱症,神經症表現。

那麼,家長該如何正確應對方式呢?羅唯一表示,家長們也無須過度緊張,可以嘗試做好以下幾點:1.注意勤觀察仔細詢問。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是否出現異常心理行為,通過鼓勵書寫日記、交談等形式發現失常原因,及時予疏導。

2.陪伴進行預防性晤談。耐心地陪伴孩子,多與孩子進行學習、運動和生活互動。對於學習能力強,喜歡關注新冠疫情的兒童,尤其是對確診和死亡病例人數特別關注、反覆重複可怕消息的孩子尤其要重視,謹防孩子出現死亡恐懼。可以多分享一些積極應對及成功救治的案例,減輕壓力協助適當釋壓,並且儘量轉移其注意力,減少對疫情的關注,多做一些需要手腦結合的事情,比如拼樂高,做手工,玩一些桌面遊戲,和家人一起做家務,做飯菜,開展家庭運動會等。完成一件作品,一桌飯菜,或者取得遊戲比賽的勝利,都能讓人產生積極樂觀的情緒。

3.及時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安慰。開學延期,停課不停學,各種網絡課堂、學習軟體、網絡興趣班,有些孩子甚至沒完成寒假作業又來了家庭作業,孩子學習壓力並沒有減輕,加之家庭學習氛圍沒學校濃厚,孩子學習壓力增加,更容易焦躁、憂鬱,這時家長更應該多為孩子著想,多給予情感支持,耐心引導、安慰,不強求、不壓迫一切以孩子身心健康為重。首先要全家行為一致,調整心態,家長自己不要焦慮,停課一個月對低年級的孩子不會產生什麼質的影響,對於高年級畢業班的孩子,只要跟著老師循序漸進也不會明顯落下進度。選擇網課應以學校安排的為主,興趣班的網課沒有精力應對則不要選擇,因為網課對孩子自覺性要求高,低年級需要家長監督。不要給孩子安排過多的課分散精力,更加疲於應付。

此外,應控制網課時間。小學生一天1-2小時,一節課30分鐘。中學生也儘量不超過4小時,中間有課間休息。儘量讓孩子不感到疲累的學習,才能有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有條件的家長儘量陪伴上課,低年級孩子尤其需要,可扮演同學、助教等身份,及時和孩子互動,了解孩子的掌握情況。

同時,構建有效危機判斷和解決模式。強化孩子新冠防護意識,具體細化到行動上,比如:口罩佩戴、體溫監測、手衛生、外出回家消毒、家庭消毒、私家車消毒等,必要時予預警行為演練,提高孩子危機應對能力及生活能力。

相關焦點

  • 肺炎疫情不停,繼續宅家,家長需警惕兒童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
    疫情之下,兒童的心理風險1.焦慮、恐懼、抑鬱孩子的認知水平和知識水平不如成人,在疫情的認識上常常是一知半解的。所以,容易出現一些負面的聯想,進而導致出現焦慮,恐懼,不安,甚至是抑鬱的心理問題。所以,有些孩子可能會出現消極情緒,比如孤獨、煩躁不安、情緒低落等等。孩子雖小,但是也有情緒波動,也不停地感知著這個世界,當面對災難或者危險時,他們也會有強烈的心理體驗。這一點,家長不能忽視。
  • 兒童自閉症發病率逐年上升!面對表現失常的孩子,家長應該這樣做
    4、交際困難 自閉症兒童在與人交往的時候會有逃避的心理,他們與人交流的傾向很少。有些患兒即使是面對自己的父母的時候也不願意多說話,一些基本的擁抱或是肢體接觸他們都反感。相較於群居生活而言,他們更喜歡獨處。
  • 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出現這些信號,家長必須注意!
    作為父母,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關注孩子的健康,但身體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很多家長都感到無能為力,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  但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嚴重早已成為事實,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障礙專家鄭毅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國的中小學生有三分之一、大學生有四分之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 兒童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11個信號
    它通過對既有的兒童心理健康流行病學數據分析、社區調查分析、團體焦點訪談等方法,最終確定了11個識別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行為信號。作者們承認,為了使用簡單考慮,這11個信號並不能發現每個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孩子,但是至少可以識別一半以上。
  • 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出現這些信號,家長必須注意
    作為父母,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關注孩子的健康,但身體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很多家長都感到無能為力,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但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嚴重早已成為事實,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障礙專家鄭毅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國的中小學生有三分之一、大學生有四分之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個數字,超乎了很多人的想像。
  • 專家支招:面對疫情,家長如何讓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面對疫情和延期開學,廣大家長們該如何調整自己和孩子們的情緒,保持孩子們健康的心理狀態呢?市委文明辦會同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組織心理專家給您支招。 要讓孩子看看鐘南山院士以及西安一百多位醫護人員的「逆行」壯舉,一線醫護人員的日夜守護,還有那些堅定的承諾、飽含眼淚的家書、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無私捐助等等,讓孩子懂得守護家園,懂得為國擔憂和感恩回饋。 保持健康心理狀態 家長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心理變化。
  • 兒童青少年面對疫情壓力,家長應該如何做心理疏導?
    文丨喬荊 胡利群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幾乎所有人的生活。兒童青少年因為其認知和情感方式的特殊性,會有特殊的心理反應和心理需求。成年人特別是父母,在調整自己、保持心理健康的同時,責無旁貸地要幫助、保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 育兒研究所丨孩子問人為什麼會死?我該如何給他解釋……
    ,通過專業而強大的記者採編團隊,連線專家、名師、學者……深刻剖析,解疑答惑,讓家長們不恐慌、不盲從,科學育兒,理性選擇。她表示,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問題,不僅是孩子很懵懂,不少成年人有時都無法正確理解和處置情緒,因為很少有人去深刻地思考這些問題,而當孩子提出關於「死亡」的問題時,家長不知如何解答,更不知該如何去引導,實際上,造成這樣情況的原因是多樣的。
  • 這些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信號
    疫情雖然在我國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依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作為父母,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關注孩子的健康,但身體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很多家長都感到無能為力,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但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嚴重早已成為事實,家長怎麼判斷什麼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不良傾向?如果孩子有心理問題,又該如何幹預?注意!
  • 孩子的這12個信號,說明出現心理問題
    作為父母,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關注孩子的健康,但身體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很多家長都感到無能為力,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但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嚴重早已成為事實,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障礙專家鄭毅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國的中小學生有三分之一、大學生有四分之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個數字,超乎了很多人的想像。
  • 疫情期間,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親人過世?
    總的來說,當家裡有親人去世時,家長們在調節好自己情緒的同時,需要對孩子進行相關的解釋和支持。那麼,處於疫情發展的特殊時期,怎樣做才能更好去幫孩子面對親人的過世呢?或直接不許孩子談論這個話題:「不許瞎說瞎問,你知道什麼啊?一邊玩去。」又或敷衍地回答:「爺爺去天上了……」「奶奶去旅行了……」面對親人的過世,孩子會有自己的體驗,他們會出現身體或心理上的反應,如會感到疑惑、恐懼或不安,甚至會做噩夢。
  • 孩子面對死亡總是很恐懼?用這幾個方法,輕鬆教會孩子生命與死亡
    文|文兒關於死亡的概念,不同時期人們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歲數太小的孩子對死亡的概念一知半解不怕死亡,歲數大了的老人大多也會想得更開。而最尷尬的往往是人到中年的家長,或者說越到中年越害怕。很多家長即使現在已經而立之年了,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焦慮、甚至經常做噩夢,平時最忌諱的也是這一部分。畢竟到了這個歲數,無論發生什麼變故,一個家庭裡最不能崩潰的就是我們這代人。前段時間有個同事告訴我,她的孩子放學回來就撲到媽媽懷裡,說媽媽以後死了怎麼辦,說自己很害怕媽媽離開自己。
  • 面對死亡的恐懼,生存的焦慮,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人本存在的四大終極課題,第一個就是死亡,人對於死亡的恐懼最為強烈,死意味著「我」整個消失不見。正好延續上周「恐懼」的主題,這期一起看看恐懼的正向意義,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跟生存的焦慮。然而,很多人在面對自己的病痛、死亡時,常是單純的怕死,卻不知自己的恐懼狀態:一旦談論到死亡,自然呈現混沌一片,不知懼從何來,只知道自己一天到晚收到恐懼的壓迫,時刻感受到死亡的陰霾。
  • 北京醫童康心理診所:幫助孩子應對疫情心理恐慌,家長的穩定至關重要
    心陪伴心理 題註:突如其來的疫情,將一個個家庭框在了小小的家裡面。開學季,孩子不能返校,每日通過網絡要完成學習任務,家長們一面通過網絡和電話忙著應付工作,一面還要輔導孩子學習和作業。疫情壓力之下,面對孩子越來越暴躁的脾氣,焦慮的家長更是手足無措?
  • 面對疫情怎樣呵護孩子的心靈, 為孩子穿上心理防護服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始料未及, 各種計劃和生活都被打亂了. 以鍾南山院士為代表的醫務人員紛紛投入這次疫情之中, 全國人民都陷入焦慮和恐懼之中. 儘管政府做了最好的應對措施, 人們的焦慮情緒卻與日俱增. 國家延長了假期, 長期待在家裡更增了焦慮. 成人的焦慮和恐慌可以通過自我調節系統來平衡, 那麼孩子的焦慮和恐懼誰來呵護, 怎麼呵護呢?
  • 解析《小小的願望》:面對"死亡教育",我們都欠孩子這門必修課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兒童教育學家羅夫斯在《與孩子談死亡》中說到:&34;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迴避死亡,以致於家長們也不願意和孩子談論與死亡相關的話題。家長們往往採取敷衍掩蓋的態度面對孩子對死亡的疑惑,選擇用&34;去美化死亡,是否有想過,當孩子有一天真的理解了死亡的含義,所遭受到的打擊又是否會導致孩子的崩潰?在前不久上映的電影——《小小的願望》,令很多人感觸頗深。
  • 心理健康大講堂《如何面對兒童常見心理問題》節目回顧
    ——心理健康大講堂《如何面對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在北京新聞廣播電臺《健康北京》欄目播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知名專家、北京市精神衛生保健所宣傳科主任梁月竹與主持人李凱對話,向聽眾講述「如何面對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
  • 孩子營養不均衡 會出現5個信號
    >在兒童的成長階段,父母最憂心的就是孩子營養不足而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其實,當孩子出現營養不良或營養不均的時候,身體或心理都會發出一些「信號」。專家表示,家長們可要牢牢記住。當發現有以下所述營養不均衡的信號時,最好先通過膳食調理來改善,必要時需藉助藥物,也最好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信號1:過矮、過瘦、過胖孩子的生長發育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如遺傳、營養、睡眠、運動等。而在後天的影響因素中,營養的影響較大。
  • 面對兒童焦慮,英國專家向家長提出的六大建議
    不圍繞孩子的恐懼而改變生活,並不是說逼迫孩子面對那些讓他們恐懼萬分的東西,相反應該支持他們一步步克服恐懼,直到可以坦然面對。,但是相反,家長應該讓孩子解釋他們到底害怕什麼,仔細傾聽,因為孩子害怕發生的事情可能是基於某個錯誤的認知。
  • 面對疫情,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
    千龍網北京2月2日訊 面對疫情,人們容易產生焦慮、恐慌等心理,疫情會產生哪些心理影響?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林春表示,家長首先要做好個人防護,並指導和幫助孩子做好防護,在相對安全的家庭環境、難得充裕的共同時間內,利用危機事件對孩子做好啟發、引導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