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子刊發布了最新的全球癌症負擔報告,分析了全球195個國家29大類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和傷殘調整壽命年等數據。
報告顯示,十年間,幾乎所有國家的癌症新發病例數在增加。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4位院士,談談他們的「防癌經」。
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 赫 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 孫 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 程書鈞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因及癌變研究室主任 林東昕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健康體檢中心主任 陳慶瑜
人一生有1/4概率患癌
由於疾病統計無法避免一定的滯後性,此次最新報告數據截至2017年。2017年,全球共有2450萬例新發癌症和960萬例癌症死亡。研究團隊以此估算,全球範圍內,男性在一生中(0~79歲)罹患癌症的機率是1/3,女性為1/4。
全球十大癌症
2017年全球發病例數位列前十的癌症依次是:非黑素瘤皮膚癌,氣管、支氣管和肺部癌症,乳腺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胃癌,肝癌,宮頸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和膀胱癌。
十年來,全球癌症致死帶來的壽命損失最多的始終是氣管、支氣管和肺部癌症,肝癌,胃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
中國肺癌負擔尤為突出
中國男性新發病例數最多的也是氣管、支氣管和肺部癌症,女性發病最多的是乳腺癌。
無論男女,中國癌症死亡率最高的都仍然是氣管、支氣管和肺部癌症。整體死亡率最高的其次為肝癌、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第6~10位為乳腺癌、胰腺癌、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癌症、前列腺癌和宮頸癌。
中國是發病率增幅最大的國家之一
在2007年~2017年期間,有123個國家的癌症平均年齡標化發病率有所增加,中國大陸是發病率增幅最大的地區之一,年均增長超過2%。
相對令人欣慰的是,145個國家的癌症平均年齡標化死亡率都呈現了下降趨勢,加拿大、俄羅斯和部分西歐國家等降幅最明顯,中國的死亡率降幅處於較平均的水平。
腫瘤院士的四條「防癌經」
就像不能阻止衰老一樣,我們也難以消滅腫瘤。腫瘤可能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生命現象。人們不必過分懼怕腫瘤,只需學會預防和延緩其發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教授孫燕說,他從事腫瘤防治工作59年了,最大的感悟就是:預防比治療更有效;治癌靠專家,防癌靠自己。
院士們建議,每個人都應牢記4條「防癌經」:
No.1
遠離致癌因素
把好入口關,少吃油炸、燒烤食物,不吃黴變食物和不新鮮的蔬菜,遵循祖輩傳下來的「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方式。
控制體重,減少小胖墩兒數量,就能降低乳腺癌、結直腸癌風險。
性生活要潔淨,避免行為不端,能減少人乳頭瘤病毒傳播,它和宮頸癌、口腔癌的發生都有關係。
No.2
提倡有效體檢
美國經驗提示,常規體檢利於早期發現和診斷癌症。
赫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以肺癌為例,它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腫瘤,如早期發現,經外科治療後,五年生存率可達90%。
40歲以上人群每年應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篩查。
No.3
控制癌前病變
程書鈞表示,癌前病變發展成侵襲性癌一般需要10年或更長時間。如能解決掉癌前病變,就可有效阻止癌症的發生。比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腸息肉雖不是癌,但很容易發展成癌,切記及時治療和控制,以防小病拖成大病。
No.4
保持心情愉悅
研究證實,長期情緒低落、精神過度緊張,會抑制機體免疫功能,使腫瘤乘虛而入。保持情緒穩定、心態平和有助於預防癌症。
不同人群的防癌體檢
為了早期發現,防患於未然,高危人群可以選擇防癌體檢,來捕捉常規檢查容易疏漏的「蛛絲馬跡」。
1.青年男性
結合體檢對象的家族史、既往史、個人史(菸酒史)及主訴等選擇相應的檢查項目。
胸部X光檢查可作為肺部疾病的初步篩查,如存在重度吸菸史或合併咳嗽、咳痰、咳血等呼吸道症狀時,可考慮行低劑量肺部CT檢查。
腹部彩超可作為肝膽、泌尿系統及甲狀腺腫瘤的初篩。如彩超不能確定,可進一步選擇磁共振或者超聲造影檢查,必要時行B超引導下穿刺,以獲取病理學診斷的依據。
腫瘤標誌物的檢查可作為輔助診斷,但腫瘤標誌物的數值升高並不是一定患癌,這些腫瘤標誌物不僅存在於惡性腫瘤,也存在於良性腫瘤、胚胎組織甚至正常組織中。而很多已經患癌的患者,血液的腫瘤標誌物反而都在正常值,因此腫瘤標誌物並不是特異性很高的指標,需要理性評價。
胃腸道的腫瘤是體檢中容易遺漏的部分,結合體檢對象的家族史、症狀表現、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等,必要時應進一步進行胃腸鏡檢查。
對於廣東、廣西等鼻咽癌高發區的人群,常規的鼻咽部檢查也是鼻咽癌篩查的簡單、經濟的手段。對於存在頭痛、頭暈、視力障礙等神經系統障礙,行頭顱CT或者磁共振檢查,有助於發現腦部惡性腫瘤。
2.青年女性
應該加強乳腺癌、宮頸癌、卵巢癌等的篩查。
乳腺+腋窩彩超是乳腺癌篩查最基本的檢查項目,結果異常或40歲以上,特別是有家族史者應加做乳腺鉬靶檢查,必要時行彈性成像及超聲造影,進一步還可在B超引導下穿刺,以獲取病理學診斷。
女性應在首次性生活後開始進行宮頸癌篩查, 30歲後,每年接受一次宮頸細胞學檢查,HPV感染與宮頸癌有明確的相關性,也是作為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指標。
卵巢癌的篩查主要手段是陰道彩超,腫瘤標誌物CA125和HE4有輔助診斷的意義。
3.中老年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在青年人防癌體檢的基礎上,對中老年人需要全面升級。
低劑量肺部CT可作為中老年人肺癌篩查的常規檢查手段。消化道腫瘤是體檢中容易遺漏的部分,經常在出現症狀時再去檢查,已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因此胃腸鏡的檢查應該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儘可能完成。
肝膽、泌尿系及甲狀腺彩超是基本篩查,有不確定時要及時升級,進一步確診。
腫瘤標誌物的檢查項目也應該儘可能全面,對惡性腫瘤的診斷和定期追蹤有一定的提示和輔助作用。PET-CT檢查需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權衡利弊來進行選擇。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