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上的"59歲現象"和"35歲現象" 一篇正在構思的寓言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一直想寫一篇寓言故事。故事大意是:有一戶人家的宅院,牆上破了一個大洞,偷兒們出入自由,經常到屋裡作案行竊。主人請了各方面高明之人出主意,想辦法,消滅隱患。有人提議多裝燈,有人提議安攝像頭,有人提議設陷阱,有人提議加派管家,有人提議給捉住的小偷公開曝光,還有人提議凡是進入屋裡的人一律宣誓:決不私拿主人一分一釐。更有人出書、寫論文,大談以德治賊,對偷兒們進行感化教育。也有人提出,是否把牆上的漏洞補上。主人搖頭堅不同意,並表示漏洞是祖宗留下的,除了這個不能補之外,其他辦法都可以大膽地想,大膽地試。

  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寓言故事層出不窮的文學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大概喜歡有話不直說,寓教於樂。或者是那個時代的人有話不能直說,只能通過寓言故事拐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現代的人,不大喜歡寓言故事,因為真實的故事比寓言更有意思,也讓人不用勞神費心琢磨其中的意味。

  近日出外,有一周時間沒有認真讀報。回家補課,發現一則新聞,可以佐證我上面打算寫的寓言故事並非純屬虛構。

  新華社8月22日報導:受社會不良因素誘導、幹部選拔任用管理存在漏洞和相關監管制度缺失等因素影響,職務犯罪低齡化現象日趨明顯,屢見不鮮的幹部貪腐「35歲現象」令人擔憂。

  記得大約20多年前,那時候因為有些一兩年後就要退休的老幹部貪腐犯罪,有媒體或專家提出「59歲現象」。有些地方或許出於預防「59歲現象」的考慮,紛紛讓老幹部實行男58歲、女53歲退居二線,給年輕幹部讓出崗位。

  事實證明,幹部貪腐與年齡關係不大,老的貪,少的也一樣貪,人性使然,並不因為幹部隊伍年輕化了就不貪了。據我觀察,現在的一些年輕幹部貪腐比起「59歲」的胃口更大,膽子也更大,頭腦裡更少顧忌。「59歲現象」大多還是臨近退休才開始貪腐,貪腐不了幾年就下臺了。「35歲現象」可不得了,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及時揭露,及時消除,他們極有可能一直貪腐二三十年,危害之大,難以想見。

  仔細分析一下,新華社報導所講的「受社會不良因素誘導、幹部選拔任用管理存在漏洞和相關監管制度缺失等因素」,最根本的還是後面兩條因素,至於社會不良因素並不是第一位的。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這種「不良因素」。外因永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把漏洞真正堵住了,缺失的監管制度建立起來了,不管幹部是59歲,還是35歲,誰也不敢貪腐,不想貪腐,不能貪腐。

  既然大家都知道選拔任用管理有漏洞,也都知道相關監管制度缺失,為什麼不能夠在這些方面狠下功夫,多研究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對策?比如說,媒體輿論如何監督幹部防止腐敗,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破題。一些地方的「一把手」、「二把手」官員腐敗,幾乎沒有一個是黨報黨刊首先發現問題的,同級的、下一級的官員不能發現、不想發現、不敢發現,可以理解,上一級的黨報黨刊也無所作為,這就讓人難以理解。當然,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那些「小官巨貪」,村級幹部貪腐也缺失媒體輿論監督。預防腐敗,媒體輿論缺失缺位缺聲,或多或少讓那些進屋作案的「偷兒們」會覺得宅院不僅有漏洞,主人的看家狗也不會叫。當然,看家狗為什麼不叫,這又是一篇有待構思的寓言。

(責任編輯:李焱)

相關焦點

  • 貪官「59歲現象」變「35歲現象」說明了什麼?
    8日,重慶市檢察院發布消息稱,目前我市職務犯罪在年齡上出現新的變化,呈現出「35歲現象」,而傳統的「59歲現象」已不再突出。從2003到2007年,我市檢方立案查辦的35歲以下職務犯罪嫌疑人有623人,佔立案總數的16.69%。(4月9日《重慶商報》)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
  • 職場「35歲現象」:是時候說出真相了!
    無論你有沒有畢業,無論你有沒有過30歲,都建議讀下這篇史上最好的職業規劃文章。 不可忽視的職場「35歲現象」 在最近的職業規劃觀察中,我明顯感覺到35歲以上人群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迫切性。也正是從這些案例中,我們清晰地洞察到,時間點的把握對一個人的成長如何起著決定性作用。
  • 59歲人走茶涼39歲急於上臺階? 貪官受困兩道坎
    中新網8月17日電 最新的《人民論壇》刊登文章說,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官員心理中出現了許多讓人擔憂的不健康因素或負面成分,如貪婪、邪情、迷信等,其中最為值得注意的是59歲及39歲群體,這兩類官員群體的心理稍微出些偏差,便很容易走上貪汙受賄的歪路。
  • IT圈裡的35歲現象
    業內的默契是,在從業經驗這欄上委婉地提示,比如要求3年、5年、8年以上經驗。    不久前,突如其來的甲骨文裁員風波,激起了人們對中年危機的憂慮,尤其在技術急速更迭的IT和網際網路行業,安全感正變得日益稀薄。網上有人嘲諷甲骨文平均年齡37歲、突然被裁員的工程師們「不值得同情」——他們年輕時沒有選擇冒險和奮鬥,進了舒適的外企,最終活成了溫水裡被煮的青蛙,活該。
  • 職場30-35歲現象:迄今我看過的關於職業規劃的文章
    當然,除了頻繁跳槽的因素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已經在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但這種積累屬於重複勞動式的,並沒有上升,致使職業發展原地踏步。 不管你是否承認,你都必須重視「35歲現象」。 從30歲到35歲,你應該學著為你芸芸眾生般的生命,多積累一些厚度,以便讓你下半生的職業生涯不要在「假如一切能夠重來」的悔恨和遺憾中度過。
  • 助職場人應對"35歲現象" 啟牛商學院以財商教育為大眾賦能
    無論是初入社會的新晉白領,還是剛及而立之年的職場幹將,在今後的5年或10年間無疑都將經歷"35歲現象"的人生大考,這也將成為生命旅程中又一個拉開人生差距的分水嶺。未雨綢繆者,才能在這場大考中成為贏家。遭遇"35歲現象",往往讓不少打拼多年的上班族倍感壓力。
  • 職場35歲現象,未雨綢繆會比臨時抱佛腳有用得多
    不管你是否承認,你都必須重視「35歲現象」。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明確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下。如果你的年齡到了35歲卻還在通過招聘網站投遞簡歷不斷跳槽的話,你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當然,根據我們的實踐諮詢經驗來看,如果你真到了35歲甚至更高的年齡才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很有可能這個問題你已經無力解決了,很多現實的困難會讓你有心無力,束手無策。
  • 解析中國不良官際關係現象 催生官場腐敗文化
    中新網8月28日電 國家行政學院紀檢監察室主任郎加在今天出版的《北京日報-理論周刊》上撰寫了題為《催生腐敗的不良「官際關係」之分析》的文章,對於中國官場中官與官之間滋生腐敗的不良「人際關係」現象進行了剖析。文章說,不健康「官際關係」(所謂「官際關係」是指領導幹部之間的人際關係)就是催生腐敗的重要誘因。
  • 59歲,39歲,貪官兩道坎
    59歲容易害怕有權不用過期作廢  39歲容易不擇手段跑官買官要官  59歲人走茶涼39歲急於上臺階?貪官受困兩道坎  北京消息最新的《人民論壇》刊登文章說,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官員心理中出現了許多讓人擔憂的不健康因素或負面成分,如貪婪、邪情、迷信等,其中最為值得注意的是59歲及39歲群體,這兩類官員群體的心理稍微出些偏差,便很容易走上貪汙受賄的歪路。  59歲,人走茶就涼?
  • 32歲當總監,35歲送外賣,「職場35歲現象」比想像中更心酸
    01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搞笑圖瘋傳:碼農28歲是高級工程師,35歲就是外賣小哥最近,網上流傳著一張網際網路普適性職業生涯,無論是碼農、產品經理,還是市場、運營、HR,無一例外都是25歲成為工程師或專員,28歲成為高級工程師或經理,32歲成為該崗位的總監
  • 35歲,我們在慌什麼?
    近年來,一個年齡現象困惑了很多用人單位和求職者:「35歲現象」。在一些公司,員工一旦邁進35歲門檻,就不禁擔心自己的未來職場生涯,「35歲焦慮症」也隨之而來。35歲為什麼能成為一種年齡現象?面對「35歲焦慮症」,我們需要抱有何種心態?
  • 35歲成職場生死線,35歲是找工作的坎,如何面對職場生死線?
    而在找工作的時候,大多數公司招聘要求裡都有低於35歲這條,簡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讓人特別難受。為什麼會有35歲職場「生死線」這種現象呢?35歲現象其實非常普遍,很多公司到35都會開始裁減一部分上升空間不足的員工,這是一個在職場上特別普遍的坎,過去了,會越過越好,過不去,就很難受,所以也叫「職場生死線」。1.體力開始衰退。
  •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14歲」現象,不知道家長們是怎麼看待的,可能家長們覺得沒什麼,只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過兩年就好了。
  • 如何有效減少餐飲浪費現象?
    75.7%受訪者感到周圍年輕人「光碟行動」踐行得不錯今年29歲的於菲菲(化名)在北京一家國企工作,她感覺,現在出門吃飯打包就像「家常便飯」,「只要剩下一大半的菜都會打包,有些方便打包的菜就算剩得少也會帶上,像炸魚段、醬牛肉等。主食也不例外」。
  • 73歲林子祥曬全家福慶生,59歲葉倩文凍齡迷人,35歲兒子帥氣有型
    照片中,73歲的林子祥與59歲的妻子葉倩文甜蜜同框,兩人14歲的年齡差看起來超明顯,林子祥滿頭白髮一臉皺紋,而葉倩文仍是一臉凍齡,像以前一樣迷人有氣質。照片中,73歲的林子祥與59歲的妻子葉倩文甜蜜同框,兩人14歲的年齡差看起來超明顯,林子祥滿頭白髮一臉皺紋,而葉倩文仍是一臉凍齡,像以前一樣迷人有氣質。林子祥許下生日願望,葉倩文在一旁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兩人結婚多年,一直都是相濡以沫、相互成就,作為歌手有一樣的興趣愛好,生活中兩人的性格也十分契合,相愛多年感情一直非常穩定。
  • 日本:網絡普及導致20~30歲男性休息日不外出現象愈加顯著
    人民網東京11月23日電 據日本時事通信社報導,日本國土交通省21日公布的全國城市交通特性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20~30歲男性的一天平均外出次數為工作日1.91次、休息日1.24次。與1987年的2.98次和2.31次相比,其外出次數大幅減少。
  • 危險的「14歲」現象,父母再難也要陪孩子度過
    越是父母、老師不讓做的事,他們越起勁兒,一定要和家長「對著幹」。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14歲現象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則駭人的新聞: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了自己的父親。英國研究者對9—35歲的男性參與者進行了調查記錄,受試者被要求玩電腦遊戲。通過記錄參與者對遊戲結果的滿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學家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青少年更熱衷於能夠讓他們感到刺激的危險行為,其中14歲的少年最為突出。
  • 危險的「14歲」現象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14歲現象」。14歲現象‍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了一則駭人的新聞:14歲少年小肖在網吧刺殺了自己的父親。英國研究者對9—35歲的男性參與者進行了調查記錄,受試者被要求玩電腦遊戲。通過記錄參與者對遊戲結果的滿意或者失望程度,科學家對他們每一個人的情緒反應進行了分析。
  • 4-6歲孩子的財商教育 多講理財小寓言和故事
    現在已經很難聽到這首歌了,充斥在孩子中間的是超人和卡通人物。珍惜金錢的教育,也越來越少。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生活條件和環境更加優越,使得孩子從小缺乏足夠的鍛鍊,為往後的獨立發展,製造出潛在的隱患。我們的慷慨,正在把我們的孩子培養成為自私的揮霍者。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家長,都不願意與孩子談論金錢問題。
  • 知乎熱榜:找工作時普遍要求35歲以下,網友吐槽:35歲招誰惹誰了
    01在網上,我們總會看到很多關於職場的問題,其中不少是跟經驗和閱歷相關的。近來,我空閒時間刷起了知乎,看到了其熱榜上的一個話題:#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麼 35 歲以上的人都去幹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