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一篇寓言故事。故事大意是:有一戶人家的宅院,牆上破了一個大洞,偷兒們出入自由,經常到屋裡作案行竊。主人請了各方面高明之人出主意,想辦法,消滅隱患。有人提議多裝燈,有人提議安攝像頭,有人提議設陷阱,有人提議加派管家,有人提議給捉住的小偷公開曝光,還有人提議凡是進入屋裡的人一律宣誓:決不私拿主人一分一釐。更有人出書、寫論文,大談以德治賊,對偷兒們進行感化教育。也有人提出,是否把牆上的漏洞補上。主人搖頭堅不同意,並表示漏洞是祖宗留下的,除了這個不能補之外,其他辦法都可以大膽地想,大膽地試。
中國古代曾經有過一個寓言故事層出不窮的文學時代。那個時代的人,大概喜歡有話不直說,寓教於樂。或者是那個時代的人有話不能直說,只能通過寓言故事拐彎抹角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現代的人,不大喜歡寓言故事,因為真實的故事比寓言更有意思,也讓人不用勞神費心琢磨其中的意味。
近日出外,有一周時間沒有認真讀報。回家補課,發現一則新聞,可以佐證我上面打算寫的寓言故事並非純屬虛構。
新華社8月22日報導:受社會不良因素誘導、幹部選拔任用管理存在漏洞和相關監管制度缺失等因素影響,職務犯罪低齡化現象日趨明顯,屢見不鮮的幹部貪腐「35歲現象」令人擔憂。
記得大約20多年前,那時候因為有些一兩年後就要退休的老幹部貪腐犯罪,有媒體或專家提出「59歲現象」。有些地方或許出於預防「59歲現象」的考慮,紛紛讓老幹部實行男58歲、女53歲退居二線,給年輕幹部讓出崗位。
事實證明,幹部貪腐與年齡關係不大,老的貪,少的也一樣貪,人性使然,並不因為幹部隊伍年輕化了就不貪了。據我觀察,現在的一些年輕幹部貪腐比起「59歲」的胃口更大,膽子也更大,頭腦裡更少顧忌。「59歲現象」大多還是臨近退休才開始貪腐,貪腐不了幾年就下臺了。「35歲現象」可不得了,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及時揭露,及時消除,他們極有可能一直貪腐二三十年,危害之大,難以想見。
仔細分析一下,新華社報導所講的「受社會不良因素誘導、幹部選拔任用管理存在漏洞和相關監管制度缺失等因素」,最根本的還是後面兩條因素,至於社會不良因素並不是第一位的。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國家都程度不同地存在這種「不良因素」。外因永遠是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把漏洞真正堵住了,缺失的監管制度建立起來了,不管幹部是59歲,還是35歲,誰也不敢貪腐,不想貪腐,不能貪腐。
既然大家都知道選拔任用管理有漏洞,也都知道相關監管制度缺失,為什麼不能夠在這些方面狠下功夫,多研究問題,提出具體的改進對策?比如說,媒體輿論如何監督幹部防止腐敗,這個問題至今還沒有破題。一些地方的「一把手」、「二把手」官員腐敗,幾乎沒有一個是黨報黨刊首先發現問題的,同級的、下一級的官員不能發現、不想發現、不敢發現,可以理解,上一級的黨報黨刊也無所作為,這就讓人難以理解。當然,最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那些「小官巨貪」,村級幹部貪腐也缺失媒體輿論監督。預防腐敗,媒體輿論缺失缺位缺聲,或多或少讓那些進屋作案的「偷兒們」會覺得宅院不僅有漏洞,主人的看家狗也不會叫。當然,看家狗為什麼不叫,這又是一篇有待構思的寓言。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