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約翰·勒卡雷:在秘密世界之外,為更大的世界建造劇院

2020-12-17 澎湃新聞

英國間諜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於當地時間12月12日晚在英國康沃爾逝世,享年89歲。他的冷戰驚悚小說細膩入微,情節錯綜複雜,通過將西方和蘇聯間諜描繪成一個充滿背叛和個人悲劇的腐朽體系中道德妥協的齒輪,將間諜小說提升到了藝術的高度。

他的出版商企鵝蘭登書屋於12月13日宣布,勒卡雷的死因是肺炎。

勒卡雷

他的長期經紀人喬尼·蓋勒(Jonny Geller)稱他是「無可爭議的英國文學巨人」。「他定義了冷戰時代,並在隨後的幾十年裡勇敢地向權力說出了真相……我失去了一位導師、一個靈感的來源,最重要的是,一位朋友。我們不會再看到像他這樣的人了。」

他的同僚們也紛紛向他致敬。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寫道:「這可怕的一年帶走了一位文學巨人和人道主義精神。」羅伯特·哈裡斯(Robert Harris)說,這個消息讓他「非常悲痛……他是戰後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獨特人物。」阿德裡安·麥金蒂(Adrian McKinty)將他的《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描述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間諜小說」,而歷史學家西蒙·塞巴克·蒙蒂菲奧裡(Simon Sebag Montefiore)稱他為「英國文學的巨人,與偉人們齊名……引人入勝,對我和其他許多人非常友好慷慨。」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書影,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紀文景

約翰·勒卡雷出生於1931年,原名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 20世紀40年代末在瑞士學習德語時,開始為特勤局工作。在伊頓公學教書後,他加入了英國外交部,擔任情報官員,在倫敦軍情五處大樓的一個後臺辦公室工作,在鐵幕後招募、運營和照看間諜。受到軍情五處同事、小說家約翰·賓厄姆(John Bingham)的啟發,他開始以約翰·勒卡雷的筆名出版間諜小說。

《召喚死者》書影,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紀文景

在勒卡雷的首部作品《召喚死者》(Call for the Dead)中,他創作了一個以賓厄姆為原型的間諜,「驚人的平凡……又矮又胖,性情安靜」,在《召喚死者》中他機智地戰勝了一名東德特工,這是勒卡雷最不朽的角色喬治·斯邁利(George Smiley)的首次亮相。他的第二部小說是1962年的《優質殺手》(A Murder of Quality),書中史邁利調查了一起發生在公立學校的謀殺案,並獲得好評。(《觀察家報》的結論是:「這是一部非常複雜的高級偵探小說。」)而一年後,當他的第三部小說《柏林諜影》(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出版時,勒卡雷的事業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

《柏林諜影》書影,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紀文景

史邁利在《柏林諜影》中只是一個小角色,這個關於對抗東德情報機構的故事充滿了他厭世的犬儒主義。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稱讚它是「我讀過的最好的間諜故事」。在此之前,現代英國間諜的經典形象是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筆下的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溫文爾雅、忠於女王和國家,以魅力四射、令人興奮的嬉鬧者的身份為間諜活動的神話提供了素材。而勒卡雷的書顛覆了這種觀點,他把英國的情報行動描繪成一片模稜兩可的汙水池,對與錯近在咫尺,難以判斷,而且即使目的明確,也很難看出手段是否合理。

據勒卡雷說,小說的巨大成功先是讓他感到驚訝,繼而又很矛盾。他在2013年解釋說,他的手稿得到了特勤局的批准,因為「從頭到尾完全是虛構的」,所以不可能代表安全漏洞。然而,「這並不是被世界媒體所抱持的觀點,這本書不僅僅是真實的,還傳達了來自世界另一邊的信息。留下我無事可做,在一種冰凍的敬畏感中靜觀其變。因為它爬上了暢銷書排行榜並停留在那裡,而權威專家後來表示這是真實的。」

在勒卡雷於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三本小說中,史邁利佔據了中心位置,這些作品描繪了這位肥胖的英國特工和他的蘇聯宿敵卡拉之間的鬥爭。在《鍋匠、裁縫、士兵、間諜》(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中,他揭露了英國特勤局最高層級的一名間諜;在《榮譽學生》(The Honourable Schoolboy)中,他去追蹤一項在亞洲的洗錢行動,然後在《史邁利的人馬》(Smiley’s People)中拼湊出卡拉在瑞士的關係。

《紐約時報》如此評價勒卡雷:他年輕時在英國做特工的經歷,以及他以作家的身份深入實地調查的經歷,給他的小說打上了權威的烙印。但他以現實為起點,創造了一個不可磨滅的虛構世界。

在他的書中,秘密情報局,也被稱為M.I.6。在美國,特工被稱為「馬戲團」,涉及誘姦的行動被稱為「蜜糖陷阱」,深入到敵人內部的特工被稱為「鼴鼠」。這些詞得以廣泛使用,如果不是他自己發明的,也應該歸功於他。這種說法被真正的英國間諜用來描述他們的工作,就像黑手黨把「教父」的語言融入他們的神話一樣。

「和託爾金、伍德豪斯、錢德勒甚至簡·奧斯汀一樣,這個封閉的世界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評論家博伊德·託金(Boyd Tonkin)在《獨立報》上寫道。「通過英國的『馬戲團』和蘇聯的『馬戲團』,勒卡雷創造了一個人性的實驗室;這是一條充滿了可能被摧毀的破碎的心臟和大腦的試驗軌道。」

當冷戰快要結束時,朋友們會在街上攔住他問:「你現在打算寫什麼?」但勒卡雷的擔憂總是比東西方的對抗更為廣泛。對於柏林圍牆的倒塌標誌著歷史或為其機制提供動力的間諜活動的終結這種觀點,他並沒有多少耐心。他筆下的作品題材五花八門,足跡遍及盧安達、車臣、土耳其、加勒比海和東南亞。1993年,他與《夜班經理》(Night Manager)合作處理軍火交易;2001年,他與《不朽的園丁》(the Constant Gardener)合作處理大型製藥公司;2004年,他與《摯友》(Absolute Friends)合作處理反恐戰爭。

如果他有政治觀點要闡述(他越來越多地這樣做),他仍然會用優雅、複雜的情節和準確無誤的描述來包裝它們;他用一句話就能畫出一個完整的人物。他不斷寫出暢銷書,至少有6部小說——包括《完美的間諜》(A Perfect Spy),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將其稱為「戰後最好的英語小說」——堪稱經典。但他最出名的將永遠是他的冷戰小說。

《完美的間諜》書影,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紀文景

與此同時,他的作品源源不斷地從書頁上傳到銀幕上。包括理察·伯頓、亞歷克·吉尼斯、拉爾夫·費因斯和加裡·奧德曼在內的演員們都津津樂道他塑造角色的精妙之處,而觀眾們也為他嫻熟的情節設計鼓掌喝彩。

2017年,勒卡雷最後一次寫作史邁利的故事,結束了他的間諜生涯。這部《間諜的遺產》(A Legacy of Spies)再次證明了他賴以成名的卓越寫作技巧。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在《衛報》撰文稱讚了他的聰明才智和技巧,稱「自從這位間諜之後,勒卡雷從未如此有力地發揮他講故事的天賦,並達到如此令人興奮的效果」。

1999年,蒂莫西·加頓·阿什(Timothy Garton Ash) 在《紐約客》上寫道:「從主題上講,勒·卡雷真正的主題不是間諜。他寫的是人類關係中無盡的迷津:背叛是一種愛,謊言是一種真理,好人為壞人服務,壞人為好人服務。」

勒卡雷拒絕讓他的作品參加文學獎。但許多評論家認為他的書是第一流的文學作品。

「我認為他是超越流派的小說家,也許會被認為是英國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小說家,」2013年,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如此告訴《每日電訊報》。麥克尤恩說,勒卡雷「對英國的衰落以及官僚機構的本質的刻畫無人可及」。

《鴿子隧道》書影,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紀文景

幾十年來,勒卡雷一直被描繪成一個神秘莫測的人物,主要是因為他對塑造公眾形象不感興趣,也不願參加電影節巡迴演出。2016年,他出版了回憶錄《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震驚了全世界。在書中,勒卡雷細緻描述了他與施虐的騙子父親破裂的關係,以及在他5歲時被母親拋棄後孤獨的成長過程。勒卡雷還詳細描述了他從間諜變成作家的奇特生活,當時瑪格麗特·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和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邀請他共進午餐。勒卡雷在康沃爾生活了40年,結過兩次婚,養育了一個兒子尼古拉斯(Nicholas)。他還以尼克·哈爾卡韋(Nick Harkaway)的名字寫過小說。勒卡雷說:「我既不是一個模範丈夫,也不是模範父親,我對塑造這樣的形象不感興趣。」

他一生的摯愛是寫作,「像一個躲在笨重的書桌後的人一樣胡亂寫著」。

他寫道:「在我曾經知道的那個秘密世界之外,我試圖為我們居住的更大的世界建造一個劇院。先是想像,然後是尋找現實,然後回到想像,回到我現在坐的桌子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逝世,曾寫出「有史以來最偉大間諜小說」
    勒卡雷出生於1931年10月19日,原名為大衛·康威爾(David Cornwell)。勒卡雷於18歲前往瑞士伯爾尼大學攻讀文學,同一時期,掌握德語的勒卡雷開始為特勤局工作,擔任對東柏林的間諜工作。伯爾尼大學畢業後,勒卡雷進入牛津大學林肯學院深造。1956年後,勒卡雷一度在伊頓公學任教。
  • 再見,約翰·勒卡雷;再見,我們時代偉大的記錄者
    正如他在《柏林諜影》五十周年紀念版的後記中寫道的那樣:「三十歲時,我在極度隱秘的狀態下寫出了《柏林諜影》,我當時身處於一種強烈的個人重壓之下,沒有人可以分擔我的苦痛。自我的小說出版之日起,我就意識到,現在和將來我都將被打上由間諜變為作家的烙印,而不是像其他同類作家一樣,在秘密世界裡幹過一段日子,再把它寫出來。
  • 世界上名字最長的城市:為紀念聖瑪麗亞而命名。
    布宜諾斯艾利斯,位於拉普拉塔河(南美洲第二大河流)南岸,南美洲東南岸,對岸為烏拉圭。其全稱是:聖迪西瑪特立尼達德聖瑪利亞港布宜諾斯艾利斯,是世界上名字最長的城市呢。這裡有世界著名的哥倫布劇院,是一座專門上演歌劇、芭蕾舞劇和交響樂的高水平的劇院,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劇院之一。大音樂家託斯卡尼尼、魯賓斯坦、梅紐因、肯普夫,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多明戈、薩瑟林以及許多優秀的樂團、芭蕾舞團等都在哥倫布劇院演出過。科隆劇院它被稱為世界三大劇院之一,建於1908年。
  • 世界上最著名的城牆的秘密:模仿萬裡長城建造,現成旅遊景點
    世界上最著名的城牆的秘密:模仿萬裡長城建造,現成旅遊景點從舉世無雙的中國萬裡長城到辛酸的美國越南退伍軍人紀念館,數千年來,城牆一直保護、分割和紀念著國家和人民。這些巨大的城牆都是依照城牆的老祖宗—中國的萬裡長城築造而成,看起來非常的令人著迷,下面我們在這裡深入探討一下它們最大的一些秘密。
  • 「新加坡的世界文化」維多利亞劇院與音樂廳
    維多利亞劇院和音樂廳是由一個公共走廊和大鐘樓連接起來的兩座白色維多利亞式建築,左邊是維多利亞劇院,右邊是維多利亞音樂廳,於1992年被列入國家古蹟,成為眾人參觀的對象。維多利亞劇院建立的比較早,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命名。
  • 路遙原著《平凡的世界》改編的話劇登陸國家大劇院
    2018年1月4日,根據路遙巨著改編而成的同名話劇《平凡的世界》,登陸國家大劇院並在戲劇場展開為期三天的話劇演出,而早在一個多月前國家大劇院4號、5號、6號三天共3108張票就已全面售罄,火爆程度堪比春運一票難求。
  • 聞所未聞:這些古蹟世界聞名,最近在維修時發現了新的秘密
    聞所未聞:這些古蹟世界聞名,最近在維修時發現了新的秘密鬥獸場隱藏的秘密羅馬巨大的圓形競技場在全世界的旅遊清單上都有很高的位置,它是一個很適合考古發現的地方。羅馬皇帝維斯帕先在公元70年左右開始建造鬥獸場,在它的開幕式上,成千上萬的觀眾將前來觀看血腥的角鬥士遊戲和其他的表演。但最近對該遺址的研究揭示了更多的歷史舞臺的秘密。首先,在過去幾年的裝修工作中,工人們發現了一系列塗在圓形劇場拱門上的紅色數字。
  • 搭地鐵「樂遊演藝大世界」,打卡探尋上海劇院背後的故事
    據悉,此次的「樂遊演藝大世界」活動將持續至國慶節後,以「探尋劇院背後的故事,發現演出內外的精彩」為核心,跨線上線下平臺,以趣味性與互動感吸引市民朋友了解與參與。「一站一劇院,一戲一生活」:搭地鐵遊演藝大世界作為全國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劇場群,演藝大世界是以黃浦區人民廣場為核心區域,輻射整個黃浦區乃至上海市中心城區的演藝集聚區。
  • 秦腔現代劇《路遙的世界》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
    央廣網西安12月8日消息(記者溫超 通訊員蘇淵博)為致敬中國當代現實主義作家路遙,弘揚路遙改革奮鬥精神,在路遙誕辰71周年之際,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新編秦腔現代劇《路遙的世界》晉京匯報演出,於12月7、8日晚亮相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當晚,北京文藝界專家及相關領導出席並觀看了演出。
  • 再見「職業間諜」 英國間諜小說大師約翰·勒卡雷去世
    中新網北京12月14日電 據外媒報導,英國文學家、知名間諜小說家約翰·勒卡雷去世,享年89歲。法新社14日報導,勒卡雷家人發表聲明說,勒卡雷在與肺炎(非新冠肺炎)經過鬥爭後,於當地時間12日晚在英國皇家康沃爾醫院去世。
  • 昆明的新地標建築物,足足耗費八億元,還是世界著名的劇院
    雲南省作為我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是我國一個十分有名的旅遊城市,這裡有著十分美麗的風景,每年都會有無數來自全國各地的人來到雲南省旅遊,雲南省被人們美譽為了「春城」,一年四季都十分的漂亮,因此雲南還被稱為了「浪漫之都」,而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就是昆明的新地標建築物,足足耗費八億元,還是世界著名的劇院
  • 斯卡拉大劇院,位於義大利米蘭,是世界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
    萬神殿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是古羅馬精湛建築技術的典範,被米開朗基羅讚嘆為「天使的設計」。主體建築結構簡潔明了,是一個寬度與高度相等的巨大圓柱體,上面覆蓋著半圓形的穹頂。內部沒有窗戶,四周一圈圍繞著諸神鵰塑。
  • 全球最美劇院Top10丨復古劇院攻略Vol.2
    音樂宮外牆根據民歌創作的組雕、舞臺拱門象徵民族與古典音樂的群雕、背景牆上的繆斯女神等雕塑,以及彩色玻璃畫窗、無處不在的馬賽克拼圖和繪畫作品,把整座建築組合為一件整體藝術作品。加泰隆尼亞音樂宮2005年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 《舞臺之外:劇院藝術教育》發布,國內首部聚焦劇院藝術教育運營...
    近日,國內首部聚焦劇院藝術教育運營模式的學術書籍「創藝館」藝術管理系列叢書II——《舞臺之外:劇院藝術教育》正式面世,本專書受2019年「廣州市宣傳文化出版基金」支持出版。 《舞臺之外:劇院藝術教育》整理了廣州大劇院藝術教育九年來的實踐成果,所提出的「廣大藝教模式」具有現實意義,是廣州大劇院繼2018年系統整理 「創藝館」研習成果、出版「創藝館」藝術管理系列叢書——《格物致知:實論藝術管理》後,將目光回歸至劇院運營本體的作品,不僅為藝術管理思想交鋒與學術交流提供平臺,還為藝術管理實踐及學術研究提供了普適意義。
  • 世界四大劇院廣州參展
    世界四大劇院廣州參展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徐紹娜  2018-09-11   「2018第三屆國際歌劇電影展」開幕  新快報訊此次參展的歌劇院分別有中國國家大劇院、美國大都會歌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以及西班牙馬德裡皇家歌劇院等世界四大知名劇院,將帶來13部參展影片。展映時間為9月7日至9月22日。  此次影展由國家大劇院主辦,百老匯影城協辦,將延續前兩屆影展高水準、高規格、國際化的特色。參展影片有美國大都會歌劇院出品的《葉甫蓋尼·奧涅金》《羅密歐與朱麗葉》,英國皇家歌劇院帶來的《灰姑娘》等精選作品。
  • 紀念馬勒逝世百年 大劇院將上演馬勒十大交響樂
    100年後,馬勒在中國「復活」  紀念馬勒逝世百年,國家大劇院將上演馬勒十大交響樂,西蒙·拉特、艾森巴赫等加盟    1894年3月29日下午,19世紀偉大指揮家馮·彪羅的葬禮在德國漢堡舉行,現場有近3000人聆聽著童聲合唱的讚歌,馬勒便是其中之一
  • 印度建造的一座世界最高雕像高182米,其實是中國的功勞
    好比如印度有一座非常壯觀的雕像,這座雕像也是印度人建造的巨型人像雕像,因為這座雕像的高度太高,體型太過了龐大,所以建成至今一直成為了世界的焦點,關於這座雕像,它的總高度達182米,是世界最高的雕像,放眼世界,這就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其實玄機就在於建造的這座雕像有著很多中國的影子。
  • 大劇院十部交響曲紀念馬勒百年 7月拉開大幕
    京華時報訊 (記者楊楊)昨天,在國家大劇院舉辦的馬勒系列音樂會新聞發布會上,國家大劇院音樂總監陳佐湟宣布,國家大劇院將從7月9日至12月2日推出馬勒的十部交響曲,以紀念馬勒逝世百年。  馬勒的十部交響曲以編制龐大和演奏難度高而著稱。
  • 約翰·勒卡雷:我作為間諜最大的弱點是缺乏耐心
    他本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在英國軍情五處(MI5)和軍情六處(MI6)工作這為他的經歷和作品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約翰·勒卡雷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英國知名間諜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因患肺炎,於12月12日晚間逝世
  • 國情|俄羅斯的劇院
    России,簡稱:ГАБТ),是莫斯科有名的芭蕾舞與歌劇劇院,也是世界十大歌劇院之一。 1849年1月29日一個木結構的、新拜佔庭式的馬戲院在劇院廣場上建成。這個馬戲院也可以擴建為劇院。1859年這個木結構建築被焚毀後,在馬戲院的位置上建成了一座更大的劇院,其舞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觀眾席按照義大利式的劇院呈U形環繞舞臺。這座劇院共可容納1625名觀眾。1860年10月2日這座新劇院啟用。它被以當時皇后的名字命名為馬林斯基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