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我軍組織形態現代化

2020-12-23 光明網新聞中心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我軍組織形態現代化

——訪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杰

光明日報記者 章文

  「沒有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就沒有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對於破解我軍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杰說。「十三五」期間,我軍歷史上力度、深度、廣度空前的整體性、革命性變革拉開大幕,領導指揮體制改革、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軍事政策制度改革先後啟動,取得了豐碩的改革成果——

  人民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實現歷史性變革,按照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總原則,構建起「軍委—戰區—部隊」的作戰指揮體系和「軍委—軍種—部隊」的領導管理體系。人民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改變長期以來陸戰型、國土防禦型的力量結構和兵力布勢,部隊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戰略預警、遠海防衛、遠程打擊、戰略投送、信息支援等新型作戰力量得到充實加強,以精銳作戰力量為主體的聯合作戰力量體系正在形成。對軍事政策制度進行系統、深入改革,深化軍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創新軍事力量運用政策制度、重塑軍事力量建設政策制度、改革軍事管理政策制度,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政策制度體系。

  在張杰看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推進軍事管理革命,加快軍兵種和武警部隊轉型建設,壯大戰略力量和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打造高水平戰略威懾和聯合作戰體系,加強軍事力量聯合訓練、聯合保障、聯合運用」,對於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我軍組織形態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支軍隊組織形態的現代化水平決定了其戰鬥力的大小,直接影響和制約其整體作戰效能的發揮。」張杰表示,「十四五」時期,人民軍隊必將在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方面取得更大進展,為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贏得軍事競爭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如何推進?張杰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一系列根本原則和制度。通過一系列體制設計和制度安排,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進一步固化下來並加以完善,強化軍委集中統一領導,確保軍委高效指揮軍隊,確保軍委科學謀劃和加強部隊建設管理,更好使軍隊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集中於黨中央、中央軍委。

  二是進一步打造以精銳作戰力量為主體的軍事力量體系。強化體系建設思想,統籌傳統和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建設,統籌作戰力量和作戰支援保障力量建設,通過對體系結構整體再造促進戰鬥力躍升。按照調整優化結構、發展新型力量、理順重大比例關係、壓減數量規模的要求,推動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使我軍精幹化、一體化、小型化、模塊化、多能化。優化軍兵種內部力量結構,從體制編制上為加快發展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提高戰略能力提供足夠的空間。

  三是進一步推進以效能為核心的軍事管理革命。樹立現代管理理念,優化管理流程,創新戰略管理制度,健全以精準為導向的管理體系,推動治軍方式根本性轉變,形成精準高效、全面規範、剛性約束的軍事管理政策制度,提高軍隊專業化、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水平,提升國防和軍隊發展精準度。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22日 05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
    開欄的話  沒有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就沒有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全面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軍隊「四個現代化」之一,對於破解我軍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具有重大意義。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的基本標誌又是什麼?搞清這些,是全面推進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的邏輯起點和根本前提。  軍隊組織形態概念溯源  從我軍建設發展歷史看,最早與軍隊組織形態相近的概念是軍隊編制,出現在1930年中央軍委頒發的第一部組織編制法規——《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中,基本含義是關於紅軍單位、人員和裝備的基本規定。
  • 提高質量效益 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提出「加快軍事理論現代化」「加快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加快軍事人員現代化」「加快武器裝備現代化」的具體部署,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我軍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指明了方向。本刊特專訪四位軍事專家,對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進行深入解讀和闡釋。
  • 在更高起點上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
    本報訊 12月17日,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和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和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傳達學習省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精神,研究我市貫徹落實意見。市委書記賴澤華主持會議,市長危偉漢等出席。
  • 建國後我軍體制編制重大調整改革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體制編制歷經多次重大調整改革,積極適應我國安全新需求、軍隊現代化建設新目標和戰爭形態的新變化,朝著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邁進。    第一階段為新中國成立至50年代末    中央確定「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國防軍」的目標,根據我國的政治制度和我軍性質,建立國家軍事領導體制和現代軍事制度,劃分戰略區(大軍區),建立海軍、空軍和陸軍各技術兵種領導機構和部隊,快速完成了軍隊整體轉型,建成了一支諸軍兵種合成軍隊。至50年代末,軍隊規模由550萬人精簡為240餘萬人。
  • 我軍歷史上第一支儀仗隊在延安
    我軍歷史上第一支儀仗隊受閱。1945年12月,馬歇爾以美國總統特使的身份來到中國,與周恩來、張治中組成3人軍事協調小組,專門負責協商解決國共軍事衝突問題。1946年初春,正在陝北甘泉縣清泉溝駐地組織學習和冬訓的我軍教導第1旅1團突然接到上級急電:「三人軍事協調小組成員、美國五星級上將馬歇爾將以總統杜魯門特使的身份來延安巡察,令你團挑選500人,組成一個儀仗隊(營),開赴延安進行訓練並接受檢閱。」
  • 新華網評:高起點開局 高質量推進
    翻開公報,有一個詞多次出現,即「高質量」: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方方面面的要求和部署匯總起來,高質量發展的未來圖景愈發清晰,一個「邁上新的大臺階」的中國的輪廓愈發清晰。  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然轉向質的提升。
  • 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提供更多可複製推廣的「深圳樣本」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原黨組成員兼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宋曉梧在接受深圳特區報駐京記者專訪時指出,相信深圳在新的更高起點上,能夠深化綜合改革試點,先行示範,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重託,率先構建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創造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新經驗和「深圳樣本」,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我軍10月1日起恢復播放軍號 各種軍號音頻搶先聽
    明年8月1日起,全軍施行新的司號制度。   據軍委訓練管理部部隊管理局領導介紹說,恢復和完善我軍司號制度,是深入貫徹落實習主席關於繼承和弘揚我軍優良傳統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舉措,在強化號令意識、傳承紅色基因、推進正規化建設和提振軍心士氣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
  • 領航強軍 鐵流浩蕩——習近平主席領導推進新時代軍事訓練紀實
    上軍艦、乘戰車、登戰機,親臨演兵場——高瞻遠矚,指引軍事訓練發展方向「堅定不移把軍事訓練擺在戰略位置、作為中心工作」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也是一個嶄新的歷史起點。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這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也是推進軍事訓練面對挑戰和變化,向更深領域、更高標尺邁進的力量源泉。「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勝仗的」「沒有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就沒有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 從「國防現代化」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40年40組關鍵詞
    改革開放初期,人民軍隊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在百萬大裁軍的基礎上,對編制體制進行重大調整。上世紀90年代初,我軍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把軍事鬥爭準備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
  • ——教育部負責人就《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加快推進教育現代...
    加快向創新型國家邁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須加快教育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從全球來看,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重大科技創新正在引領社會生產新變革,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重塑教育形態,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係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 黨的十九大新思想新觀點新戰略新舉措解讀
    習近平強軍思想,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最新成果,開拓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當代中國軍事實踐發展新境界,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強軍事業提供了行動指南。26.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
  • 中國現代化實踐對「歷史終結論」的終結及其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實踐以頂層設計和試點探索為基本原則,以經濟體制改革為起點,深入推進各領域的全面改革,逐步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形成了堅持社會主義底色、富有時代特色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體系。
  • 特區40年·高端訪談|宋曉梧: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提供更多可...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原黨組成員兼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席宋曉梧在接受深圳特區報駐京記者專訪時指出,相信深圳在新的更高起點上,能夠深化綜合改革試點,先行示範,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和重託,率先構建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創造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新經驗和「深圳樣本」,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新知新覺: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的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抓好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治理議題日趨複雜多元。新形勢下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亟須立足城市發展實際和人民需求,著眼黨建引領、重心下移、科技賦能,不斷提升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黨建引領。
  • 探循特點規律,創新發展我軍特色軍事職業教育
    我們要把準戰略需求、探循特點規律,不斷創新發展我軍特色軍事職業教育,助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軍事職業教育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崗有組織的、自主的現代繼續教育,是創造性和個性化很強的學習訓練,是塑造學習型軍人、打造學習型軍隊的必由之路,對實施人才強軍戰略、加快推進軍事人員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 重塑政治生態讓我軍浴火重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軍建設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如何為實現中國夢提供戰略支撐?如何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我軍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回答這些時代課題,首先應當對自身有清醒認識。某些領域發生嚴重腐敗,一些「潛規則」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亂了思想、壞了風氣,嚴重汙染了我軍的政治生態。自然生態需要綠水青山,政治生態也需要綠水青山。面對「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嚴峻形勢,解決管黨治黨失之於寬、失之於松、失之於軟的問題,重塑軍隊政治生態,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