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12月3日,江蘇省南京市首家「OTO政務客廳」正式對外開放,讓廣大市民和納稅人跑一次、辦成事。圖為一名納稅人在稅務人員輔導下成功地列印出自己的《個稅完稅憑證》。孫 軍攝(人民視覺)
在國家稅務總局煙臺市福山區稅務局第一稅務分局辦稅大廳,納稅人在了解新個稅法6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內容細節。孫文潭攝(人民視覺)
稱2019年為「減稅年」大概不為過。從個稅「起徵點」提高至每月5000元,到養老、租房、子女教育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引入,一年來,諸多減稅措施紛紛落地,牽動著大眾的切身利益。進入12月份,個稅納稅人更是迎來第一次彙算清繳。
一年下來,大家的納稅單和收入帳有何變化?哪些群體受益明顯?還有哪些新期待?
每個月繳稅少了,「工薪族」的錢包更鼓
個稅減免,獲得感知多少?
魏冬向記者展示了11月初收到的工資條。他2016年畢業,先後在北京和上海的兩家網際網路公司工作,工資條上面顯示,當月基本工資、項目獎金和各項補貼為3萬餘元;工資收入額減除5000元和社保公積金,應納稅所得額是25000餘元,當月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是3600餘元;最終魏冬10月份的到手工資是22000餘元。
談及今年個稅「起徵點」提高到5000元,以及個人所得稅引入教育、養老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魏冬豎起大拇指。「從大環境上感知,個稅抵扣引發了工薪層大範圍的興奮。出臺有關政策後,身邊的同事都在忙著填報,對稅額有了一定的減免,申報過程本身也不複雜。」魏冬介紹,「我每個月房租是5000元左右,申報抵扣個稅,直轄市租房居住的應納稅所得額扣除標準是每月1500元,等於每年少交了幾百元的稅費。」魏冬又展示了手機裡的個人所得稅申報應用程式,「我每個月都申報。有些同事還申報了贍養老人、房貸利息等好幾項,如果有孩子上學、自己需要學習充電,省得更多。」魏冬說。
個稅改革後,扣除方式與以往有所不同,不好簡單地按月類比。不過,一年下來,魏冬大致算算帳,比上1年每月平均少繳稅兩三百元。他笑言:「如果稅務部門有好用的小程序,我一輸入識別號,就能顯示出今年比去年具體少繳多少,獲得感就更明顯了。」
更高收入額減除、更多專項附加扣除,個人所得稅的一攬子減稅「紅包」,覆蓋了各個收入水平的工薪人群,實現了不同程度減稅。同時,一人一個納稅人識別號、自行申報手段、不斷完善的彙算清繳制度和反避稅條款,也讓監管力度前所未有地強大,使偷稅漏稅者無所遁形。
魏冬對申報所需提供的材料還覺得有些煩瑣。「現有申報程序需要準備的材料不少,希望能再簡化一些,也希望稅務部門開發更多好用的程序,細化一下配套的操作辦法。」魏冬說。
11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強相關政策解讀,簡化操作流程,優化辦稅服務,便利納稅人依法納稅;合理有序建立個人所得稅年度彙算清繳制度,使專項附加扣除政策更好落實並不斷完善,實現稅制可持續。魏冬希望相關配套措施能早一些出來,更簡便、更清楚。
勞務報酬納入「綜合所得」,中低收入者受益
此次個稅改革引入「綜合所得」概念,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稿酬與特許權使用費納入症候群稅範圍,讓更多中低收入群體受益。
吳叔、張姨是一對年過五旬的夫婦,吳叔在合肥、南京等地打工,張姨則在上海從事家政行業多年。新個稅法規定勞務報酬所得除減除20%的費用後計入收入額外,還與工資薪金合併為綜合所得計算,適用超額累計稅率。對此吳叔表示:「我們這種在工地上做小工的,這個月在這裡幹,下個月在那裡幹,掙的是勞務報酬。以前勞務費相比工資,『起徵點』低,賺多賺少都是交二成稅。」在吳叔看來,同樣是自食其力,如今的個稅法對工資薪金和勞務報酬一視同仁,繳稅時「一碗水端平」,體現了對勞動的尊重,讓他備感欣慰。同樣計入綜合所得,享受年度6萬元減除和超額累進稅率,也讓吳叔的到手收入更高。「快到年底了,今年回家過年腰包更鼓了!」吳叔說。
同樣高興的還有吳叔的妻子、資深家政服務工作人員張姨。張姨吃住都在僱主家中,日常花銷少,賺的都是「純收入」。個稅新政實施後,月工資近萬元的她,除了應納稅收入額減除5000元,贍養老人等還有專項附加扣除,已經實現繳納個人所得稅為零,「我家是四世同堂,老人養老,孩子入園,都要用錢。稅交的少了,全家人的手頭更寬裕了。」
據統計,2019年1-9月,全國範圍內累計減稅4400多億元,惠及2.5億納稅人,對完善收入分配、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發揮了重要作用。稅務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個人所得稅的減少,直接提高了居民收入,提升了居民消費能力。」
「個稅改革的意義不單純是減稅、刺激消費,還要起到調節收入分配作用,隨著當前個稅制度的完善,這種作用的發揮還有待進一步推動。」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怡說。11月2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為進一步減輕納稅人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負擔,暫定兩年內對綜合所得年收入不超過12萬元或年度補稅金額較低的納稅人,免除彙算清繳義務。這將進一步降低稅收遵從成本,切實減輕納稅人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負擔。
海員個稅減免,特殊群體感受到溫暖
一年間,個稅改革不停步,利好消息不斷釋放。
11月20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借鑑國際做法,從2019年1月1日起到2023年底,對一個納稅年度內在船航行超過183天的遠洋船員,其工資薪金收入減按50%計入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
據了解,當今國際貿易總運量的90%是通過海洋運輸完成的。中國海員群體規模龐大,到2018年底已有註冊船員157.5萬人,居世界第一。新的個稅減免優惠政策,受到海員熱烈歡迎。
任景偉目前在中海油一條浮式儲油船上擔任二管輪。他介紹,海員個稅月「起徵點」曾長期高於陸地工作者,達到4800元,但此後居民個稅起徵點逐步提高到5000元,海員的個稅起徵點卻未相應調整。「海員享受個稅優惠是國際通行做法,過去幾年,行業待遇跟陸地工作者縮小,職業吸引力也在下降。」中遠海運集團遠洋船舶的海員們在接受採訪時紛紛表示,海員與家人聚少離多,是一個非常辛苦的行業。船上生活極度封閉,多數情況下,沒有手機信號和網際網路,與陸地的聯絡只能靠衛星電話。
任景偉2012年畢業於上海海事大學輪機工程專業,此後一直在遠洋船舶工作,至今已有7年多,在他看來,船員作為一個付出巨大卻回報甚少的少數群體,應得到社會的理解。「這次個稅減免政策使高級船員受益較大,這些人一般是正規院校、航海技術和輪機工程專業畢業的,高級船員隊伍的穩定對行業發展非常重要。但此前的收入待遇缺少吸引力,新人難招、老人想走,職業流失率很高。」任景偉說。
「享受優惠的年出海時間下限是183天,也就是半年。我每年至少要出海8個月,而我們做這一行的,每年出海時間基本都在半年以上。」工作於中遠海運集團的船長劉思聰和政委鄭文敏認為,這次的個稅優惠政策能覆蓋多數遠洋船員。
任景偉算了一筆帳:「我自己是二管輪,以二副、二管輪一級的高級船員為例,在船月收入為2萬元左右。以一年在船8個月計,船員工資結構一般是在船有工資,休假在家就沒工資,或只有一點生活補貼,所以年收入16萬元,分月預繳後平均每月工資13000元,扣除每月單位代繳的社保公積金3000元左右,再減除5000元,當月應納稅所得額是5000元,每月繳個稅290元。這次優惠出臺後,收入減半計稅,每月個稅為零,每年可以省下幾千元稅款。如果是船長、輪機長、大副、大管輪等更高級的船員,省下的稅費就更多了。」
中遠海運的一位水手長朱春榮說,新優惠政策的出臺,可以讓多數海員受益,也增加了行業對年輕人的吸引力,「針對海員的個稅優惠,讓我們感受到了國家對海員這個少數群體的關心,心裡非常溫暖。」(記者 汪文正)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12月18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