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中國家庭中,已有越來越多的「6+1」育兒模式:1個孩子,1對父母,2對祖/外祖父母。
孩子往往會變成家庭中的「團寵」。
這樣養育出的「小皇帝」,常常把自己當做世界的中心,很難會有一顆感恩之心。
如何培養一個心存「感恩」的孩子呢?
在《正面管教魔法書》中,作者艾米·麥克瑞迪給爸爸媽媽們提供了一些參考建議,這裡分享給大家:
有意識教孩子用深刻的方式對別人表示謝意
如果孩子說「謝謝」時格外真誠,那麼你應當對他的這一行為給予積極鼓勵,對孩子說:「不用謝,我很高興能幫到你。你知道我在幫你,這讓我很開心。」
你也可以教孩子如何在遭遇尷尬時依然感謝別人。例如,當孩子收到一份與去年一模一樣的禮物,或對自己收到的禮物不是很喜歡時,可以說「謝謝你記得我」或「我很喜歡它的顏色」。
提醒孩子在關注禮物本身的同時,別忘了以同樣的心思關注別人對自己的體貼。
為孩子提供一些表達謝意的關鍵詞
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提供充足的機會,讓他們練習如何去表達謝意,並鼓勵Ta迎接挑戰。
但不要逼迫孩子或利用孩子的內疚心理去表達對別人的感激之情,「為了你,我沒日沒夜地工作,而你對我連句謝謝都沒有」這類的話建議不要說。這不僅會導致孩子採取惡劣行為,更會激起他們的防衛心理。
通過在家中舉行「感恩儀式」的方式來強化孩子表達謝意的行為
這一方法將教會孩子養成懷著感恩之心看待周圍事物的習慣,無論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事物。他越是懂得感激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就越不會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擁有一切。
感恩儀式如何做?
核心內容只有一個:定期教孩子表達謝意。
在使用這一方法時,表達謝意的形式要有延續性,好讓孩子形成固定的習慣。具體來說就是一下幾點:
設定場景
選擇一個固定的時間和地點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可以是在晚餐/家庭成員生日時,表達你對當天所遇到的美好事物的感激之情,或在遇到重大節日時把值得感謝的事物記錄在專門的「感謝薄」上(可以把以上兩種形式結合起來使用)。
介紹方法
在使用這一方法之前,請坐下來跟孩子簡短地聊一聊生活中值得感激的事物,把感恩的意義講給他們聽,最好是在舉行家庭會議時。
你可以舉一些不那麼幸運的人的例子,但不要試圖藉此機會以嘲諷的方式喚起孩子的感激之心。
練習劇本
你的孩子越是能經常聽到你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就越能模仿你的做法。在儀式之外,也要讓他們看到你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深懷感激之情。儘可能將你表達感激的對象集中在人和經歷上,而不是有形的物品上。
定期回顧
記住,只有不斷地重複才能把一種儀式變成習慣。重複的周期可以是一天、一周、甚至是一個季度。
堅持下去,你會欣喜地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孩子已經獲得了一顆成熟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