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朋友可能也都有同感,雖然我們並不要求孩子大富大貴來回報我們,但總不能像白眼狼一樣,認為家長的付出都是應該的,絲毫沒有感恩之心呢?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付出,總不能也像我們一樣,養兒方知父母恩吧!感恩也是對生命的感謝和欣賞,心懷感恩之心,其實也有利於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不光是家長的付出需要感恩,學校老師、工作同事、學習夥伴的幫助都需要感恩。得道多助,懂得感恩的人也會把路越走越寬,得到更多人的幫助。那麼,該怎樣培養孩子的感恩呢?
讓孩子學會感恩從說「謝謝」開始,讓孩子知道跟誰說、為什麼要說謝謝!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詩句,裡面就包含了感恩的道理。我們吃的東西、穿的衣服,都是包含了自然的饋贈、勞動的汗水,這些都是可以感恩的對象,感謝自然、感謝陽光雨露、感謝農民、感謝工人,更重要的是感謝父母,父母除了工作掙錢給孩子買來這些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更是飽含了深情。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感恩也需要有儀式感,可以讓孩子製作感恩卡片或者寫感恩信,把孩子想感恩的對象和感恩的事情,用畫畫或者寫作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可以給家裡人發感恩獎狀,比如爺爺每天接送孩子上學和放學,就可以給爺爺專門頒發一份感恩他每天辛苦接送孩子的獎狀,讓孩子以鞠躬行禮的方式送給爺爺,增加感恩的儀式感。
現在社會上也會有很多做感恩教育的形式,讓孩子給爸爸媽媽洗腳了,大人孩子都痛哭流涕。這種形式當然也沒什麼錯,用洗腳的方式表達感恩也不錯。但是一定要注意,感恩不是讓孩子內疚,感恩不是激發孩子的負債感或負罪感,不是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付出了那麼多之後,感覺自己一無是處,該報答家長的太多了,這樣容易讓孩子背上還債的包袱。感恩本來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感恩的雙方,無論是感恩者和被感恩者都應該調動起積極的情緒,對感恩留有美好的回憶,而不是痛苦的情緒和經歷。
比較小的孩子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感恩的含義,可以藉助一些繪本故事或者動畫片。比如《九色鹿》、《仙鶴報恩》等。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中國人想讓孩子感恩,其實想表達的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心孝道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心的培養最需要榜樣的作用,想讓孩子有孝心,首先我們作為家長要做好榜樣。我們有沒有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都會有樣學樣,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我們對待自己的爸爸媽媽、公公婆婆、嶽父嶽母是什麼樣的態度,有沒有盡孝是需要我們自己來檢討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盡孝也不只是給父母物質的禮物,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陪伴,有沒有給長輩多打打電話,多帶孩子去陪陪老人、聊聊天,這些精神上的陪伴也是盡孝心的表現。傳統的《二十四孝》也有很多經典的故事,雖然有些在現代是不提倡的,但是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辯證地討論和解讀。
有個段子說:家長不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母慈子孝,一開始輔導作業就雞飛狗跳;說明壓力和情境對感恩和孝心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不過,孝順也並不都是無原則地逆來順受,有一個孔子教育他的弟子曾子孝順父親的故事:有一天,曾子和他的父親在農田裡幹活兒,曾子不小心弄斷了一根瓜秧,他的父親大怒,拿了一根大棍子打在曾子的背上,一下子把曾子打暈了;結果曾子醒過來還面帶笑容,跟父親說您教導的對,我沒什麼事兒,他回去還彈琴唱歌,讓父親放心。這件事情傳到孔子那裡以後,孔子非常生氣,不但沒有表揚曾子的孝順,還把他訓斥了一頓。說你如果被父親打死了,是「陷父親於不義」,你父親不但要承擔殺子的罵名,還要因為犯了殺人罪而遭到嚴懲。那麼,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呢?孔子引用了舜帝小時候的做法:「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說曾子一味地順從父親的做法是不對的,而是要勸諫、糾正父親的錯誤。
聽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做父母太難了,其實做兒女的也很難的,對不對,互相諒解吧,不要相愛相殺,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